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地方文化4(1 / 3)

第二輯 地方文化4

開江:特色食品與鄉土文化

開江老家,街頭小店吃早餐,興的是粉蒸羊肉格格麵。一落座,主人送上一杯豆奶,兩籠“格格”,然後是一碗麵條。如此餐飲方式,你在別的地方見過沒?“格格”——還以為是叫“還珠格格”呢!外地旅遊者,偏著腦袋打量一番——嗬,竹製蒸籠格格,一件件小巧玲瓏的工藝藝術品,像疊寶塔似的疊於店前蒸鍋,蒸汽繚繞,清香四溢,成為街頭一道世俗風景。那氤氳濃鬱的人間氣息,就這樣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由此看來,開江一方,人們的生活方式可是頗富文化藝術品味的呢!給人留下這一印象,溫暖、愉快、獨特,於不經意之間玩了一把“開江特色”,旅遊者會心一笑,從此把這個見聞向人們娓娓道去。

粉蒸格格,是將竹子製作精巧小蒸籠,內徑約10厘米,高約5厘米。多見於街頭餐飲店,將拌好作料的米粉的肥腸格格、羊肉格格等放在大爐灶的大蒸籠上,預留三四個小孔,每一小孔上重疊若幹小蒸籠格格,儼然寶塔聳立。火大,熱氣十足,幾分鍾即可取下上桌,當即撒少許芫芧、蔥花兒類調料,濃香撲鼻。難怪老一輩革命家劉伯承晚年對故鄉的粉蒸格格十分想念。1987年,其子女劉太行等護送父親骨灰回鄉時,特別打聽哪裏有粉蒸格格。無獨有偶,開江甘棠鎮就有個“羊肉格格”的故事。據介紹,老一輩革命家王維舟,早年在開江從事地下工作時期,很喜歡甘棠街頭小飯館的特色小吃“羊肉格格”和甘棠特產“綠豆皮”。他的侄子王波在其回憶錄中寫道,上世紀60年代初,王老重返故地,獨自一人上街,找到一家店子,特別叫了一份粉蒸羊肉格格。依王老的高幹身份,一個街邊小吃店,環境衛生應是不合標準的,可他仍要尋思著重新品嚐,了卻宿願。如此寄寓了人的情感的老式菜品,構成了遊子心中的“家鄉”的全部,成為靈魂之係、精神之源。開江粉蒸格格,何嚐不是又一種精神係念,一種懷念情結?

四川民間飲食特色,豐富多彩,是地方文化風貌的獨特展示,所反映的飲食民俗、平民智慧、審美情趣等各個方麵,都是極為寶貴的文化財富。十大碗,開江民間宴席形態,雞鴨魚肉及各種時令蔬菜,先上四冷,即涼菜拚盤“什樣錦”,再上四熱,共八個菜,再加兩個湯菜,討“十全十美”之彩也。鄰近的萬縣、開縣、梁平也都流行。該宴席講究第一道菜——

“頭碗”,係大雜燴湯菜,將大塊油炸酥肉切片,碗底墊土豆底子蒸熟,起碗後放醋。然後是紅苕粉炒老臘肉、麻婆豆腐、魚香肉絲、河水豆花、水煮幹豇豆、豆皮、火鍋毛肚、慈姑拌瘦肉丸子湯,等酒喝得差不多了,上一盤酸鹹菜炒爛肉,外加一碟泡蘿卜鹹菜,好爽口下飯。2008年,開江評選出了“十大名菜”:生爆羊肚、仔薑鴨、酸辣土雞、豆筍回鍋肉、狀元全肘、周記羊肉格格、家常豆腐、寶石湖番茄魚頭、豐收魚米香、臘肉爆鱔魚等。

上世紀60年代初,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委王維舟老將軍回四川宣漢老家,特地到他當年從事地下革命鬥爭的“老窩子”——開江一遊。他向陪同的縣委書記說:“三十多年了,我一直想念開江的一道菜——滾龍抱柱。”書記不知是一道什麼菜,問周圍的人,都不知道。在王維舟哈哈大笑中,有人馬上去縣委夥食團詢問袁明福。袁是縣內頂尖的廚師,豈有不曉得的?當即親自出馬,精心製作老臘肉和蒜薹爆黃鱔,讓王老大快朵頤,吃了個痛快,圓了30年的夢。

