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講(1 / 3)

彌陀即是毗盧師,極樂即是華藏界。

八萬四千相好中,一一具足刹塵相。

若人已悟法界理,方肯熾然求往生。

法界非往非不往,順悉檀故名為往。

法界非生非不生,順悉檀故名為生。

如是往生即向上,圓頓了義無倫匹。

十方無邊眾有情,聞是經法獲大利。

乃至信心一稱名,定獲同生安樂國。

諸位善知識,今天下午是此次念佛七共同學習《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圓滿的一次法會,先請大家發起無上的菩提心,上午已經講到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是遍念十方三世一切佛。念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是遍緣法界。接下來就進一步講解,其實西方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因為都是我們的心性,實際上就都是遍緣法界。如果去分大小、權實,那就變成是凡夫的遍計執情。

“淺位人便可決誌專求,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別求華藏。若謂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西方小,華藏大者,全墮眾生遍計執情。以不達權實一體,大小無性故也。”

這是勸誡,上中下根都可修持,也都應該修持淨土法門。淺位的人,沒有真正明白心性理體,可以決誌念佛,專求往生,因為事念本不出法界之外。如果是深位人,已經明白法界之理,念阿彌陀佛,即是念諸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即是生十方,所以也不必要舍西方去別求華藏世界,西方也不出於自心。

如果說西方極樂世界是權教,這是有偏差的,是指李通玄長者在寫《華嚴合論》裏表述的觀點有偏差,所以特別指出來。在一心性之中去分權分實,分小分大,是全墮於凡夫的遍計所執性,妄生分別,因為其實他沒有真正通達權實唯是一體,大小本來無性。因為權實大小都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是如幻的,在法相唯識所講的三性三無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如果能夠通達,就知道:哦,原來依他起也是如夢如幻的,是無性的。依他起,不離圓成實性,所以是一體。因為不能通達的緣故,而妄分權實大小,就墮在遍計所執性裏。

(丁)二征釋經題

舍利弗,於汝意雲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此經獨詮無上心要,諸佛名字,並詮無上圓滿究竟萬德,故聞者皆為諸佛護念。又聞經受持,即執持名號。阿彌名號,諸佛所護念故。”

這是特別地來解釋經題。釋迦牟尼佛再一次叫著舍利弗尊者的名字說:“於汝意雲何?”你認為怎麼樣呢?為什麼這部經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前麵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因為已經講過,所以就把它略掉了。這部經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是非常殊勝的。我們誦這一部《佛說阿彌陀經》,能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得到一切諸佛的灌頂。

有些人到處求法,跑到哪裏都求上師灌頂,其實他不知道念《阿彌陀經》就是得到釋迦牟尼佛的灌頂,得到阿彌陀佛和六方諸佛的灌頂,不管你求誰灌頂,都是佛陀的後代、眷屬,比不上佛陀親自灌頂加持,所以我們能夠通達《佛說阿彌陀經》,這就是得到佛親自的灌頂加持,是最為殊勝的。灌就是慈悲、加護的意思,頂就是至高無上的法門,也就是把佛陀至高無上的法門來傳授給我們,這應該是真正的灌頂義。我們每誦一遍《佛說阿彌陀經》,乃至於每念一句阿彌陀佛即是阿彌陀佛和一切佛為我們灌頂加持,所以念佛人能恒時沐浴在佛光之中。

接下來的《要解》是特別地來解釋“護念”,什麼是護念呢?

