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秀實的誌氣不因威嚇而動搖,不僅化險為夷,還讓郭晞給白孝德賠禮道歉。在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時,依然振振有詞,毫不懼怕。
唐斐度,字中立。敬宗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執政。有一天,手下人突然告訴斐度,說官印丟失了。聽到這個消息的人,無不大驚失色。唯有斐度安穩地坐著,照樣喝他的酒。不久,手下的又報告說:印又回來了。
斐度也沒有做聲。有些人不解,便問斐度為什麼要這樣做,斐度說:“印一定是被手下人盜走了。如果追查得緊,他就會把印毀了;但如果追查得不緊,他就會自動還回來。”人們無不讚歎斐度的智慧與鎮定。
丟了官印,實在是犯了殺頭之罪,可是斐度卻沒有驚慌害怕,而是冷靜地思考後決定不嚴查所盜之人,從而保住了自己的官職性命。要知道,隻害怕是沒用的。
宋朝人張泳,宋真宗時任工部尚書,駐守今四川。當時正值動亂之後,人人都心懷二意。一天,張泳聚兵檢閱,剛剛出來,士兵們就三次大聲呼喊。張泳下馬,也向著東方連呼三聲,再騎馬閱兵。士兵見到他這種態度,便不敢再鬧了。
張泳麵對士兵的哄鬧,如果被嚇得膽怯不語,士兵則有可能造反;而他卻臨危不懼,以自己的勇敢鎮住了士兵。官場中不免有人與你異心,但隻要臨危不懼,反對你的人也會讓你三分。
西漢楊雄,字子雲,蜀郡成都人。他來到京城長安,當時大司馬王音看重他的才能,推薦他為待詔。後來曆經成帝、高帝、平帝三世沒有再升過官。到王莽篡位時,轉為大夫。楊雄認為經典沒有比《易經》更好的,所以模擬《易經》作《太玄》。當時有介劉某,跟楊雄學習。劉某後來犯法,牽連到楊雄。當時,楊雄在天祿閣上教書,使者來了,想逮捕他。楊雄擔心不能幸免,於是就從閣樓上跳下去,差點被摔死。
其實,隻要問心無愧,又何必如此呢?後來王莽下詔不要再追究他,他又做了大夫。那些明白道理的人,麵色不會因為打雷而改變,誌向也不會因為船搖動而變移。在這種危急的時候,就顯出了各人的修養、性情、思想、氣量的不同。心中無愧事,何懼之有?
東晉時期,北方後趙王石虎對內橫征暴斂,修長安、洛陽的王宮,廣征美女;對外則連年用兵,東征西討,民力空竭,怨聲載道。東晉永和三年,石虎命涼州刺史麻秋率軍8萬,向西進攻前涼國。消息傳到前涼國都姑臧,舉國驚慌。前涼是小國,實力遠遠趕不上後趙,國君張重華忙召集大臣,共商對策。大臣們麵麵相覷,不知所措,謝艾卻站出來說:“臣願率軍拒敵。”
張重華素來知道謝艾年紀雖輕,但智勇雙全,便任命他為使持節、軍師將軍,率兵出戰。問謝艾要帶多少人馬,謝艾說,兵在精不在多,勝敗在將軍能否臨戰鎮定,指揮有序。隻帶了3萬步騎,向東迎戰。自己乘坐一輛輕便戰車,穿戴著寬鬆的衣服,敲著戰鼓,帶著部隊緩緩接近後趙軍營。
麻秋見謝艾毫不在意的模樣,勃然大怒,說:“一介少年,竟敢輕我。”便派出3000士兵,直撲謝艾的軍隊。謝艾的隨從很為將軍擔憂,勸謝艾下車換馬。
謝艾微笑著,從容地下了車,但並沒有換馬,而是命隨從取來一把椅子,放在一棵大樹下。他泰然自若地坐在椅子上,命令部隊偃旗息鼓,按他的指揮行事。後趙軍隊見他如此鎮定,反而不敢前進,擔心有埋伏。麻秋聞報,也大感奇怪,隨從們對他說:“這是空城計,敵少我多,衝過去,定能活捉謝艾。”麻秋仍不敢輕舉妄動。謝艾見麻秋軍隊按兵不動,命人取來酒肴,在陣前舉杯痛飲,談笑風生。這時,謝艾的副將張瑁已從小路繞到後趙軍背後,突然襲擊,而且故意虛張聲勢。本來舉棋不定的麻秋慌忙下令撤軍,數萬兵馬突然聽說撤軍命令,頓時軍心渙散,亂了陣腳。謝艾乘機進軍,後趙軍隊潰散。
從這個故事中可見,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之下,恐懼都無濟於事,隻有克製住恐懼心理,才能找機會克敵製勝。
睡覺都得睜隻眼
人生從某種角度看也是一場戰爭。在這種戰爭中,為了求生存,必須要有慎重的生活方式和態度,這樣才不至於上某些人的當,吃大虧。當然,為人並不需要自己去欺騙別人,但是,社會上魚龍混雜,到處都是陷阱、圈套,必須小心提防。誠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必須“睡覺都得睜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