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縣,文化大縣,自古以來引領著川東北的文化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渠縣人在文學藝術和學術文化的多個領域取得很大成就,所創造的文化高度,至少在川東北地區尚無其他縣可以超越,渠縣的高度就成了川東北的高度,乃至四川的一定高度。因此,從學術文化來看,脫離這個高度,是說不上繼承發展的。渠縣籍當代詩人楊牧,學者李學明、周嘯天,農民作家賀享雍等,被稱作“宕渠四子”,在學術文學上已經做出了很大貢獻,擁有了全國影響。
楊牧,大漠放逐,成為當代新詩流派“新邊塞詩派”的領軍人物。詩歌流派在當代詩壇上寥寥可數,十分難得,楊牧詩歌的影響和價值可想而知。賀享雍,在渠縣的(當然也是全國全省的)地域上創造性構建了農村、農民題材領域的小說文化,堅守數十年,成就斐然。他的小說,整體上構成了農村改革的曆史畫卷,其文學的、認識的價值,作家本人的文學地位和影響,都將越來越突出。他數十年的堅守,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精神境界。
曆史文化是一波一波地推進。渠縣“宕渠四子”的產生,有其特定曆史文化土壤和氣候,是近代川東北曆史文化積聚的結果,也是渠縣300年文化積聚而後產生的一次噴發,經過了三代人的脫胎換骨而最終形成。因此,百年內很難再現。越往後來,其曆史文化地位、價值及影響,會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大。對名人效應的看重和珍視,百年前英國有一個著名說法:寧可失去東印度,也不可失去莎士比亞。
賀享雍提出一個好想法:在渠縣召開“宕渠四子”研討會。頗富創意,很具特色。特色在哪裏?研討專題各自獨立,又相互聯係,在交叉與整合中產生綜合的文化效應。
渠縣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的曆史進程正在加快。渠縣城市定位為生態濱江城市。輻射帶動3個區域、28個小場鎮。496個行政村,加社區,共555個。2800個聚居(集中居住安置)點,5800戶安置。土地集約化經營。小流域場鎮坐標係統28個小城鎮(場鎮群)的規劃與功能分布,自然讓人聯想到中國傳統文化所謂“二十八星宿”之說。根據古代皇家星象學者論述,二十八星宿係由四個方位組成,依次為角亢(東)、鬥牛(北)、奎婁(西)、翼軫(南)。每一方位由七宿組成,是謂星羅棋布,光明燦然,被神秘地看作是順天意、得民心的安排。
渠縣城濱江路,建造宏大,視野開闊,視覺效應特具潛力,應打造形成一個旅遊景點。但目前還顯得單調。
根據渠江河運曆史來看,宜於研究策劃碼頭主題文化的打造。目前至少有幾個可以打造恢複的景觀。比如,據李樹平先生熱情介紹,渠江碼頭上過去有月台,一到黃昏,就有許多婦女兒童聚集,盼望出船的當家人平安歸來。這一文化史實,極具人性親和力,也集中反映了渠江的船運曆史風貌,以及渠江人的情感與精神世界,頗富造型藝術所特需的視覺震撼力和人物典型性。應據此打造一座望夫石一類的群雕藝術,喚起人們的文化記憶和渠江情結。
再比如打造渠縣“水城”風景,恢複“水洞門”的設計建造景觀。該遺址原為軍用物資運輸的專門通道。一旦封城,則保證城內用水。其設計形製,很具有景觀性,是展示渠縣“水城”曆史文化風貌的獨特性所在。“水城”風貌,目前尚無現成的曆史文化旅遊產品,因此而跟上去,既是填補市場空缺,又是再現渠縣曆史的特色風貌。
可在濱江路一側搞多個文化牆,將渠縣曆史文化做個係統提煉,篩選若幹代表性風物,精心設計為浮雕係列,諸如“ 人文化牆”、“漢闕文化牆”、“渠江船夫牆”、“水城碼頭牆”等。另外,還可以碑刻形式打造“渠縣方言牆”。對於一地曆史的感覺到哪兒去找?我的體會是,不妨也到方言裏找。過去中央研究院第一個建立的研究所是語言曆史研究所,這在今天的一些學者那裏還看成是不可思議。其實是一種很深刻的正確。
應大力開發渠縣旅遊工藝品、文化藝術品。
(1)漢闕, 人留下的又一張曆史名片。漢闕,古代碑刻的最輝煌個案。其文獻記錄性達到的豐富、深刻程度,甚為少見,堪稱精品。全國有漢闕29座。分墓葬闕、祠廟闕。將其一一複製,在渠縣建成漢闕陳列館,整體性再現,構成景觀,展示漢闕文化,將是一大功德。
創意:漢闕精美,視覺效果特好,可將其按比例仿製縮小,批量製作成案頭清供銷售,必定有很不小的旅遊工藝品市場效應。
(2)將著名油畫家比如從達州走出去的羅中立等或著名的國畫人物畫家、大竹縣人袁生中創作的畫作,印刷複製,與漢闕、漢磚等,組合而成精美圖片集出售。
(3)竹編,竹絲織成的綢緞。
竹編係黃花姑娘的淚之凝結,呷酒猛士的血之釀造,可製作出千姿百態的產品。另外,黃花菜可否與方便麵食品結合?