[此經獨詮無上心要]詮就是解釋,有能詮有所詮。能詮的,即能解釋的,就是本經。經是能詮,所詮的是三項:一是無上心要。二是諸佛的名字、名號。三是圓滿究竟萬德。這三者是所詮。

第一是無上心要。其實就是指我們能念的心性,能念的心性是諸佛之本源,萬法之理體,是第一義諦,無有何法,能加其上,所以名之為無上心要。

第二是諸佛的名號。也就是所念的阿彌陀佛,前麵講到: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念阿彌陀佛即是念一切諸佛,所以說是諸佛名字。

第三是圓滿究竟萬德。什麼是圓滿究竟呢?諸佛因行圓滿,智德究竟,這是證般若德;斷德究竟是證解脫德;心性究竟就是證法身德。三德圓證,萬德具備,所以名為圓滿究竟萬德。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與佛的圓滿究竟萬德感應道交,這個三德秘藏是諸佛所共證,也是眾生心性理體上本自具足的。能念之心,所念之佛名都不離開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所以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聞就一定會受持,故皆為諸佛之所護念,都能得到諸佛的護念。

護就是加護,使眾生不墮落。念就是湣念,使眾生能夠福慧增上。正如《無量壽經》上所說:“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欽奉諸如來,故得因緣聞此義。”華嚴經也有偈子說:“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願生天中,而不聞佛名。”所以我們聞是經受持,以及聞諸佛名號,都是有大善根有大因緣,所以得到諸佛的護念。

[聞經受持,即執持名號。]這一句《要解》意思也就是,因為《佛說阿彌陀經》特別地開示持名妙行,我們受持本經,信願在懷,一定能執持名號,並且阿彌陀佛的名號具足萬德,為諸佛之所護念,所以受持者一定能得諸佛護念。

接下來是問答:

“問:但聞諸佛名,而未持經,亦得護念不退耶?答:此義有局有通。《占察》謂雜亂垢心,雖誦我名而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

有人提一個問題:“如果隻是聞了諸佛的名號,而沒有去誦持這部《佛說阿彌陀經》,能不能得到諸佛護念不退呢?”蕅益大師從局和通兩個方麵來圓滿地解釋。

首先是引用《占察善惡業報經》。局就是有一個範圍,通就是很通達、很圓融無礙。先是引用《占察善惡業報經》的經文,經文上說:“雜亂垢心,雖誦我名,而不為聞”。雜亂就是指見惑、思惑這些充滿在心中,所以紛雜混亂於清淨心中,我們心水本自清淨,但因為有見惑和思惑而成為垢濁,故名垢心。所以雖誦佛名,但不可以名為聞慧,隻是種一個遠因。

[以不能生決定信解者,但獲世間善報。]因為他心水不清,定力不足,智慧不能現前,所以不能真正生決定信解。雖誦佛名,隻是種一個遠因,獲得世間的善報,不能得到廣大深妙往生不退等的利益。這裏引用的《占察善惡業報經》是地藏三經之一(地藏菩薩的法門在顯教之中是三經),我們都熟悉的是《地藏菩薩本願經》。而《占察善惡業報經》是講地藏菩薩有一個特別的方法,用占察輪相告訴我們,讓我們能夠自己通過地藏菩薩的加持開示,知道我宿世是哪一種業最重,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可以直接請問地藏菩薩,是很好的一個方便法門。還有《地藏十輪經》,引用《占察善惡業報經》來說明如果我們聞諸佛名,沒有真正地生起信願行來,對本經的修行要法沒有真正地真信切願實行,這樣不名為聞慧,所以難以得到廣大深妙,往生不退的利益。

“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為得聞十方佛名。此亦應爾。故須聞已執持至一心不亂,方為聞諸佛名,蒙諸佛護念。此局義也。”

[若到一行三昧]如果能夠成就念佛三昧,才是真正的名之為得聞十方佛名。

局義到此地就講圓滿了,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也稱為一相三昧。我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名為一行三昧,能成就一心不亂。大勢至圓通章上麵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就是一行三昧。如果能得到此種三昧,當然就能斷見思惑,能轉雜亂垢心,而成為清淨廣大微妙行心,能得入相似即佛位,名為得到相似無生法忍。相似第一義諦,得第一義悉檀的入理益,能悟入真如法性之理,這樣才是真正得聞十方佛名。

