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知,說話者無非是為了更詳細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才有很長的開場白。
開場白太長固然令人不耐煩,但有的人卻矯枉過正,在麵對上司、前輩時,生怕自己過長的開場白會使對方產生反感而遭斥責,所以不斷地顧慮對方態度,這就太反常了。
此外,有人應邀演講時,也難免會把開場白拖得很長,這則是為缺乏自信所做的一種辯解。
為什麼有人要利用開場白為自己辯解?
男性在成長的過程中,若在步入青年期的階段中,與父親有糾紛,就易停留在父親:權威=偉大的心理壓抑階段。所以這種人潛意識裏就存著對父親的憎恨與憤怒,而產生恐怖與不安的心理。
為了隱藏自己的不安,這些人就會借很長的開場自來為自己辯解,所以這種人應是小心翼翼型的人。
容易轉移視線的人
與他人交談時,不正視對方是很不禮貌的行為,但有的人明知如此,在交談中仍不免把眼光轉向一旁,或對兩人的視線接觸非常敏感,而不正視對方。
這一類人,在與人視線相接時,會覺得對方的眼光太過銳利,而使自己眼睛劇烈眨動,但為避免對方覺察,便不得不躲避對方的視線。此時這個人心中一邊考慮自己若直視對方,會不會使對方不快,一邊又怕視線轉移,會讓別人看透自己。愈是焦急,愈注視對方的雙眼,而更劇烈的反應便又隨之產生。愈怕對方看出自己的心事,強烈的不安便愈嚴重。
這種現象,稱為“視線恐怖”,是“對人恐怖症”患者的症候群之一,令人意外的是,因視線問題而困擾的人,竟出奇得多。
歐美學者對這類問題,認為不可思議,因為歐美幾乎見不到這類患者,這可能與東方人的文化習性有關,所以東方人即使沒有前述的極端視線恐怖,但多少都有類似的傾向。
而有此症狀的人,由於其始終隻有極弱的自我存在感,因此他們認識自己是通過對方眼中所反映出的自己,唯有依此,他們才確認自己的存在。
眼睛會說話,的確,我們借口來發表自己的意見,而用眼睛表現自己的內心,因此當對方想通過眼睛看穿自己內心時,會使自己產生不安。
有另一種人,恰好與視線恐怖相反,談話時喜歡一直注視著對方的眼睛,這種態度,不僅對對方很失禮,讓別人認為其無羞恥之心,同時也會令被瞪視的人感覺強烈的壓迫感。因此若推銷員認為眼睛一直注視顧客是自己誠心的表現,那麼他可能就會喪失一筆生意。所以推銷員在與顧客交談時,應注意選擇一適當的位置,讓視線自然對視,以免造成雙方的困擾。
應注意的是,愈在意自己的視線位置,愈會不知所措,所以在有意識的情況下,視線的方向選定是最困難的。
多話的人
有一種人,隻要話匣一打開,就像唯恐以後再也沒有機會一般滔滔不絕。還有一種人則不找人說話,就無法鎮定下來。這些都是屬於愛說話類型的人,這種人最極端的特色,就是除休息時間外,連工作時間也要找人說話。
但不幸的是,這種人談話的內容,除了一些別人的隱私、謠傳外,就是有關自己的話題。所以不僅內容浮淺,而且毫無意義。當他(她)們說話時,就如同泄洪的水,速度極快,而且不管任何場合,總有一兩個聽眾存在。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些人,即可發現他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信息必須傳達給對方,因此其多話的行為,會令人覺得他似乎是在享受說話。這種人的饒舌,無非是為了想和別人保持較長遠的人際關係。
基於這種心理,他們就利用與他人的人際關係,滿足自己潛意識中撒嬌、依賴別人的欲望,而使自己不至感覺孤寂。
不說話心中就無法平靜的心理,可以追溯到其嬰兒時期。人在嬰兒期時母親給嬰兒喂奶,除了補給營養外,也傳達了愛意,這點對初生不久的嬰兒尤具意義,所以這階段對以後的心理成長過程有很大的影響。
對剛出生不久的嬰兒而言,此時期的母子關係,是其初次的人際交流,若此時母子關係圓滿,當然毫無問題,但問題是並非每人都能順利享有正常的母子關係。例如若母子過分親密,以致造成斷奶困難。反之,若母親對嬰兒過度冷淡,嬰兒因無法滿足獲得母愛的欲望,就易產生強烈追求母愛的心理。
後者既然無法在嬰兒時期獲得滿足,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就會反複出現渴望滿足欲望的心態。
而這種欲望,就轉變成多話的形式,表示其想與人維持較長久的人際關係,以滿足自己撒嬌和依賴的欲望,並解除孤寂感。
因此,愛說話的人,表麵上看來他們似乎呈現活潑快樂的一麵,但窺其心理,應可看出他們孤寂的一麵。
常大聲說話的人
無論自己原來說話音量大小如何,我們仍應配合當時情況,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音量。但在現今社會,有人卻不論在車內、餐廳……或是其他任何場合,都肆無忌憚地大聲交談。
這種人表麵看來似乎很豪爽,但事實上,這種人卻是小心翼翼且敏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