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地方文化1(1 / 3)

第二輯 地方文化1

開江地脈與文脈

回老家參與兩河打造的文化創意策劃,一位博士問我:開江的地脈和文脈該怎麼看?這個問題問得好,但也問得多少有點兒“刁”。好在我平時有一些思考,有那麼一點研究,於是不假思索,從容道來。

我理解,地脈者,自然之地理地貌特征與優勢也;文脈者,人文曆史之特色創造與豐厚積澱也。

根據筆者的考察發現,開江城普大壩子、永興大壩子,自宋代以來,水稻種植飛躍發展,成為川東北之米糧倉。為祈願上天保佑,風調雨順,生機不斷,古代堪輿學者精心設計並培植了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太極圖地脈——以牛山寺為圓心,構成城普大壩子半徑約3公裏的一個太極圓,南向山體凸起,取美女峰為陽魚之眼(故美女峰寶塔的造型外觀取黑色基調),北向壩子凹伏,取普安大壩白寶塔基座所在小山包為陰魚之眼(故塔的造型外觀取白色基調),以象征縣域內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這位堪輿學者,我個人估諳是鄰縣梁山明代大學者、對《易經》有精深研究的來知德,他是中國伏羲、文王太極理論的最後完結者,平生隱居鄰近開江的萬縣大梁子山中,達30年,與開江關係密切,多次來縣講學、踏勘風水。像普安大壩子這樣的風水寶地,當然不可能不進入他的人文視野。恰好縣城及縣衙(今縣委縣政府機關)所在地就選在極好的“巽”(《周易》東南爻卦概念)位置,標識其三陽開泰的絕佳風水,從而確立了縣城發展向南、向東的基本朝向。到了清代乾隆年間,縣令李輝進士據此而修建了黑白寶塔,從此將這個太極圖確立下來,以求世世代代開江人傳承這一文化理念。

牛山寺太極圓心及其半徑的理念,今天看來,為開江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曆史進程提供了重要參照。按其邏輯推導,應確立縣城走向的基本發展戰略——朝南朝東,而斷不可繼續向北邊的普安和永興大壩子壓過去。要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開通的曆史性機遇,把城市擴容的空間重點放到東南部廣大區域。這一規劃的積極意義和價值將是多方麵的:第一,有山有水,為營建一個美麗的山水城市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和基礎。第二,為將來中等城市建設提供有一定梯形坡度的地勢,可節省城市地下管道係統建設的巨額投資,且暢通無阻,避免淤積、堵塞,清潔衛生。第三,牛山寺城市森林公園的位置,更具中心意義,為市民的活動進出提供近便的條件。曆經千年的縣政府所在地,從來都是縣城的坐標。應充分意識到這個坐標的曆史文化價值與意義,把它與明月湖、溫泉兩個點,建構成“金三角”城市格局理念。將來城市功能的分布、配置、整體性利用,以及資源的集聚輻射,都與這個金三角穩固結構的確立為基本前提,不可不考慮。

關於開江地脈,有一個尖銳的矛盾對立現象:本來,生就了一片淺丘和平原大壩的自然地貌,但放的位置顯得不那麼恰當,可能是上帝瞌睡來了,恍兮忽兮,錯放在一個河源台地上,水係淺,水量小,而且有限的一點肥水也外流而去,害得我們開江三年兩年鬧幹旱,鬧了1000多年。開江人好受折騰,好慪氣喲。

如此對立,一方麵看來是壞事,但另一方麵看又是好事,好就好在成就了開江的深厚文脈——“開江”,開鑿三江。當然,這是個概括的說法。這一文脈綿延久遠,清晰可見——千年以來,世世代代的開江人盼水——治水——蓄水——親水。今天的開江人萬不可小看“開江”這一文脈的意義和價值喲。

首先,一個縣域社會能有如此清晰的主導性的人文脈絡,十分難得,也十分可貴。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似乎來得太容易了。因此,外省人不勝羨慕之餘,裝模作樣地告誡後人:少不入川。細究此話的潛台詞,多少有一點酸啾啾的味道。開江周邊各縣,比如宣漢,它的前河、中河、後河“三河”水係,一似葉脈,均勻流布縣境各地,成就了宣漢一縣的川東北最早最輝煌的農耕經濟人文曆史,令人驚歎;達縣城以州河為太極水地貌的天生麗質,確立了它在川東北的區域中心地位、川渝陝鄂交界地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曆經千年,至今不可動搖,不可取代。如此地脈文脈俱佳者,在川東北各地畢竟不多。像開江這樣,在地脈不是很完滿的條件下通過艱苦的悲壯的人文創造,成就了“大巴山米糧倉”的曆史輝煌,也就擁有了“開鑿三江”這樣一筆精神文化的寶貴曆史遺產,當然是十分難得喲。

至於“親水”的文脈義理,在古代,最幸福的想象是“秋水伊人”。農耕時代,人們因水而聰慧、靈動、秀美;親水就是接近自然、融入自然、靈動自然,就是小河淌水、沙井擔水,就是開江話說的“細伢兒耍水”、扳澡兒、抓細魚兒。每天,女人下河洗衣,聚集在河邊大石盤上,便聚集了女人特需的市井世俗之氣,一堆女人有的蹲著、有的站著,一邊洗衣,一邊說話拉家常,嘻哈打笑,飛短流長,甚至於放肆撒野,那其實是女人最快樂的趕水呢。