這時其實就是剛剛達到理一心不亂,所以稱之為廣大微妙行心,是得到了相似的無生法忍。我們學習護國三經之一,《妙法蓮華經》、《仁王護國般若經》和《金光明經》,號稱護國三經。曆代帝王在國家希望祈禱太平的時候,都會建護國法會,就是持誦護國三經。在《仁王護國般若經》上有講到五種忍,講到無生法忍,真正成就無生法忍是在菩薩的七、八、九地。

七地是下品無生法忍,八地是中品無生法忍,九地是上品無生法忍。再往上十地是下品寂滅忍,等覺是中品寂滅忍,妙覺佛果位是上品寂滅忍,所以我們這裏是得到了相似的無生法忍,這才可以稱為真正地得聞十方佛名,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不退。

[此亦應爾]就是本經《佛說阿彌陀經》,也應該是對比《占察善惡業報經》而言的。

[聞已執持至事一心不亂]破我執,不為見思所亂,然後達至理一心不亂。破法執,不為無明所亂,能成就聞思修三種妙慧,才是真正得聞諸佛名,得蒙諸佛護念不退,這個局義就說圓滿了。

底下是說通義,就是圓滿、含攝一切地來說:

“通義者,諸佛慈悲,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故一聞佛名,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否,皆成緣種。況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恒無疲倦,苟聞佛名,佛必護念,又何疑焉。”

通論是,十方諸佛都具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種慈悲是稱性而起,不可思議的。因此以名召德,諸佛的名號功德也是同樣不可思議,所以能乃至於一聞佛名,仗這種不可思議之力,不論是專心持名還是散心持名,是深信不疑持名,還是半信半疑持名,乃至於偶爾持佛名,能得聞佛名,一曆耳根,永為道種,都能成為當來得度的因緣,種下了解脫的種子。

並且佛心平等,佛陀度眾生是廣大平等慈悲心,怨親平等,故不簡擇,平等而度脫。所以恒常度眾生不疲不倦,有人得聞佛名,佛必垂慈加護,所以佛佛如此,不必要懷疑。

“然據《金剛三論》,根熟菩薩為佛護念,位在別地圓住。”

位是在別教的初地,圓教的初住。

“蓋約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護念。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護念。乃至相似位以還,亦皆有通護念之義。下至一聞佛名,於同體法性有資發力,亦得遠因終不退也。”

金剛三論是無著、世親兩位大菩薩(也是兩兄弟)解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而造。這是先明自力,後麵是明他力。說自力修行要蒙佛的護念,一定要到別教的初地、圓教的初住。他已經是同生性的菩薩,才能蒙佛護念,但仗他力,在相似位就可以蒙諸佛護念。

根熟菩薩是指善根成熟,能入正定聚,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能得到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的法身大士,他們已經在分證即佛位之中,這是從自力斷惑來說。要到達這個分證即佛,才是真正地入同生性,得諸佛護念。

異生性就是別教的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他還沒有真正成就,沒有真正修成中道觀智,所以他斷惑證理與聖位還不同,還沒有真正地顯發法身,所以名為異生性。如果別教能登初地,他成就念不退,與圓教的初住斷惑證真,都是念念流入佛陀的一切種智海,才能名為同生性,因為他分證法身之理,所以蒙諸佛護念。

這是說自力修行得佛護念難,仗他力在相似位之中就可以蒙護念,乃至於更往下,下至於一聞佛名都可以種遠因,所以仗佛力就比較容易。現在得聞佛名,仗佛力在別教的三賢位,圓教的十信位,就是天台六即佛裏的相似即佛位,就可以得佛護念。念到事一心不亂,見思已空,乃至於相似即佛以下,觀行位之中,還沒有到相似位,沒有斷見惑、思惑,但他已經屬於圓教的五品位,圓五品,已經能伏住見思惑,也能得護念。

