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對射洪中學刻骨銘心的愛,出於對侯水先校長發自肺腑的敬佩,也承蒙侯水先先生的抬愛,我曾為先生《創建名校的思考與實踐》第一、二輯,做過些整理編校,還為其第二輯寫過名為《解讀“侯水先現象”》的後記。此番再蒙先生錯愛,協助整理《創建名校的思考與實踐》(第三輯)文稿,其過程中,真切地看到了一種思想的智慧之光,感受到一種思想的無窮能量,因而毛遂自薦,代書後記。

一、教育思想的光輝:曆史與現實、過去與未來

沒有文化的學校,至多是一個“培訓機構”,不能稱之為“學校”;一所學校要有文化,必須有一位有思想的校長。校長的思想有多高,學校的文化就能有多高;校長的眼光有多遠,學校的發展就能走多遠。我之所以稱侯水先校長為先生,不是因為他比我年長幾歲,何況他還是家父的學生,而是因為,從他任副校長起,我們共事近30年中,我從先生身上學到不少寶貴的東西,更因為在射洪中學創“國重”前後10年間,在先生身邊工作,提升了我自身的思想境界。這十年,是我60年射中生涯中,最值得回憶的10年。

——筆者手記

謹讓我來串聯一種思想的曆史與現實、過去與未來。

1.滋生思想的曆史文化土壤。

射洪中學源起於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的“廣寒書院”。取此書院名,是因為它“於月殿霓裳之義,天然吻合,其科第之朕兆”。草創之初,射中的先輩們就提出了“無學無才者可入,唯無德者拒之”的厚德重才、以德為先的原創辦學思想,提出並踐行“國學為主,兼學禮樂農工”的教學思想。這些思想在清末國勢衰頹之時,是何等地先進!何等地大氣!這些穿越時空的思想之光,如今仍能輝映當今和未來的教育。射洪中學從書院到學堂、從學堂到興辦初中、到辦成民國時的高完中“四川省立射洪中學”,“人才輩出,累累若貫珠”。射洪中學就在這厚重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自身的文化,孕育出既有教育共性又有自身個性,既有曆史性又有現實性的教育理念、辦學思想。

然而,經曆了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四清運動”極左思潮的幹擾,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射洪中學深厚文化土壤上思想文化之樹被砍光,射中文化土壤的地表上,幾近一片荒漠。

2.深耕文化土壤的校長

新中國成立後,幾任校長或因“反右”而不敢有“思想”,或因“左風”盛行而不得不“跟風”,或因各種“運動”,尤其那場“革文化之命”的運動衝擊,不能說自己“有思想”,或者還有經曆多項“運動”後,怕“左”,更怕“右”,隻好做“維持會長”……雖然,憑借伴隨著新中國一路成長的老一輩射中教師的才華,以及他們那種知識分子——文化人的良知,射洪中學舉步維艱,但仍然在前行,並且走在了原綿陽地區的前列。

然而,可惜呀,我們就站在射中的曆代先賢的肩上,站在他們100多年耕耘出的文化沃土上。

射洪中學的曆史在召喚,射洪中學的曆代先賢在召喚,召喚一位能繼續耕耘射中文化土壤的有思想的校長。

1990年秋,侯水先擔任射洪中學校長。1991年,侯水先校長親自擬定了射洪中學第一個五年發展規劃——《射洪中學1991-1995年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射洪中學進入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有規劃發展的時期。我認為,這在射洪中學迄今165年發展曆程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雖然那時本人隻是個語文教員、普通的班主任,但當時我就深切地感覺到,生養我的射洪中學,不再會有“維持會長”型的校長,不再會受製於給教育強行貼上的“政府標簽”,不再會忘卻自身的曆史文化。因為,射洪中學終於有了一位要來發掘其厚重文化的有思想——至少當時認為是有想法——的校長。

有幾件事記憶猶新,最能看出侯水先校長在射中文化土壤上的辛勤耕耘。

他親自向新中國成立前後的老教師、老校長了解射洪中學的曆史,組織大量的史料搜集整理工作,最終主編完成了90多萬字的《射洪中學校史》,這也是射洪中學迄今唯一一部校史;

他親自謀劃、親自參與,建起了“射洪中學校史陳列館”;

他親自主編校本教材——《射洪詩歌選讀》、《射洪曆史地理》。

終於,他從射洪中學悠久的曆史文化中,總結、提煉、升華,形成了以“德才厚重、博貫兼容”的辦學思想為核心的辦學理念體係、辦學目標體係和製度體係。這些體係中的每一個思想、理念、目標,侯校長在上兩輯和本輯中,都有精辟的論述,對其形成的思考、實踐的成效、發展中的反思,也都有深刻的闡述,筆者不再贅述。

