從1931年開始,黃汲清在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潛心研究和著述,先後寫成《中國南方二疊紀珊瑚》、《中國晚二疊世腕足類化石I》、《中國晚二疊世腕足類化石II》3部古生物著作。不久,他又完成了一部題為《中國南方二疊紀地層》的地層學重要專著,這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地層的總結,把中國二疊紀地層做了係統劃分和對比,初步奠定了中國南方二疊紀地層的研究基礎。
當時,二疊紀地層研究在國際上還是薄弱環節,均以蘇聯的烏拉爾西坡Perm地區作為國際二疊紀標準地層。其實,中國的二疊紀地層,特別在南方,分布廣,剖麵佳,化石也豐富。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地質工作者曾做過一些零星的工作,但都未給出有說服力的結論。這使得黃汲清的成果在當時成了世界上這一研究領域中最先進、最係統、最可靠的總結之一,當即得到國內外地學界的一致好評。
1933年,在第16屆國際地質大會上,美國地質學家舒可特在他的世界二疊紀總結論文中,就引用了黃汲清的這一成果。黃汲清在這一時期的學術專著,也成了研究世界二疊紀地層的經典文獻,成了創建我國南方二疊紀和有關化石門類研究的學術基礎。此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其經濟價值日趨顯著。以產煤、錳、石油和天然氣等沉積礦產而著稱的中國二疊紀地層,成了世界標準剖麵之一。
被選派赴歐洲留學
從1930年夏到1932年夏,在短短的2年時間裏,黃汲清就寫出了6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專著,使得這位年僅28歲的青年備受國際地質界矚目。
黃汲清以其突出的才幹和成績,為所長翁文灝所賞識,於1932年被中華教育基金會派往歐洲留學,在瑞士濃霞台大學有幸成為世界著名構造地質學家阿爾岡的研究生。恩師的教導,使他確立了一生的學術方向,為他奠定了大地構造學的基礎。
構造地質學是地質科學中最基礎也是最前沿的學科,黃汲清就選擇了攻讀構造地質學作為博士學位的主攻方向。3年之中,在導師的指導下,黃汲清係統、深入地學習、考察、研究了阿爾卑斯山地質,並對意大利、德國、法國等國作了實地考察。黃汲清的聰穎與刻苦,贏得了導師的青睞,他們教學相長,互敬互學,結成了忘年交,譜寫了一段中、瑞兩國科學家的友誼佳話。
1935年夏,黃汲清用法文寫成博士論文《瑞士華萊縣素女峰——破金瓜峰地區之地質研究》,順利獲得博士學位。蘇黎世大學的地質教授稱讚,此文對阿爾卑斯山彭寧構造帶的研究具有重要貢獻。直至60年後,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前主席杜倫佩還指出,這篇論文至今仍有相當的價值。
【名家小傳】
黃汲清(1904—1995),原名黃德淦,四川仁壽人。著名的構造地質、大地構造、地層學和石油地質學家,新中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921年考入北洋大學,因鬧學潮而被學校開除。後考上北京大學地質係,1928年畢業。1932年留學瑞士濃霞台大學,1935年獲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後,在中央研究所(後為研究院)工作,先後任技正、所長、院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主要從事地質礦產普查勘探指導和石油地質與大地構造等方麵的研究工作,曆任西南地質局局長、中國石油地質局總工程師、中國地質科學院名譽院長、中科院院士(學部委員)等職。1980年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授予其自然科學榮譽博士學位,1985年當選為美洲地質學會名譽會員,1988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年當選為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黃汲清是繼李四光、丁文江、翁文灝之後中國的又一地學泰鬥,是國內外著名的地質學家,其工作涉及地質學的眾多領域,均取得重要成就。他發表了150餘篇文章,出版了20餘部專著,其中一些被國外譯成多種文字。曾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並與錢學森、王淦昌、王大珩3位“兩彈一星元勳”一道,成為專為中國最傑出科學家設立的“何梁-何利獎”的首獲者,以褒獎他為祖國石油、地質事業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魏壽昆與北洋大學:勤儉苦讀,實事求是
北洋大學的入學考試及學期、學年考試,均以嚴格著稱。教師對學生要求很嚴,而學校行政對教師要求也很嚴格。魏壽昆在校時,學監王龍光經常對教師進行檢查,在上課幾分鍾之前就站在學監處門外,向去取點名單的教師們問聲“早安”。
有一次,一位美籍教授在上課鈴響之後才來取點名單。當時王龍光毫不客氣地拿著懷表對著這位遲到的教授說:“教授先生,你遲到3分鍾!”那位教授麵紅耳赤連忙道歉。從此以後,再沒有教師敢遲到了。
嚴格要求,嚴格訓練
魏壽昆是1923年到1929年在天津北洋大學讀書的。當時的學製是小學7年(初等小學4年、高等小學3年),中學4年,大學6年(其中預科2年、本科4年)。他在預科學習數學、物理、化學、英語、德語、國語及製圖,2年讀完,成績及格後,直接升入本科。在本科,他讀的是礦冶工程係(當時稱為采礦冶金學科),既學采礦又學冶金,學習課程門類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