[下至一聞佛名]是指名字即佛位。對於同體法性,有資發力。佛與眾生都是同一法性,一聞佛名就能熏習佛性種子,發起現行之力用,現前雖然沒有得解脫,但能種遠因,所以名為畢竟不退,都能得佛護念。這個天台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乃至於究竟即佛。憑自力要到分證即佛才是真正得佛護念,因為是同生性,仗他力就是在相似即佛位之中,就能得佛護念。再降低一點標準,乃至於在圓教的觀行位之中,圓五品觀行位,就能伏見思惑,蒙佛護念,能得往生,能得到佛的護念。

底下是解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此雲無上。三藐三菩提,此雲正等正覺。即大乘果覺也。圓三不退,乃一生成佛異名。故勸身子等皆當信受。聞名功德如此,釋迦及十方諸佛同所宣說。可不信乎!初勸信流通竟。”

到這裏就把勸信流通說圓滿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在五不翻裏麵是順古不翻。前麵已經講過,善男子善女人,聞本經受持,聞諸佛名,不僅為諸佛護念,人人都能圓證三不退,念念趨向佛果,所以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有些是秘密不翻,比如咒語。有些是尊重不翻,比如般若。有些是多含不翻,比如比丘、阿羅漢、薄伽梵等等,都含有多義。有些是此方所無不翻,比方說閻浮檀、庵摩羅果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因為開始的譯經師就沒把它翻過來,所以就順古不翻。無上正等正覺。

接下來是[圓三不退,乃一生成佛異名,故勸身子等。]身子就是舍利弗,勸舍利弗等都要信受,聞諸佛名號,功德無量無邊。我們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聞到本經,信願持名,都能圓證三不退。聞名功德尚且如此殊勝,何況是受持《佛說阿彌陀經》,一心念佛呢?這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請佛異口同音讚歎本經,讚歎持名念佛法門,所以我們都應該要深信。

上麵是勸信流通,是講現生不退的利益。接下來是勸願流通,就是講有願皆生的殊勝功德。

(丙)二勸願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正顯依信所發之願無虛也。非信不能發願,非願信亦不生。故雲若有信者,應當發願。”

這是勸大眾要發願。佛陀再叫舍利弗的名號,提醒他注意說,如果有人要發願,願生彼國。發願是自力,佛的本願力接引是他力,自他二力感應道交,所以有願者,無一不生,這就非常妙了。有願必生,說得非常肯定,給我們非常大的信心。關鍵是要有願。而且特別地說,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都是已生,今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這個佛陀就說得非常肯定,所以有願者無一不生,都能得到圓證三不退,乃至於成佛。

已願已生。就是過去的那些淨土聖賢及先哲,他們求生淨土,《往生集》中,《淨土聖賢錄》中,四眾弟子往生都是非常非常多。

今願今生。現今求生淨土之人,信願具足,執持名號,臨命終時,心不顛倒,一定也會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接引往生。

當願當生。是當來之世,如果有人願生西方,一心念佛,阿彌陀佛,悲願無盡,壽命無量,自然也會不違本願,接引往生。這就顯示我們依信所發之願真實不虛。

有些人會有個問題:“十方信願念佛往生的眾生非常多,極樂世界能不能夠容納呢?”這就是凡夫心來測量。維摩經上說,維摩居士的方丈之室隻有一丈見方,能容納三萬二千獅子寶座,何況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的極樂淨土呢?極樂淨土就譬如一個鏡子,它能包含萬象,能含攝一切相,哪裏會有什麼不能容納呢?又譬如滄海能容納所有的河流,而它不會溢出來,所以要知道,這是一真法界,不要用凡夫的這種妄心去分別測度。

[非信不能發願,非願信亦不生。]這是講信願互相支持。信,是往生淨土的前矛,但如果隻有信,沒有誌願求生,就說明信心是虛的,是沒有根的。為什麼?他沒有願往生淨土,所以有願者,信之券。

“又願者,信之券,行之樞,尤為要務。舉願則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勸也。”

這是講三資糧之中願尤為重要,信心有了,願力就猶如有合同字據在手中一樣決不會改變。信有願則信不虛,願是行動的樞紐,有了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持名念佛才會真正有持久的動力,才能持久不懈地老實念佛,遇緣不間斷、不夾雜。行有願則行有歸,所以信有願則信不虛,行有願則行有歸,可見願是特別重要的。