如今在開江得以最初的城市化演繹,至少有兩條值得一提:一是縣城城區內兩河的認識與打造,綠蔭下的陽光水岸、浪漫水岸,成了人們每日散步休閑健身必遊的一大走處。“人在水中央”的倒影情結,興奮和陶醉了開江少男少女,連垂垂老者也興之所至,一照為快。中國文化史上有著名經典畫作《清明上河圖》,描畫了宋代京城開封的繁盛一時。如今開江,要是畫一幅《兩河轉耍圖》,那也是大可傳世呢。另一條是新建的金馬山公園,晨昏遊走,人流如潮,不少人順帶擔上塑料壺一類容器,來他個“黃楊扁擔軟溜溜”的現代歌詩之唱,從距城區十裏之遙的黑寶塔映照下的涼水井,擔回一擔擔好水,以作家庭飲用。天天如是,都成了電影裏的董永阿哥了。他們並非使用傳統的木質水桶,可擔的是充滿現代環保理念的純淨水、生態水。如此親水體驗,回歸農耕生活,不無浪漫,不亦樂乎!諸君且看,這又是開江家鄉的一道風景線喏!(順便一提:電視台可否做專門報道?)

第二,開江一地的人文曆史,清晰地顯現出“開江無江”與“開江”這樣一個充滿對立但如今已經初步統一起來的關係,其內涵深厚的文脈形態,彰顯了“開鑿三江”這樣一種人文創造精神。開江一名,曆史上與開州、開縣的地名一樣,無不貫穿了開放、開發、發展的理念。它為世代開江人提供了可資學習、可受鼓舞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十足的人文底氣和充分的學理依據。高速公路已經開通,出入口完全可以豎立一塊宣傳廣告牌,上書“開江開江,開鑿三江”的廣告語,來展示開江的人文精神。如今講科學發展觀,我們開江是要好好發揮一下這個優勢呢。

還有,從地脈來看,開江的河流,本應流入近在咫尺的長江母親河,可偏偏被鄰縣開縣的一道分水嶺給無情阻擋,害得開江的河水倒流三千八百裏,繞道達縣、渠縣、廣安、合川、重慶,流入嘉陵江,最後好不容易才回到母親河的溫暖懷抱。開江祖先人一直是以宿命的悲愴感情來看這個地理脈象的。有啥法?麵對生離死別的逆境,隻好認了,隻好拿出自己的堅毅,牙齒打落往肚子裏一吞,曆經艱難曲折,飽受坎坷屈辱,實現世世代代的美好追求。都說日本國民有深厚的憂患意識,開江人也要有強烈的奮鬥意識。不奮鬥,不來個“倒流三千八”,沒得出路啊。這等“挫折教育”的生動文脈案例,就在開江人身邊,就在開江學子的眼前,開江的老師趕緊拿來做語境教案啊!開江細娃兒要好生聽到啊!開江細娃兒聽到沒有?

第三,吸引和引領人脈,賺足人氣。地脈與文脈的結合,成就人脈資源的開發利用。高速公路很快就要開通,一旦交通瓶頸問題得到解決,開江以飛雲溫泉、老山溝恐龍發掘遺址和建於唐代的金山古寺為主導的旅遊資源就會得到充分開發利用,成為難得的人文旅遊目的地,成為周邊各縣尤其是區域中心城市達州的人氣聚集之地。

地脈文脈就是我們的命脈。開江地脈與文脈的艱難曲折的生成、整合、融彙,成為一段佳話,成為地域文化的開江典藏。它成就了開江人治水治河、不屈不撓的精神氣質,建構了開江以“水”為核心價值的文脈係統,創造了“巴山米糧倉”的農耕輝煌和開江地域的人間美境,昭示了開創未來的美好願景。它將永遠地吸引和引領人脈,不廢江河,萬古奔流。

再論開江水文化

開江的河流主要有兩條,白岩河,發源於土地坪;新寧河,發源於馬號山脈。由於馬號梁子山脈自東西方向橫亙於縣境,導致兩條河形成互不關聯的兩個水係,兩個流域。將這一地理狀況跟鄰縣宣漢的三河作比較,不能不讓開江人內心糾結。宣漢前河、中河與後河三條河流呈葉脈狀均勻分布,互相照應、配合,給全縣水利、交通都帶來極大便宜,促進了經濟社會的極大發展;三河最終在宣漢縣城附近彙流。可開江的兩條河呢,分道揚鑣,各奔東西。但細一想來,也並不都是壞事。任何事物,如果有了兩個和兩個以上的區分,也就意味著有了參照,有了比較,有了彼此的互動、促進,有了競爭。有了競爭,也就有了促動力。但願家鄉世代從中引出這樣的文化理念,而非其他。

四川不靠海,開江不靠江。開江人,跟江無緣,與水有情。千百年來,在江與水的情感糾結之中,開江人生成了一種氣質叫性靈,培育了一種情感叫期盼,曆練了一種意誌叫忍耐,成就了一種精神叫創造。

有了性靈,生活就有了勃勃生機和詩情畫意;

有了期盼,人生就有了奮發努力的目標、方向和差距感;

有了忍耐,人就成了一座銅雕,充滿堅毅不屈的意誌力和戰鬥力;

有了精神,就有了個人和社會的整體性創造動力,有了心靈的高度和人生的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