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處世忍學(5)(2 / 3)

好算計別人的人,沒有不以為自己聰明、神機妙算,但是因為用心險惡,故而維持不了多久。既想整別人,又不便明言,這就注定了敗局。設的計謀見不得人,是奸計,奸計不得人心,必然天人共憤,自己雖精心謀劃,不免心虛。且“沒有不透風的牆”,別人一旦知道了,也會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所以為官者一定不要用盡心機算計他人。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

一般來說,人們都是喜歡直厚而厭惡機巧的,而胸有大誌的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機巧權變,又是絕對不行的,特別是當他所處的環境並不盡如人意時,那就更要既弄機巧權變,又不能為人所厭惡。

古人雲:“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鳥噬人的法術。”所以,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顯,才有負重任行遠道的力量。

唐初的重臣李勣,本來是李密的部下;而在當初起兵的時候,李密與李淵父子勢力之間,是鉤心鬥角的兩部,隻是李密後來被王世充打敗,他才隨故主投降於李淵父子的麾下。此時,天下大勢已趨明朗。李勣深知,隻有取得李淵父子的絕對信任才有前途,於是,他安排了以下這樣的行動:

李勣把他“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據郡縣地理人口圖派人送到關中,當著李淵的麵獻給了李密,說是既然李密已決定了要投降,那麼我所擁有的土地人口就應該隨主人而歸降,由主人獻出去,否則自獻就是據為己功,以邀富貴而屬“利主之敗”的不道德行為。李淵在一旁聽了,感慨萬分,而且認為李勣能如此盡忠故主,必然是一個忠臣。李劫歸唐以後,很快得到了李淵的重用。可是,李密投降於唐以後心懷怨望,不久竟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誅”。照理,一般的人到了這時,避嫌還恐太晚,而李勣卻公然上書,奏請由他去收葬李密——唯有“公然於眾”才平添了他的“高風亮節”,如果偷偷摸摸,效果可能是恰好相反——李勣穿著素服,與舊僚吏將士把李密埋葬在黎山的南邊。

其實,李勣純粹是做給活人看的,李密已死,能知道些什麼呢?表麵上看,這是李勣的一種愚忠,有礙於唐天子的麵子,實際李勣早已料到這一舉動將收到以前獻土地人口同樣的效果。果然,李勣從此因為他的仁至義盡,更得朝廷的推重,恩及三世。

李勣采用的,是一種負負得正的心理效應,迎合了人們一般普遍地喜愛那種脫離於常人易表現的忘恩負義、趨吉避凶的人性弱點,表現了具有大丈夫氣概的認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實則大有深意,是“藏巧於拙”的處世而成功的典型例子。

1966年1月,印度總理夏斯特突然逝世。消息一傳出去,印度政壇各派紛紛出馬,試圖角逐新總理的職位。

當時,印度各派有能力爭奪總理位置的,是在國大黨內最有資曆的德賽和當時的代總理英迪拉。在各派之中,英迪拉(已故印度總理尼赫魯的女兒)雖然有其獨特的優勢,可是就其政治勢力而言,卻算不上很強大。然而.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麵前,英迪拉是絕不會袖手旁觀的。

英迪拉冷靜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並且決定不過早地投入各派角逐,等到政敵之間兩敗俱傷,各方力量削弱時再予以出擊。表麵上,英迪拉無意問津,跟誰都不爭奪,而是暗地裏觀察局勢的變化,並尋求支持。果然,形勢的發展如英迪拉所料,各派之爭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而且裂痕很深,很難彌合,這對英迪拉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由於英迪拉一開始采取的是靜觀的謀略,各派對她比較的放心,她幾乎沒有受到攻擊,在公眾之中仍保留著完美的形象。看準了有利時機,她就馬上出擊。就像救世主一樣,英迪拉來到了辛迪加派之間,辛迪加派在她的極力爭取之下,決定支持她參加競選。加之她是已故總理尼赫魯的女兒,聞名全國,任何地區或黨內任何派係都對她沒有什麼特殊的惡感。英迪拉得到的支持日漸增多,勢力也越來越強大,她憑借自己的政治手腕,把大多數黨員團結在自己周圍,最終使自己在大選中獲勝。

英迪拉成功的原因,主要在於她在自己處於弱勢地位的時候,善於守拙。同時,善於在各種政治力量之間周旋,利用其矛盾,最終獲得勝利,登上了最高權力的寶座。

中國古代南朝的時候,有一位名叫僧虔的人,是東晉王導的孫子。劉宋文帝時官為太子中庶子,武帝時為尚書令。年紀很輕的時候,僧虔就以善寫隸書而聞名。劉宋文帝看到他寫在白扇子上麵的字,讚歎道:“不僅是字超過了王獻之,風度氣質也超過了他。”後來,劉宋孝武帝想以書名聞天下,僧虔便不敢露出自己的真跡。常常把字寫得很差,因此而平安無事。

藏鋒露拙,確是保護自己的方式之一。

楊修是曹營的主簿,他在三國時期,是很有名的思維敏捷的官員和有名的敢冒犯曹操的才子。而也正是他鋒芒太露,才招致殺身之禍。

原來,楊修為人恃才傲物,數招曹操之忌。曹操兵出潼關,到藍田訪蔡邕之女蔡琰。蔡琰字文姬,原本是衛仲道的妻子,後被匈奴兵擄去,在北地生了兩個小孩,作《胡笳十八拍》,流傳人中原。曹操很憐惜她,派人去贖蔡琰。匈奴王懼怕曹操的勢力,送蔡琰回漢朝。曹操把蔡琰許配給董祀為妻。當日去訪蔡琰,看見屋裏懸著一碑及圖軸,內有“黃絹幼婦,外孫臼”八個字。曹操問謀士誰能解此八字,眾人都不能回答出來,隻有楊修說理解其中的含義。曹操叫楊修先不要說破,讓他再思解。告辭之後,曹操上馬行了三裏,方才省悟。原來那八個字隱含“絕妙好辭”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