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愛情的魔力(5)(1 / 3)

一晃過去了四年,1945年8月,二次大戰終於結束了。在攻打菲律賓的戰役中,威爾由於掩護戰友,失去了一條腿,被國防部授予戰鬥勳章。他終於重新回到威特尼鎮了,可是家沒了,艾麗也沒了。1942年8月她因為難產死了,房子由於到期沒有交還抵押金,已被銀行收回。兩個孩子被送進孤兒院寄養。拄著拐杖的他倚在四年前和艾麗分別的那棵杉樹下,看著那孕育他們愛情的小屋,一切還是與四年前一樣,草地上鮮花盛開,雞群在外覓食,屋頂還飄起陣陣炊煙。但這一切已不再是他的了。所有的往事一並湧上心頭,他好像聽見艾麗的啜泣聲:“一定要活著回來,一定要活著回來。”他想象著此時此刻要是艾麗還活著,看見他載譽歸來的情景,淚水不禁奪眶而出,打濕了腳下的土地。

他將兩個孩子從孤兒院領回,再到教堂取回艾麗的遺物。在艾麗留下的遺物中,威爾再次看到了那隻假鑽石戒指。“隻要是你送的,就比什麼都珍貴。”艾麗的輕輕細語又響起在威爾耳邊。

華菲大街136號

從小到大,亨利對書籍的渴望從未中止過,他夢想能成為一位作家。但是即便這樣,這位紐約大學的研究生,還是無法逃脫被解雇的厄運,成為一名搬運工。

中午,亨利吃完冷菜和幹麵包後,百無聊賴地翻著桌子上一張用來包裹工具的舊報紙,上麵一個像布丁那麼大的廣告吸引了他的視線:“好書從來不會折舊,我們之所以折價銷售,是因為它值得更多人分享。”這個位於英國倫敦華菲大街136號的馬克書店以非常低的價錢出售舊書,亨利的眼睛開始炯炯發光——他對英國文學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他決定郵購!

亨利把殘破的報紙帶回了家,忐忑不安地把郵款依照地址投遞了出去,同時也寄去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傳述了自己的求學經曆和對英國文學的仰慕,也順便提及了自己的窘境,他自嘲地說:“現在,我總是左肩背著水泥袋,右肩背著大木箱,不清楚哪個肩膀能擔負自己的未來……”

過了兩個星期,郵遞員把自己倫敦的包裹單送來了,亨利激動地取回那一摞珍貴的舊書,每一本都讓他愛不釋手。尤其是書裏夾的那封意味深長的回信,更讓他激動得久久無法平靜:“肩膀上再重的負擔也影響不了你擔負起自己的未來,因為理想要用心來擔負……”信的署名是馬克。

就這樣。亨利和馬克先生開始了與書有關的通信,那些珍貴的帶著他們對彼此最深切問候的舊書飛越了大西洋,從紐約到倫敦,又從倫敦到紐約。這段時間裏,亨利當過送報人、打字員和圖書管理員……在艱難的生活中,馬克先生的信無數次讓他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氣。

亨利在馬克先生的鼓勵下開始了文學創作。倫敦和紐約距離那麼遙遠,但馬克先生對亨利的體察和關懷卻如此真切。因為馬克先生的存在,亨利不再怨天尤人。亨利把每封他寫給馬克先生的信都當作是一種最真實最虔誠的創作,他用這種方式記錄自己的生活,抒寫自己的心緒,而他也從馬克先生的回信中,不斷修正著自己的生活態度。

曾經有幾次,亨利湊夠了路費,想飛去倫敦拜謁自己心中的聖地——華菲大街136號,卻總是不能成行,有時候是因為自己的工作安排不允許,而更多的時候是因為馬克先生出差旅行,或是裝修書店。這樣的通信一眨眼就持續了20年。

20年後的亨利,已經成了一家先鋒文學雜誌社的編輯,他目光敏銳,文字犀利,最重要的是他始終有一顆堅強、敏感、充滿希望和熱情的心。他一天比一天更熱切地期望能夠親手推開華菲大街136號的門,與親愛的馬克先生一起暢談自己對文學的理解。

沿著華菲大街,亨利小心翼翼地向前走,仿佛怕打擾了自己與馬克之間20多年的友情。他帶著那張當年刊登著馬克書店廣告的殘破的報紙,和馬克先生寄給他的一些書,數著每一棟建築前的門牌號:“……104、106、108……136……”136號!就是這個在亨利的信和夢中出現過很多次的門牌號,可就在亨利的目光找到它的一刹那,他臉上的喜悅的表情忽然凝固了——136號的門牌旁,掛著一家咖啡店的招牌,而並非馬克書店!

亨利不清楚是自己的記憶出了錯,還是倫敦的城市係統出了錯了,他疑惑地推開了咖啡店的門,問服務生是否知道有一家馬克書店,旁邊一位拖地的老媽媽回答了亨利的問話:“這裏就是馬克書店,但那已經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以前我就在馬克書店幹活。”亨利愣住了,他結結巴巴地問:“那麼馬克先生呢?”老媽媽傷感地聳聳肩:“正因為馬克先生去世了,書店才關門的啊!他可真是一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