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處世忍學(8)(3 / 3)

宋真宗沒料到寇準是這個主意,當時有些貪生怕死的人見契丹入侵,推三倒四,都不敢上戰場。真宗聽說,一臉不高興,站起來就要回內宮。

在寇準的勸說與鼓勵下,宋真宗決定親征,這一行動,使全國上下一片振奮,軍隊士氣高昂,契丹軍被士氣高昂的宋軍殺得連連敗退,最後不得不派特使來宋,簽訂了曆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

對於問題的關鍵,隻有先忍一下,化解開來,才能使矛盾得以圓滿地解決。最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雙方相安無事。

兩虎相鬥,必有一傷

常言道:“兩虎相鬥,必有一傷。”知道了這個道理,為官者應處處回避爭鬥,委曲求全。與世無爭,順應客觀,敢於正視矛盾,認識現實,但又對現實生存環境和理想之間的衝突和矛盾持樂觀豁達的態度,看透、看深,不要急躁,顧全大局,勉強忍讓,暫時遷就,以求保全。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爭霸激烈。

吳國與越國爭戰,越國被打敗,越王勾踐被捉到吳國。越王並沒有就此幹休,他雖然表麵上順服吳國,心裏則想必定要重振越國。於是,每晚睡覺之前,都要睡在幹柴上,嚐一口苦膽之後才睡去。他忍受著許多的屈辱,隻求有一天能翻身。

後來,吳王把越王勾踐放回了越國,越王勾踐沒有忘掉所受的屈辱,在手下範蠡的幫助之下,擊敗了吳國。

正是越王勾踐敢於忍耐,而且善於忍耐,才得以東山再起,盡管他受到了不少的屈辱。

南宋初年,宋高宗偏安江南,無心與金軍作戰,準備向金人割地稱臣,簽訂屈辱的和約。

這天,宋高宗召集群臣,對他們說:“金人已經答應,如果我們不再襲擊金國軍隊,便可以訂立和約,並將皇太後和先帝的棺木送回。”當時,抗金形勢很好,宋軍連續獲勝,眾大臣正期待著收複中原的喜訊,聽到要停戰議和,割地稱臣,群情激奮。張俊先後五次上書,反對議和,韓世忠、嶽飛等將領也拒絕休兵,上奏說:“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還有的大臣上書說:“現在群議洶洶,都因為關心‘和’與‘戰’,陛下應深戒前車之鑒,多聽取懂得軍事的大臣的意見,共謀長久保邦之汁。”

宋高宗見大臣們竟敢違抗旨意,自然是非常的生氣,想下旨懲治他們。左相趙鼎雖也主戰,但見高宗主意已定,不可以逆轉,為了不使君臣鬧僵,保存朝廷中主戰派實力,他采取了疏通的辦法。

趙鼎對宋高宗說:“我們知道皇上與金人有不共戴天的仇恨,現在是為了對親人盡孝道,迫不得已才答應講和,雖然大家說了些憤怒的話,但絕對不是對皇上的不尊敬,而是愛護皇上,希望皇上不要見怪。皇上可以下這樣一道聖諭,講明議和不是我的本意,隻是因為親人的緣故不得不這樣做。等到先帝的棺木和皇太後自金國返回以後,如果金人撕毀和約的話,那麼是否簽約也就無所謂了;如果金人遵守和約,那麼正是我們希望的,也就不必恐懼後悔了。”

由於宋高宗采納了趙鼎的意見,不以議和而排斥所有主戰大臣,又抬出先帝棺木和皇太後作幌子,深明“忠”、“孝”兩字分量的眾大臣,隻好緘口不言了。君臣間的這場矛盾算是暫時緩和了下來。

趙鼎身為宰相,麵對即將發生的君臣衝突,為了避免主和派把持朝政,隻好暫時采取委曲求全的策略,力平眾議,使皇上找不到借口去治罪大臣,也使大臣們提不出更充分的理由責怪皇上,可見其用心之良苦。

唐代的郭元振任驍衛將軍安西大都護時,西突厥的酋長烏質勒願意與唐王朝和平共處,與郭元振結成了好朋友。

曾經有一次,郭元振到烏質勒的牙帳議事,碰巧天降起了大雪,烏質勒年老體衰,哪還經得起這麼大的風寒,當天就得病死去。他的兒子婆葛認為是郭元振用計謀殺了父親,準備率軍進攻唐軍,殺掉郭元振為其父親報仇。

手下的將士紛紛勸解郭元振,走為上策,乘著天黑逃到京城長安去。郭元振堅持不肯逃回長安,他說如果乘黑而逃,雙方的誤會勢必更深,反而會引來殺身之禍,為以後解開誤會留下難題。

第二天,郭元振身穿喪服,帶著花圈到婆葛營中吊唁,深切哀悼烏質勒的去世,還贈送了貴重的禮品,以表自己的情誼。辦完喪事之後,郭元振還特地逗留了一個月。婆葛終於解除了懷疑,受到了感動,他派使者向郭元振獻了5000匹良馬,200匹駱駝和10萬多隻牛羊,雙方握手言和,重歸舊好。

人與人交往摩擦難免,要盡量化解矛盾,不要使矛盾轉化為對抗衝突。委曲求全,還能化解別人對自己的誤會。

戰國時期,越國的功臣範蠡在滅了吳國之後,不求封賞,反欲引退,向越王勾踐告辭說:“君王您自勉吧!我不再回越國了。”

勾踐不解其意,便問:“我不明白,你說的話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