然而,我認為,正因為侯水先先生的辛勤耕耘,射洪中學的文化土壤上終於又枝繁葉茂;正因為他的辛勤耕耘,他才成為了一位有思想的校長;也正因為他的教育思想植根於射洪中學厚重文化土壤之中,又作用於射洪中學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所以侯水先先生的教育思想,以及他用先進的科學的教育思想領導學校的實踐,才有這實踐的成果:射洪中學在全市率先創辦為“國重”,第一個成為“全國依法治校示範校”,辦成兩大校園等等。這都充分證明,侯水先先生的教育思想不僅是他作為校長的教育思想,而且就是射洪中學的教育思想;也正因為如此,這思想就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源於曆史,作用於過去,也必將影響著未來。所以,筆者又認為,侯水先作射洪中學校長的階段,是射洪中學文化發展、思想昌榮的曆史時段,倘若得以很好繼承,堅持思想領導,理念治校,辦學自主,育人至上,射洪中學未來必是一所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中華名校。

二、射中精神的力量:敢為人先,為天下事

一所沒有曆史底蘊的學校,它的精神難以凝為共同價值觀念;一所沒有文化傳統的學校,它的精神便沒有牢固的根基。校長的精神旗幟能舉多高,學校的精神力量就有多大;校長的精神境界有多高,學校的精神力量就有多強大。

——筆者手記

射洪中學悠久的辦學曆史,積澱下厚重的文化底蘊;射洪中學的優秀文化傳統,鑄就了射中人“團結向上,敢為人先”的精神,“做射中人,為天下事”的氣魄。無論“左”、“右”思潮如何泛濫,射中的傳統精神從未被真正衝垮;無論各種“運動”怎樣衝擊,射中人的傳統精神從未被真正擊潰。

1.曆史的證明。

射中人“團結向上,敢為人先”的精神,在她生長、發展、壯大的每一個時期,都是推動學校領先前進的力量源泉。

清末民初,在非縣治所在的太和鎮,率先興辦新學,辦成完全小學;

1928年,還是在不是縣城的太和鎮,辦成了射洪縣第一所初級中學;

此後,至1946年辦成高完中,成為“四川省立射洪中學”的18年間,它又率先舉辦女子班,開射洪教育男女同校之先河,還率先舉辦師範班,成為射洪師範教育的鼻祖;

兼容並收,至射洪解放前夕,射洪中學先後合並了“鹽業職中”,以及由張學良將軍創辦的東北中學之一部——國立十八中三台分校,各種教育思想、文化精神在她的懷抱裏共生、繁榮。

2.薪火之傳承。

“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射洪中學的教師隊伍中,不乏來自國內各中學的教師;很多是書香世家出身,懷揣著“知識救國、工業報國”的理想,畢業於國內知名大學的教師。他們身上,既有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圖強上進、敬業樂教的精神,學識淵博,溫文儒雅,具有人格魅力,又融入射洪中學傳統文化之中,他們博學貫通,兼容了射中傳統、中國民族教育傳統和他們世家、他們畢業學校的傳統。

正是他們,正是他們之中很多名師所表現出來的團結向上,敢為人先的精神,他們做射中人,為天下育大器之才的氣魄,他們的文化品位、精神氣質、大師風範,影響了一屆又一屆射中學生,而這些學生又有不少人回歸母校,成為成功的教師、優秀的學校管理者,侯水先就是他們中傑出的代表。

正是他們,17年承上啟下的文化傳承、精神影響、人格感染,使此後進入射中的教師和學生能從文化上認同、精神上發揚,成為“射中人”。他們的精神影響成為了一種穿越時空的精神力量,使射洪中學在此後直到改革開放初期的近20年時間裏,亦能成就一番大事,培育無數英才。“大躍進”時“大煉鋼鐵”,第一個小高爐在射中“冒煙”;辦起了全綿陽專區十九縣中最大的校辦工廠——教學儀器廠,不僅解決了自身因為“大躍進”而短缺的教學裝備,還為全專區解決了教儀“斷炊”的燃眉之急;“學工學農”時期,又辦起了全專區最大的理化生實驗基本裝備,全省唯一的土壤、植株、肥料速測裝備生產基地;“土、植、肥速測箱”不僅滿足了當時生化教材實驗之需,還經省農業廳批準並推廣,遠銷省內外幾十個市、州、縣,為提高農產水平發揮了重大作用;還開荒辦起了兩大農場,不僅滿足了“學農”之需,還為正長身體的青少年學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口糧供應”的不足;“工農兵學員”時期,他們超越當時教材,“學工學農”,更讓學生學知識,從這些“工農兵學員”中,走出了不少共和國將校、國防科研精英和地方黨政領導幹部……