接下來進一步解釋願裏包含的兩類: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用欣厭兩個字就可以概括這個願:

“複次願生彼國,即欣厭二門。厭離娑婆,與依苦集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欣求極樂,與依道滅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故得不退轉於大菩提道。”

這是講我們願生極樂,此心其實就是菩提心的具體實踐,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具足包含在願生極樂這個願心之中了,菩薩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的具體實踐。依苦諦,發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依集諦,發煩惱無盡誓願斷之願(娑婆世界眾苦逼迫,煩惱熾盛,因此厭離娑婆。厭離娑婆其實就包含了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依道諦,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依滅諦,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之願。

極樂世界水鳥樹林,皆演三十七道品,乃至於無世法門,往生者都是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因此欣求極樂。而欣求極樂就包含了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可見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就是具足菩薩的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的具體實踐,所以都能得不退轉於大菩提道。

“問:今發願但可雲當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義。一、約一期名今,現生發願持名,臨終定生淨土。二、約刹那名今,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如秤兩頭,低昂時等。何俟娑婆報盡,方育珍池。隻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金台影現,便非娑婆界內人矣。”

這是答疑。第一個回答很簡單,問:“(隻可以說是你現在發願當來要往生,所以說發願)但可雲當生”?為什麼雲為今生呢?這個是最淺的回答,是說我們今生今世,這一期生命,說今生發願、現在發願,臨命終時一定可以往生,叫現生發願持名,臨終定生淨土,所以名為今生。

第二其實就是講我們的心,心往生。前麵講臨終往生,這裏就講心。我們的心當下發願,當下就已經心在極樂,所以極樂七寶蓮池八功德水裏就有屬於我們的蓮花盛開,所以一刹那名今。

[一念相應一念生]一刹那就是最短的時間。一念之間,這一念就具足九十刹那,一念相應即因果相應。有人發信願心,執持名號,西方七寶蓮池之中即時就生一朵蓮花。如果精進勇猛,這朵蓮花日日增大,越來越有光澤,如果懈怠退悔,就日漸焦枯。一念如此,念念皆然,所以名之為妙因妙果。好像秤一樣,東西比較重,秤砣那一邊放的比較不夠,它就會翹起來,這是比喻榮枯因果不離一心,同在一時。

[何俟娑婆報盡,方育珍池。]今願今生,不待這一期報盡,正在信願持名時,馬上就蓮萼光榮,金台影現,極樂世界蓮花盛開。因為果不離因,影不離形,即理即事,事不礙理。所以這樣的修行人,就已經不是娑婆界內人。

前麵的勸信流通是說現生不退的利益,現在勸願流通是說有願必生的殊勝利益。厭離娑婆,願生極樂,就是冥合四弘誓願,通入彌陀願海,所以有願者,皆得不退轉於無上菩提。

蕅益大師在回答“發願但可雲當生,何名今生”時,第一個講的是臨終往生,第二個就是從我們內在的安心而言,指當下往生。

我們雖身居娑婆,心已屬蓮邦,古德就有讚歎:“自聞超世悲願後,吾豈生死凡夫哉?有漏穢身雖不變,此心悠遊彼淨土。”

雖然外表看起來我們的身體跟以前沒什麼兩樣,但是心已經悠遊極樂淨土,所以從內在安心這個角度來說,是當下往生,是已經非娑婆界內人。

“極圓極頓,難議難思,唯有大智,方能諦信。”

一句名號,即佛即心。圓具三學,圓賅萬行。一心執持名號,便可頓超五濁,頓出生死輪回,所以名為極圓極頓;這種妙義不是語言思量之所能及,所以說是難思難議。唯有大智慧者,方能諦信無疑,信受奉行,所以直告舍利弗。到此勸願流通就圓滿了。

底下是勸行流通,分為諸佛轉讚和教主結歎。先看諸佛轉讚:

