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著名科學家工學家(4)(3 / 3)

在長達70多年的水利生涯中,張含英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學術上卓有成就,先後著有《治河論叢》、《黃河誌——水文與工程》、《水力學》、《曆代治河方略述要》、《黃河治理綱要》、《防洪工程學》、《水利概論》、《工程與水利》、《明清治河概論》等著作。上世紀90年代還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水利卷編撰工作。2002年1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黃汲清在北洋大學、北京大學:熱愛地質,踏遍山川

“手把錘子出大門,上高坡,下深穀,越大山,爬峻嶺,前行前行複前行。

“美麗的化石,整齊的地層,複雜的是褶皺,逆掩的是斷層;

“風吹,雪舞,日曬雨淋,還有毒蛇猛獸,老二強人(指土匪);

“不必怕,不要緊,我們都是征服自然界的人。

“前行前行複前行,莫忘積石西傾和秦嶺,莫忘長白與大青。

“橫斷山高,貢嘎峰峻,祁連積雪厚,天山明月照堅冰。

“錘子在手囊在背,前行前行複前行,莫辜負少年好光陰。”

這是70多年前,年輕時代的黃汲清寫下的一首山歌體的言誌詩篇。據說,每當行外人對黃汲清癡情於地質投來疑惑的目光時,他總是打趣地說:“久於爬山的人為什麼這樣不怕吃苦呢?其實我們的苦是有限的,而樂是無窮的。我們的樂是無所求於人、無得失之念存於心,是樂也,詩人之樂也!”

少年誌向高,飛蛾向光明

黃汲清出生在四川省仁壽縣一個當地頗有名望的書香之家。他出生那天,正值天井中牡丹盛開、花團錦簇,身為鄉間秀才的祖父便為他取名為黃德淦。

黃汲清自幼聰明好學,成績優異,深得祖輩們的疼愛。因家境富裕,長輩疼愛,書香熏陶,黃汲清的童年,不僅擁有良好的智力教育,德行教化也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三國、水滸、西遊、紅樓等古典名著愛不釋手;農夫一年四季在水田裏勞作,“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艱辛,也深深地植入了小黃汲清的心裏。

黃汲清的父親雖是清末秀才,但後來又從成都的通省師範畢業,受過新式教育,因此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他經常向孩子們講述慈禧太後的荒淫、愚昧,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維新。少年時代的黃汲清,已將《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以及梁啟超主編的《大中華》等書報作為經常的讀物。特別是讀到梁啟超的《中國魂》,使黃汲清深受震撼,暗暗立誌要為中華民族爭光。

一次,老師在課堂上提問“飛蛾撲火”的寓意,同學們都回答是“自取滅亡”之意,唯獨黃汲清回答:“不畏犧牲,向往光明。”

另一次,黃汲清見到同學有一本《中國地理圖冊》,愛不釋手,借閱時還細心地一個省、一個省描繪在薄紙上,珍藏起來。當時的中國國土形似一片秋海棠葉。從此,這片“秋海棠葉”就深深地印在了少年黃汲清的心中。

中學時代,黃汲清就讀於成都省立第一中學。這是一所名校。學習期間,黃汲清深受新文化和“五四”運動影響,深感四川一地的閉塞。他想,要吸收新知識、擴大新視野,必須東出夔門、北上京師。

在北洋大學鬧學潮被開除

1921年夏,年僅17歲的黃汲清約上幾位同窗好友,背上行囊出發了。佇立船頭,望大江東去,不覺武漢已隱隱約約現在天際。

當時的武漢關是英租借。在長長的跳板盡頭,英國關員手持鋼釺,凡見中國旅客,便將鋼釺插進行李,錦緞、夏布被戳得百孔千瘡、毛絮亂飛。這一幕幕,深深刺痛了黃汲清的心。他不禁自問:衰弱的中國何時才能自強自立,挺起脊梁,不受外國人的欺淩啊?

來到北京,黃汲清的誌向是報考北京大學。但時值暑假,北大尚未開始招生,黃汲清隻好去了天津報考北洋大學,並被錄取。北洋大學是一流工科大學,對學生要求極嚴,特別是數學、英文等課程尤其嚴格。在這裏,黃汲清打下堅實的學業基礎。

當時的天津,是中國北方第一大商埠,英、法、日租界占了大半個市區,而中國北方的軍閥又連年混戰不休,天津一地洋人、惡勢力異常囂張。其時,“五四”運動餘波尚存,青年學生的愛國救國熱情未減。梁啟超、顧維鈞等充滿激情的愛國救亡演講,再一次感染了黃汲清。黃汲清作為學生代表,在鬧學潮中衝鋒陷陣,惹怒了校方。校方要求學生們寫悔過書,黃汲清堅持無過可悔,而被開除學籍。這是黃汲清人生的第一次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