川菜製作方式方法多,煎、炒、蒸、煮、炸、燒、烙、烘、烤、醃、臘、鹵、拌等十多種,味道多,鹹、甜、麻、辣、酸、香、鮮、嫩、酥、糥等,尤其喜歡麻、辣、酸、香,調味又以麻辣、紅油、香甜等複合味為主。開江一份獨有的“酸辣雞”炒菜,將泡蘿卜辣椒和雞爆炒,配料特別,味道尤鮮,在川菜中獨具一格。如此佳肴,應是由來已久。開江一地,湖廣移民多,其食品文化自然包含了湘菜特色。酸辣雞的味道讓人聯想到湘菜中的“麻辣子雞”和“酸肉”兩道名菜。其他如油煎米豆腐炒蒜苗、米豆腐炒肥鍋肉,四季豆燜洋芋,扯新麥耙牛滾水,蘸新采山胡椒汁,人人喜食。

還有“巴骨肉”,即剔骨肉,是一份回鍋青椒小炒的開江川菜特色食品。市井有“川菜老三篇”的說法,指體現家常川菜最基本組合形式的三道菜:一是回鍋肉,二是豆瓣魚,三是麻辣豆腐。如此三個菜品,代表了川菜的基本特色,又在各地花樣翻新,應有盡有,特具各地風味。巴骨肉,應是回鍋肉的一個變異,珍稀、平易而時尚。一個“巴”字,一如巴骨肉小炒那樣耐人尋味,傳達了川菜和四川方言的特殊旨趣,更添食欲,更富世俗性、大眾化,常引發宴席上津津樂道的言談和討論。

每年冬至前後,開江家家戶戶都要以新采來的柏樹枝丫烘烤製作煙熏臘肉,成為一大民俗事象。老家把煙熏臘肉叫“爆煙兒臘肉”,特講究先醃後熏,采柏丫或花生殼烘烤煙熏,橙黃透明,奇香無比。其濃鬱醇厚的民間風味讓人懷念不已。開江臘肥腸,切成細條炒萵筍,可是一份家常美味菜喲。

農耕時代,豆製品向被農民作為肉食而彌足珍貴。開江有大片岩溶地質地貌,特別適合豆類農作物的種植和豆製品加工。農耕時代,家家戶戶推石磨豆漿,點石磨豆花,做石磨豆腐,飯桌上不乏豆皮、豆幹和獨特的豆筍食品。遊子走遍天涯,總覺故鄉的豆製品味道更令人留念。白岩河繞流的甘棠境內馬號山一帶,岩溶地質,水帶堿性,打豆腐、做豆筍最理想不過。舊時縣大老爺特喜馬號山幺店子的“菜豆花兒”,遣衙役每日清晨來回跑40裏山路,“菜豆花兒盤成肉價錢”,成了縣大老爺的特供早餐。

開江“豆筍”遠近聞名。豆筍用以和肉,燒炒燉皆宜,色香味俱佳,成為開江的名牌土特產品,是最“拿得出手”的傳統特色禮品。因為製作工藝技術獨特,豆筍被列入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要開發利用好豆筍製品的特色優勢,就必須保護好兩個根基:一是原料來源,開江土質、氣候條件下特有的六月黃和八月黃豆子品種;二是馬號山的石灰石質水源。需要充分發揮這一水源特色,形成係列產品,形成產業化生產和經營。擺脫目前個體作坊式的分散經營局麵。要保持並發揮優勢,實施品質戰略,打造品牌,使之成為“有口皆碑”的名特產品,從而達到高度的產業化,製作的專業化,經營的規模化。據公布資料,目前開江豆子種植3000畝,豆筍年銷售5130萬元。應該說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開江地處川東北,陝西文化影響不可不提。麵食類,開江有臊子麵、切麵、品碗麵、包麵、麵疙瘩等。“品碗麵”——就是陳佩斯在經典喜劇小品《吃麵》裏吃的那一品碗“麵”。拿到開江,以老菜心鹹菜切成“碎顆顆兒”炒雞蛋作臊子——無不充滿開江鄉土風味,一碗吃罷,過後千碗不如。包麵,北方叫餛飩,南方叫雲吞,四川其他地方多叫“抄手”。唯川東北開江等地稱之為“包麵”。何以如此?自古以來,開江各場鎮麵館的包麵,製作精良,不但麵皮細嫩,餡心飽滿

