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大洋中部穿透岩石圈的裂縫或裂穀向兩側擴展並導致新生洋殼的學說。它認為地幔物質在這種裂縫帶下因軟流圈內的物質上湧、侵入和噴出而形成新的洋殼,隨著這個作用不斷進行,新上湧侵入的地幔物質把原已形成的洋殼向裂穀兩側推移擴張,致使洋底不斷新生和更新。由於洋殼不斷向外推移,及至海溝島弧一線,便受阻於大陸而俯衝下插於地幔,達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長平衡,從而使洋底地殼在2~3億年間更新一次。
“海底擴張”說,恰好可以解釋當年魏格納無法解釋的大陸漂移理論。我們知道,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地殼組成的。地幔的厚度達2 900千米,是由矽、鎂物質組成,占地球質量68.1%。因為地幔溫度很高,壓力大,像沸騰的鋼水,不斷翻滾,產生對流,形成強大的動能。大陸則被動地在地幔對流體上移動。形象地說,當岩漿向上湧時,海底產生隆起是理所當然的,岩漿不停地向上湧升,自然會衝出海底,隨後岩漿溫度降低,壓力減少,冷固凝結,鋪在老的洋底上,變成新的洋殼。當然,這種地幔的湧升是不會就此停止的。在繼之而來的地幔湧升力的驅動下,洋殼被撕裂,裂縫中又湧出新的岩漿來,冷凝、固結、再為湧升流動所推動。這樣反複不停地運動,新洋殼不斷產生,把老洋殼向兩側推移出去,這就是海底擴張。
在洋底擴張過程中,其邊緣遇到大陸地殼時,擴張受阻礙,於是,洋殼向大陸地殼下麵俯衝,重新鑽入地幔之中,最終被地幔吸收。這樣,大洋洋殼邊緣出現很深的海溝,在強大的擠壓力作用下,海溝向大陸一側發生頂翹,形成島弧,使島弧和海溝形影相隨。海底擴張說的誕生,可以解釋一些大陸漂移說無法解釋的問題。當年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被赫斯教授的“海底擴張”學說所代替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20世紀60年代後,被人們一度冷落的“大陸漂移”學說又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