正是他們的這種堅持,射中的文化精神薪火相傳,射洪中學“團結向上,敢為人先”的精神得以發揚光大,“做射中人,為天下事”的傳統得以繼承。

3.跨越的力量。

侯水先從射洪中學走出去,經曆風雨與磨難,圓了10年大學的夢想,又回到射洪中學來。“十年磨一劍”,曾經滄海,更曆練了膽識,增長了才幹,從一個“有想法”的教師,到主任、副校長,到校長、書記,他沒有忘卻母校的培養之情,更沒有忘記他的恩師們所傳承的射中精神,他高舉這種精神的旗幟,高揚他的教育理想,組織和率領射中人,踏上跨越式發展的征程。

我和很多身曆其中的射中人一樣,對創“國重”前後10年的自加負重創業的艱辛,體會彌深,感悟良多。

抓住機遇發展,是能者;創造機遇發展,是智者;敢於頂著困難與非議發展,是強者。侯水先就是這樣的一位校長、一位旗手、一個堅持教育理想的人。

“非市治的農村縣城,要先創‘國重’,不可能!”“7元獎金都沒錢發,怎樣搞建設?”“沒得房子住,人都留不住,靠什麼人來創重?”……善意的、不懷好意的、惡意中傷的“口水”的壓力之大,有俗話說能“淹死人”。

財政投入不足,“窮財政辦大教育”是體製的痼疾;校園狹小,設備設施陳舊,是硬件的“硬傷”;“維持”了那麼多年,檔案資料的殘缺是軟件的“軟肋”……

靠什麼為人之先創“國重”?繼續“維持”,則停滯不前;抓住機遇,創造條件,創,則有機會實現翻天覆地的跨越式發展。侯水先校長是“射中人”,他相信射中人的精神力量能夠打敗任何非議,戰勝一切困難!

“舉起紅旗,發展自己,辦成‘國重’,創建名校”的綱領提出來了,綱領凝聚了射中人的精氣神;

“搬彎一條街”的400米環形跑道建起來了,迎來了四川省中學生田徑運動會的召開,校園擴大了,實驗樓、電教樓、藝術樓、標準化遊泳館、教學大樓“廣寒學苑”相繼落成;

大量地收集,大規模地整理、完善,檔案建設達到省一級標準,對應“國重評估細則”的幾百盒、幾千萬字的支撐材料規範有序地組裝完成。

萬事俱備,隻待評估驗收。

公元2001年12月26日,毛澤東主席誕辰紀念日,射洪中學建校紀念日,四川省國家級示範高中評估驗收專家組蒞臨射中,5天深入仔細的查驗,學校不僅通過專家組驗收,還贏得了“縣域基礎教育標杆”之美譽,射中人滿懷喜悅,度過了2002年元旦。

不停步,永向前,還要敢為人先,還要為天下大事育更多英才。

“繁榮”高三校園落成,高中新校園“富強校區”竣工投入使用,教學大廈作為射洪標誌性建築,氣勢恢弘地矗立在城南;並“子昂”貫穿南北,從“富強”到“繁榮”,地闊方圓。

作為親曆者之一員,回首這些經曆,幕幕清晰,如同昨天。

然而,個中酸甜苦辣,隻有親曆其中,才會有刻骨銘心的感受。

記得擴建廣寒運動場,侯水先累病了,打吊針,吃流食,依然天天奔走在運動場上;

記得訂規劃、寫講稿,為學校思想文化建設與校園建設同步發展,侯校長深入教師、深入課堂,淩晨時分,他書房依然燈亮;

記得打報告,求領導,要錢要物要政策,他不怕“冷臉”,不計人言,跑縣跑市跑省上,一路奔忙;

記得為建繁榮校區收購的破產企業一片廢墟上,斷椽的長釘刺傷了他的腳;

記得教學大廈工地上、思辨廣場、廣袤操場的工地上,他帶著我們利用中午和晚上,跑了不知幾百趟……

有這樣一個榜樣,射中班子成員,參與創“國重”和新校園建設的同誌們,煥發出自加負重、艱苦創業的精神,沒有雙休日,寒暑假犧牲休息,他們沒有叫苦叫累;沒有加班費,工作至淩晨兩三點是家常便飯,他們沒有怨言。團結向上的射中人,終於敢為人先地在全市率先辦成“國重”,建設起兩大校區近300畝的新射中優美校園,實現了曆史性的跨越式發展。

這就是校長精神的力量。這就是射中精神的力量。這力量源於射中優秀傳統,植根在射中厚重的文化之上;這力量推動了昨天的跨越式發展,正推動著今天的不斷向前,還將推動射洪中學向著“中華名校”的辦學總目標,乘風破浪,奔向輝煌!

(青鬆林: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四川省優秀教師,遂寧市模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