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要忘了感謝你周圍的人,包括你的上司和同事。當你每天對身邊的人說聲“謝謝”,他們自然也會喜歡你,你們會組成一個強大的團隊,共同獲得成功。
凡事留三分餘地,不是為別人,而是為自己
某有海外背景的碩士進入一家貿易公司上班。此人文憑高、長相俊美且口才極佳,業務能力也強,在會議中屢展頭角。但是此人有一個缺點:每當他聽到其他同事提出一些較不成熟的企劃案時,他總會毫不客氣地破口大罵。在他的觀念裏,這都是“為別人好”。然而,他的態度卻讓他在同事間成了隻孤鳥,過了沒多久,他選擇離開了公司,當然,不是因為能力欠佳,而是因為人際壓力。
而一直到他離職前,他仍不斷地問自己:“難道我的觀點錯了嗎?難道我發的脾氣都是沒有道理的嗎?”
朋友告訴他:“人不講理,是一個缺點;人硬講理,是一個盲點。”
做人要留有餘地,不可把事情做絕。人生在世,萬不可一條路走到黑,認死理,而應在發展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冷靜地判斷各種可能發生的事情,並采取圓融變通的方法隨機應變,以便有足夠的條件和回旋的餘地,采取機變的應付措施。
世界上的事情是複雜多變的,任何人都不應該憑著一家之言和一己之見,自以為是。即使是某些以為自己絕頂聰明的人,也應該留有餘地供自己回旋。否則的話,就會給別人留下把柄。
漢代公孫弘年輕時家境貧寒,當上丞相之後,他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時隻吃一個葷菜,睡覺時蓋的是破舊的棉被。大臣汲黯因為他這樣,就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汲黯在奏折中說:“公孫弘處於三公的地位,俸祿很多,但卻蓋布被,這是欺詐。”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真的嗎?”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麵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隻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譽。況且沒有汲黯的忠誠,陛下怎麼會聽到這種話呢?”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世界上的事情是複雜多變的,所以千萬不能一條道走到黑,不留絲毫回旋的餘地。
韓非子說過這樣一段話:“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不可複也,則事寡敗也。”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鼻子刻大,還可以修得小一點,如果鼻子刻小,就沒有辦法補救了;同樣的道理,眼睛刻得小,還可以再加大,如果把眼睛刻得太大,就沒法再縮小。做人處世亦如此,凡事都需要替自己留一點後路,否則會常遭失敗。
為人處世不可做太絕,這個道理放諸四海而皆準。世上每個人都依賴眾生才能夠生存,隻有在和諧平衡的情形下,方得以向前發展。
有一則鄭板橋不畫梅的故事。
鄭板橋是個難得的人才,他的畫可是了不得,同時他也靠賣畫為生。鄭板橋自從來到蘇州賣畫,發現蘇州一家畫寓主人呂子敬擅長畫梅花,於是鄭板橋就常畫蘭、畫竹,也畫些花羽鱗介和山水,就是不畫梅花。有個剛從京城回到蘇州養老的吏部尚書,想請鄭板橋為他作畫。鄭板橋推辭說:說到畫梅,還是呂子敬先生畫得好。老尚書聽了以後,就拿著銀子去找呂子敬了。
鄭板橋在蘇州住了三年,要離開時,呂子敬前來為鄭板橋送行。鄭板橋贈給呂子敬的是一幅梅花。呂子敬看了這幅氣韻不凡的梅花,驚歎不己。此刻,平時有點傲氣的呂子敬這才恍然大悟:“鄭兄之所以不畫梅,原來為的是給小弟留口飯吃啊!”
還有一個高文光不吃“全魚”的故事也能說明這個問題。
20世紀80年代,高文光經營了一家五金機電公司。公司的客戶基本都是批發商,有的批發商讓他的員工代替他們把貨直接送到用戶手上。有一次,一個員工去送貨——直接送到批發商的客戶手上。搬完了貨,那個員工忽然計上心來,拿出自己的名片遞給客戶說:“如果您以後想進貨,可以直接給我打電話,批發商都是從我們公司進的貨,我們的價格肯定比他們便宜。”對方見到有利可圖,自然求之不得。那個員工回到公司,將此事告訴了高文光,高文光卻說道:“如果天下的錢都讓你賺走了,大家都沒錢了,你還賺誰的錢?”這就是高文光獨特的經營理念——不吃“全魚”。20年後,天津文光集團資產已經過億。
不吃“全魚”,不僅是經商之道,更是一種睿智的財富觀。在經營中,如果你西瓜要抱,芝麻也不舍,留下的雖是金錢和利益,可失去的卻是道義、信用、名節、信任種種。
其實當你給別人留好處時,得到好處最多的還是你自己。韓國北部的鄉村公路邊常常會有很多柿子園。每到冬天,喜鵲們都在果樹上築巢過冬。有一年冬天,幾百隻找不到食物的喜鵲一夜之間都被凍死了。第二年春天,柿子樹重新吐綠發芽,開花結果了。但就在這時,一種不知名的毛蟲突然泛濫成災。柿子剛剛長到指甲大小,就都被毛蟲吃光了。那年秋天,這些果園沒有收獲到一個柿子。從那以後,每年秋天收獲柿子時,人們都會留下一些柿子,柿子吸引了很多喜鵲到這裏過冬,喜鵲仿佛也會感恩,春天也不飛走,整天忙著捕捉果樹上的蟲子,從而保證了這一年柿子的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