,而且包法上大有講究,別出心裁地包成銀元寶形狀。加之麵粉考究,色澤銀白,使人見之而眼睛一亮,可謂“見錢眼開”。“包”、“寶”諧音,寶即包,包即寶,皆寓意財源廣進

,吉祥富貴。食客乘興而來,愜意而歸,在心理上感到快樂滿足。開江包麵因而受到普遍稱道。與抄手、餛飩、雲吞的說法相比,“包麵”更富文化意蘊,令人玩味。將一種小食品創造性地賦予如此文化內涵,是先輩人的智慧表現。

在開江,家家戶戶都煮“鼎罐飯”,飯分三層:底為米飯,中為豆類雜糧,上蒸鮓肉一類。在火上幹燜,蒸上汽之後,又香又甜,滿屋飄散。中秋之夜賞月吃糍粑也是開江的一大歲時民俗。節日快到了,家家戶戶都忙活著將自家剛剛收獲的糯米蒸熟,再放進碓窩,用木碓或蘆竹(兒)一碓一碓地搗爛,然後把炒黃豆麵摻和了端上餐桌。此即為糍粑。兒童們喜氣洋洋,在碓窩前圍上圍下地觀看大人們的工藝操作,饞得直流口水,多想香噴噴地咬上一口啊!一個有著濃鬱方言色彩的“粑”,留給遊子的鄉土記憶豐富多彩,曆數“粑”,有糍粑、烙粑、泡粑、甜粑、鍋巴、米粑、發粑、黃粑、月兒粑、飯粑粑、包穀粑粑、高粱粑粑、豌豆粑粑、麥子粑粑、蕎子粑粑、紅苕粑粑、湯圓兒粑粑、桐子葉粑粑、清明菜粑粑、米豆腐粑粑等等,我老婆若有所憶,叫道:還有還有……還有麼子?——還有“阿裏巴巴”!哈,好一頓遊子懷舊的精神盛宴。

家鄉有諸多頗富鄉土特色的小食品,如抱火鹹菜、黴豆腐、黴豆渣、黴豆卷。一到夏天,家家都要窩胡豆瓣,主要的工藝是“窩黴”。成都一帶是將煮熟、掰好的豆瓣均勻撒在竹製編子裏,蓋上扁竹葉,促使其生黴。而開江老家則是將胡豆瓣均勻攤放在竹編子裏,上麵密密麻麻蓋上連枝帶葉的黃荊條。沒過幾天,就生出厚厚一層白黴菌。然後和以紅辣椒等調料,如此香鮮的豆瓣兒,一年四季都是離不得的作料。還有幹粑茄子,是將茄子蒸熟,掰開,在太陽下曬幹,醃入菜壇。一份幹粑茄子炒回鍋肉,味道獨特,耐咀嚼。特別要說說開江曾經的“女兒鹹菜”民俗,連同“女兒紅”釀酒民俗,大概已鮮為人們所知了。大凡人家生下一個女孩,家庭裏就要精心醃製一係列配套鹹菜,分別裝入壇子,倒扣起來,精心保存十數年之久。一直到女兒長大了,出嫁了,才把醃製的鹹菜係列單獨備一個挑子,作為嫁奩之一。如此這般,無非是要炫耀式地輸出女方的家政文化,顯示新娘的鹹菜醃製手藝之品類豐富,手藝特別,味道香鮮。嗚呼!如此民俗,實令今人難以置信。涼水醪糟兒、胡米茶、老蔭茶、老鹹菜、婉兒糕、綠豆油子、油茶、歡喜團兒、甘棠饊子、黃豆芽兒包子、醡辣子等,無不內涵著豐富的文化意蘊,各自形成為特色,廣為人們喜愛。開江涼粉、涼麵、涼蝦等“三涼”,拌佐料蒜泥及海椒粉、花椒粉、山胡椒粉“三粉”,構成涼麵的麻辣、涼粉的酸辣、涼蝦的甘甜。如今幾乎消失的一個菜品“連渣鬧”,係將黃豆加少許花生泡水發脹磨漿,連渣帶漿煮熟,搭進幾匹青菜葉子,放好鹽巴作料。“白糖油果子”,係由黃豆、綠豆、大米摻和磨漿,加上香蔥、山胡椒、花椒等作料,做成果子狀,油炸,清香酥脆,味道獨特,尤為兒童喜歡。“三天一場,油果子捹白糖”,可想過去時代,油果子之受人追捧。任市葫蘆壩蘿卜,入口即化,甜潤細嫩,乃絕好食品。舊時,開江宴席有一道特色小食品湯菜,曰綠豆皮湯。係將綠豆皮切成小塊,佐以瘦肉絲、黃花、陳年菜頭,稍加煮沸,放入醬醋、山胡椒、薑蒜等調味品,即可食用。綠豆皮質地柔潤綿軟,色澤翠綠晶瑩,觀之若翡翠之玉。用作湯菜,其味鮮美香醇,細膩可口,風味獨特,為其他地方所未見,僅有筆者去梓潼縣見到的當地的“片粉”與之相似。綠豆皮的基本原料是開江冠子山白羊坪一帶盛產的優質綠豆。

