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日積月累的心理緊張,當他們脫離群體時,就會想方設法地釋放。而這種感覺,平常是被壓抑的,所以借著酒醉,就可掙脫束縛。但為了消除孤獨感和依賴心,需要別人給予關懷和注意,於是隻好打電話給他的朋友,這就是其行為的心理依據。
由於喝醉酒打電話,是一種“:非常識的行為”,因為他們已經不具備人與人交往應有的常識。例如深夜一兩點時,毫不顧慮別人的作息時間打電話給人,而對方聽到的隻是醉漢的喊叫聲,或夾雜著喧嚷音樂聲。“我現在正在喝酒,你給我馬上過來,我會一直等到你來陪我為止。”
當你接到這種電話時,即使置之不理將之掛斷,對方還是會再打來,並且說:“你真是太不夠意思了,對朋友一點都不關心!”等等,說一些令人厭惡的話,如果再加上電話中夾雜著吵鬧、酒醉的雜亂聲,更會讓人情緒惡劣。
仔細探討這些人的舉動,就可知道在喝醉酒時打電話的人,完全是因為孤獨,需要他人的關懷。我們常可在夜晚的街道上,看到一些醉漢漫無目的地閑蕩,有時也可以看到他們無緣無故地騷擾行人,這些行為,無非是想訴說自己的孤獨而已。
總之,這些人的心理,是希望能和更多的人交往、溝通,借以除去心中的不滿。
沒有金錢概念的人
若有人向好友借錢,一般人通常都不會拒絕,而借錢的人,多半也會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以達到目的。然而若仔細觀察這些借錢者,就應該知道,自己的錢可能會一去不複返了,這種經驗不少人都曾經有過。
不能在預定日期還錢的人,通常都不是一開始就存心賴賬。相反的,他們在向別人借錢時,心中還會惦念著多久要還,但是為什麼到後來卻又食言呢?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們並不是一個很有信用概念的人。這種人心理發育尚未成熟,喜歡依賴別人,缺乏獨自克服困難的能力和勇氣,做事拖遝。
這些人除了不會還錢外,還經常有一些其他的不太積極的行動,我們知道,他們是處於心理上的“慢性腹瀉”狀態。
羅馬政治家格特曾說:“不要買你所想的,要買你必要的。”因為有了需要之後,才會積極爭取,才會激發你的向上心。可是沒有信用概念的人,無論在理想或現實中,都無法有好的成果。
在火車站買盒飯或罐裝食品的人
我們經常可以發現,當火車即將開動時,有些乘客會買一大堆罐裝啤酒、果汁或盒飯人站。他們對自己的這種行為,當然有充分理由,諸如:“比在車上買便宜”或“如果在途中口渴就可以解渴。”事實上,這些人的購買行為,潛藏著很多內在複雜的心理問題,大致可將之分為三類。
第一種是曾有過缺糧恐慌經曆的人。由於以前每天都擔心第二天沒有飯吃,所以為了解除斷糧的恐慌感,寧可多買一些食物放在身邊以防萬一。
這種人在必要時,可能會不顧一切地出外旅行,但是深植於心中的經驗教訓,會引發他們的購買衝動。
第二種是離開家出外旅行的人。對這些人而言,“家”是一個可供居住的舒適場所,更是一個長久依賴直至老死的地方。
家庭對任何人而言,都是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在心理上,人們依賴家庭的程度,就如同依賴母親的乳房般。當小孩生下來後,躺在母親的懷裏時,立刻就知道要吸吮奶汁;如果缺乏母親的關懷,不能依賴母親,那麼嬰兒就無法生存。所以對嬰兒而言,母親是其安全可靠的堡壘,也是可以確認愛的地方,換句話說,吸奶的行為也與這種愛有連帶的關係。
而在火車站購買大量方便食品的人,原本已過慣了家中自在的生活,一旦離開了家,就等於離開了母親的乳房而缺乏安全感,因此就會購買大量的方便食品。有人說:“旅行時我的食欲特別好。”從這些話裏,即可發現這種衝動所帶來的影響。
第三種是參加團體旅遊或全家出外旅行時,購買大量食物的行為。如前所說,當我們出外遊玩時,就等於離開了現實的嚴肅生活,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暫時、公開的鬆懈。如果我們回溯到一個人心理發展的源頭,那麼誠如第二點所說,愈是快樂的旅行,就愈易滿足“口”的欲望(吸吮乳房的欲望)。
有的人因公務出差而不太有食欲,主要是因為旅途中還有一些現實的事尚未處理,所以才會沒有多餘的時間放鬆心情。
沒有空間觀念的人
在交通高峰時搭乘公共汽車,車中十分擁擠。雖然你有座位,可是在旁邊坐著的乘客仍不免常常擠你一下。車子到了一站後,車上的乘客幾乎都下車了,車內頓時空了許多。你很自然地想挪挪座位,可是坐在鄰座的人,並不想離開一點。不得已,你隻好挪一下位置,以便和他保持距離,但他卻跟著移動,下意識地跟你靠近,使你感到很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