(丙)三勸行流通二:初諸佛轉讚、二教主結歎。(丁)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而施化則有難易。淨土成菩提易,濁世難。為淨土眾生說法易,為濁世眾生難。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為濁世眾生說餘頓法猶易,說淨土橫超頓法尤難。為濁世眾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也。”

這段是蕅益大師把所有的教法都作了一個比較,說明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之中能宣說如此難信之法。

信願持名,這是難中之難,作了一個比較。釋迦牟尼佛是轉述六方諸佛勸信之辭:“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也就是讚歎諸佛弘揚淨土法門的功德,所以說是稱讚諸佛。諸佛也稱讚釋迦牟尼佛不可思議的功德,這是諸佛轉讚。

諸佛功德智慧雖然都是平等的,佛佛道同,他們所有證悟的功德、智慧,所有的自證雖然都是平等,但在化他方麵就有難易不同,都是隨著他們因地願力的不同而不同。

[淨土成菩提易,濁世難。]極樂世界要成就菩提,因為沒有障緣,所以容易。五濁惡世要成菩提,要成就難。淨土眾生是蓮花化生,身心清淨,為他們說法容易,為五濁惡世的眾生說法難。這是一重一重地比較,為五濁惡世的眾生說漸修之法還容易,要說圓頓之法就難了。在《便蒙鈔》之中說有十種比較,為什麼淨土成就容易,娑婆世界五濁惡世難?

第一、淨土常常見佛故易,濁世不常見佛故難。

第二、淨土常常聞法故易,濁世不常聞法故難。

第三、淨土諸善俱會故易,濁世惡友牽纏故難。這其實就是佛法僧三寶,常得親近佛法僧三寶就容易。

第四、淨土無有魔事故易,濁世群魔惱亂故難。

第五、淨土不受輪回故易,濁世輪回不息故難。

第六、淨土無三惡道故易,濁世惡趣難逃故難。

第七、淨土勝緣助道故易,濁世塵緣障道故難。

第八、淨土壽命無量故易,濁世壽命短促故難。

第九、淨土圓證不退故易,濁世修行多退故難。

第十、淨土一生成佛故易,濁世多劫難成故難。

這是來作比較。為淨土的眾生根機利,惑業俱輕,所以一聞說法就便信受,能依此而解、而行,所以說法容易。濁世眾生惑重障深,聞說法很多不信,要解、要行、要證入就更困難等等。

如果為濁世眾生說五戒、十善,說四諦十二因緣,還容易相信,要說圓頓大法,他要信受就不容易。你說眾生本來是佛,萬法不出一心,他要真正能心開意解就很困難。

並且[為濁世眾生說餘頓法猶易,說淨土橫超頓法尤難。]餘頓法是指禪宗,最上一乘,圓修圓證的禪宗之法。雖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一念不生,當體即佛。這個眾生還容易接受。要說淨土法門,橫超三界,頓出生死輪回,很多人還不信受,他還認為這隻不過是權巧方便說。而且更進一步比較,蕅益大師是層層深入,最後推出持名念佛法門最殊勝。

我們為濁惡世的眾生說淨土法門,如果說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這已經很不容易了。要說不需要勤苦修行,隻是持名,能徑登不退,這個就很難。一般的眾生善根不夠,不是根熟菩薩,他要真正信受是困難的。

你要說持名一法,執持名號,七日一心不亂,就得往生極樂,徑登不退,一生補處,圓成佛果,這樣奇特稀有,殊勝絕妙之法,是超出思議之表,叫超出思議,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是方便之中的第一方便,這是難中之難,所以諸佛稱讚,都推釋迦牟尼佛是於佛道難成之中,在五濁惡世之中成佛道。於最難令眾生生信心的頓中之頓法,圓中之極圓法,方便之中的第一方便法——持名念佛法門而能宣說,所以說是偏為勇猛,大雄大力,是最極勇猛。這就是蕅益大師為了彰顯持名念佛法門的殊勝來層層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