開江特色之調味品“山胡椒”,學名“山蒼子”,宣漢人叫“辣薑籽兒”,瀘州人叫“木香子”,可榨油,香味獨特,常用於涼拌葷菜和麵食佐料。開江采石山上尤其多。初夏,一份地道的鄉土食品“四季豆燜土豆”,將新采摘的山胡椒舂茸而成膠汁,在熱湯中摻和少許,那可是“出味兒”得很囉。山胡椒浸泡菜壇鹽水,味醇,還使鹽水不壞。

一次,在達州市街頭遇叫賣山胡椒的,是幺塘鄉輝山村5社一位老人,叫孫再元。背起山胡椒走街串巷,不時圍上一堆人挑挑揀揀。聽他介紹,山胡椒適宜生長在川東北山上600米海拔高度的冷沙泥地,與生長鬆柏和杉樹的土質接近,但陰陽山坡都生長,喜與刺巴籠灌木叢伴生。樹高可達兩丈多,每年正月間開花,花兒香醇可食,拌鹹菜尤佳。山胡椒產量一棵樹多則采40餘斤,指拇粗的小樹也可采五六斤。農貿市場價二三元一斤。山胡椒在四川各地或多或少受人喜歡,但在湖南中部地區如新化、邵陽等縣和貴州部分地區卻普遍食用。以此推論,作為一種地緣性食品,開江山胡椒應為湖廣寶慶府移民傳入。離開開江、達縣、宣漢,在成都、重慶幾乎吃不到山胡椒。從小到大,吃山胡椒而不改口,這種行為的、心理的因素遠不僅僅是一種嗜好,更多是地緣性的飲食習慣和遠離故土的懷舊和思鄉情結,從而在山胡椒這一食物上“附加了社會價值的想象性”,“賦予了它一種特別的價值”。故此,山胡椒為天下開江遊子想念不已。中國科學院開江籍科學家、1955年與錢學森等人一同回到祖國的博士、普安鎮人潘良儒,晚年曾向到訪的家鄉人問起山胡椒,異常懷念,感歎自己走了世界很多地方,卻再沒吃到過山胡椒。

開江的“酸鹹菜”(泡菜)有著“湖廣填四川”移民文化淵源。《新寧縣誌·卷三·風俗》(清道光十五年本)載:“園蔬漬鹽為菹,家累百壇,各極精潔,有藏至數年者。楚籍婦女更擅長。以之佐茶酒、饋親賓,競稱雅俗共賞。”凡是到開江做客的外地人,一提起開江鹹菜,比如菜心鹹菜,誰不嘖嘖讚歎,會心一笑?開江話把菜心鹹菜也叫“青菜腦殼”,即用青菜莖部根部製作。先用篾條將其穿成長串,掛起來風幹,理好洗淨,再和以鹽和佐料,醃入菜壇。這一醃製方式在開江十分普遍,是大眾化鹹菜食品係列之一種。食用方式,或切成細條炒肉絲,或切成薄片炒肉片,或剁成碎粒炒蛋,或整塊放入清燉肉湯中使之出味,等等,香醇可人,無不為人津津樂道。菜心鹹菜與涪陵榨菜名號不一,實則相同。完全可以通過精致袋裝形式,批量生產,進入超市銷售。涪陵榨菜天下聞名,開江菜心鹹菜也必定受天下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