(4)為渠縣眾多收藏者提供展場。包括主題農家樂,石器文化博物園。農耕生活離不開磨子,其數量驚人,磨子的外觀形態;磨子的現場糧食加工、“推磨”體驗。地名磨盤山、大石盤、磨子場、磨角屋、羅家碾、水碾河等。
五、耍鑼的改造
渠縣縣委宣傳部肖啟文部長先生提出要對渠縣耍鑼進行改造。這是個絕好想法,具有很高的創意價值,是一個傳統戲曲藝術改造的很好切入點。
川戲鑼鼓表現力很強。《紅岩》劇情用川戲鑼鼓傳達,十分成功。我個人認為,改造途徑和方法:
(1)伴舞。將川戲角色如搖旦子、花旦和生角和醜角的程式化喜劇動作融入其中。
(2)鑼鼓、鼓師服裝、化妝等的視覺改造。
(3)精選耍鑼曲牌,如《懶婆娘翻身》、《豬拱圈》等,與精選川劇折子戲劇情融合。民間世俗社會對川戲鑼鼓點子加以模擬搞笑,如“胯裏摳,胯裏摳,摳出邊油炒胡豆”、“床—挨倒—屁—股,屁股—挨倒—床”等。
(4)耍鑼的方言文化模擬:
作為川戲之本土性的燈戲,其所謂“燈”,可能得名於在十分氣派的燈光照耀下堂而皇之地表演。“燈兒”,與打擊樂耍鑼中“馬鑼兒”的敲擊聲“鐙兒鐙兒”同音。“鐙兒”用於渲染快樂熱鬧的場麵和氣氛。
“安燈兒逸”,是“安逸”一語的變體,更為生動幽默。農耕條件下,平民百姓物質生活樸實簡陋,能在亮閃閃的燈光照耀下觀賞戲曲藝術,五顏六色的戲劇服裝被燈光照耀,絢麗多彩,使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又有“鐙兒”、“鐙兒”等的美妙快樂敲打之聲,當然是“安燈兒逸”的事喲。如此一來,“燈兒”一語就有了諸多引申義的產生。比如“搞燈兒”、
“搞麼子燈兒”等,更有一個充滿鮮活靈氣的語句:“搞麼子燈兒咣。”“燈兒咣”:鑼鼓象聲詞。“燈兒——”,是馬鑼兒的頗富清空韻致的敲擊之聲;“咣——”,則是板鼓和大鑼大鑔的合擊之聲,戛然而起,戛然而止,節奏急促,氣勢強烈,一下鎮住了所質問的對方:演的一場什麼把戲?
另有相近的“燈兒哪鐺的”一說,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燈兒”、“鐺”:戲曲鑼鼓聲的模擬。
2012年4月
成都錦裏居—渠縣
主要參考文獻
主要參考文獻
《新寧縣誌》,清道光十二年(1832),木版印刷本。
《新寧鄉土誌》,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四川大學圖書館手抄本複印件。
《開江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開江縣誌》(1985~2005),方誌出版社2006年版。
《開江縣文史資料選輯》(1~8輯),開江縣政協文史學習委員會。
費孝通:《鄉土中國》,三聯書店1985年版。
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
烏丙安:《中國民俗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袁亞愚:《鄉村社會學》,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王處輝:《中國社會思想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鄭振滿、陳春聲:《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陳世鬆主編:《移民文化與當代社會——紀念“湖廣填四川”340周年論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餘秋雨:《問學——與北大學生談中國文化》,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孫和平:《四川方言文化——民間符號與地方性知識》(修訂再版),巴蜀書社2012年版。
孫和平:《人文開江》,巴蜀書社2010年版。
孫和平:《四川鄉土調查選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美]克利福德·吉爾滋:《文化的解釋》,韓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克利福德·吉爾滋:《地方性知識》,王海龍、張家宣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
[美]塞繆爾·亨廷頓、勞倫斯·哈裏森主編:《文化的重要作用》,新華出版社2002年版。
[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劉緋、張立平、王園譯,新華出版社2003年版。
[美]F.普洛格等:《文化的演進與人類行為》,吳愛明等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日]祖父江孝男:《簡明文化人類學》,季紅真譯,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
[美]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華夏出版社1988年版。
[美]本尼迪克特:《菊花與劍——日本文化的諸模式》,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加]保羅·謝弗:《文化引導未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
[美]楊慶堃:《中國社會中的宗教》,範麗珠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