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處世識人學(7)(2 / 3)

賣弄言詞的行為,絕非表明自己知識有多淵博,隻是在做某種防禦。所謂防禦是當其即將受到外界威脅時,出現的一種心理作用。例如對工作場所的組織還不能適應時,現實環境就變成了精神緊張或壓力的來源,可是又不願承認這些壓力,所以不得不使用以前所獲得的各種知識,以使自己的言論更有說服力。

所以隻要我們仔細聆聽這類型人的話,就會發現許多不合邏輯、不合現實之處,連他自己在說什麼都無法確定,難怪別人會聽不懂。不過,有時使用這種難解措辭或特殊用語反而較具效果,這種情形多半是在推銷時。推銷員說了一大堆抽象的言辭,使對方陷入迷陣,摸不著頭緒,而就在似是而非的情況下買下了產品。

總之,必須注意的是,遇到這類喜歡賣弄專有名詞的人,不要被其震懾,隻要了解他們的心理,就可應對。

我心裏有個小秘密——洞察識人術

好奇心重的人

隻要對未知的事物抱著興趣,就自然會有好奇心,而好奇心對增長知識很有幫助。人的好奇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起變化。例如幼兒園小朋友的好奇心,停留在對同齡朋友的玩具感興趣的階段。到了中學時期,他們可能將興趣轉移至未知的大自然上。可見人們總是不斷認識未知的事物,或體會未知的事物,消化後成為自己的知識。

好奇心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我們隻要仔細觀察精神病人即可知道,他們大半都是因為太愛自己,對自己非常關心,缺乏對外界的關注和理解,才會在精神上不平衡,從而患病。換句話說,這些人成長到某一時期,就中止了精神上的成長。所以,失去好奇心,就等於暗示自己拒絕精神成長。

但相反的,有很多人卻又有過多的好奇心,因為他們的求知欲太強,總想不斷吸收未知的事物。這些人多半都易於親近。

有些好奇心強烈的人,並非基於求知欲的驅使,而是因為虛榮心作祟。這些人隻限於追求膚淺的表麵知識,不求深入,因為他們的好奇,並不是希望增加自己的知識,而隻是想多認識些未知的事物,好讓自己在眾人麵前有可以展示的題材,他們的好奇心純粹是以虛榮心為出發點。

對年輕人而言,好奇心可以說是一種追求進步的表現,但假若已是四五十歲的人,好奇心仍然很強,就很難令人產生好印象。所以我們根據好奇心的程度來了解一個人的同時,也必須將年齡列入考慮之內。

常結交新朋友以彌補需要的人

任何人都可以依自己的意誌來選擇朋友。可是若選擇朋友時,隻是依別人的意思或受製於他人,那麼不久之後,你就會開始尋找另一位朋友。

我們隻要通過尋找朋友的過程,就可以了解自己是否是一個真正獨立、而能與人交往的人。有的人因了解自己的不穩定心態,所以常會挑選彌補自己這種心理缺陷的朋友。

人們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隻要遇到和自己觀念較能溝通,對同一問題有相同看法的人,就會選擇他們作為自己的朋友。但一旦彼此心態發展方向不同後,就會在心理上產生分歧,無法再像過去一樣密切,於是不知不覺中,開始疏遠。

若自己已有獨立的判斷力,且已經具備了成熟的心態之後,盡管有時交朋友不免較情緒化,但通常已能自己判斷選擇朋友的標準一些心智尚未成熟的人則不同,這些未成熟的人,多半無法判斷選擇朋友的標準,常會交到不適宜的朋友,例如當他們寂寞或悲傷、憤怒或不安時,多半會選些能安慰他的朋友,事實上,他們根本隻是利用一個替代品——朋友,來滿足自己無法滿足的欲望。

總之,隻要我們觀察一個人與其朋友交往的過程,就可以了解其人格,這就是所謂“人以群分”。因此由交往關係來看一個人的性格,正是我們了解他人的最大要訣。

一喝醉酒就打電話的人

一個喝醉酒的人,常會在不適合打電話的時間打電話,這是什麼原因呢?

酒醉的人,常自以為想起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而打電話給別人,但是接電話的人,卻常常會被他所謂的理由弄得啼笑皆非,尤其是半夜三更接到電話,更往往令人氣得咬牙切齒。

喝醉酒的人,心態上已脫離現實,和接話人的想法有很大的差別,兩人當然話不投機。如果有人認為,對方既然已經喝醉了,隻要隨便說些應付他的話敷衍過去就算了(這通常是一般人的處理方式),但是如果你對好友或酒後胡言亂語的人采取寬大容忍的態度,照顧他或寬慰他,那麼你實在是太傻了。

一般人多半是生活在多樣化的組織或群體中,所以尤法完全脫離群體,一切行為仍處於受限的狀態。但喝醉酒的人,和組織或群體的價值觀或生活方式完全脫離,對付這種人,最好的態度就是敬而遠之。

借酒麻醉自己的人,為使自己身心獲得解脫,擺脫群體的束縛,所以會出現深夜打電話來博取別人注意的行為。在這種情形下,他們隻是為了解除平常內心的不滿,或者借機發泄平常和上司、同事間的不愉快。而他們的無禮舉動,多半都是以較親密的友人為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