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老祖宗留下來的四季養生之道

(一)四時陰陽論

一、何謂陰陽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到陰陽,譬如,在形容男子時會說他具有“陽剛之氣”、在買花的時候,賣花人會告訴你哪種花是“喜陰”植物,哪種是“喜陽”植物等等。那麼,到底什麼是陰,什麼是陽呢?

陰陽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國人民的自然觀。古時的人民,觀察到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的大自然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並歸納出“陰陽”的概念。早至春秋時代的易傳以及老子的道德經都有提到陰陽。陰陽理論已經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麵麵,包括宗教,哲學,曆法,中醫,書法,建築堪輿,占卜等。從字麵上理解,陰、陽兩字的古義是背日和向日,起初並無任何哲學內涵。陰,《說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說文係傳》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陽,《說文解字》曰:“高明也。”《說文解字義證》:“高明也,對陰言也。”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黃帝內經》中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由此,中醫學發展出以人體陰陽虛盛為判斷疾病與治療方向的指標。人體不同的部位、組織,以至不同的生理活動,都可劃分為陰陽兩類,例如:背為陽、腹為陰;外為陽,內為陰;上為陽,下為陰;動為陽,靜為陰;流動性佳為陽,流動性差為陰;力與精神為陽,體液與溫度為陰。按照同樣道理,身體每一經絡係統都分為陰與陽,不同的病症類型亦可按陰陽劃分,故有同病不同治的說法,就是因其陰陽消長不同而來。陰陽既相互對立統一又能相互轉化。

根據《素問·陰陽離合論》:“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故陰陽可無限細分,而這概念亦應用於中醫學上,以解釋生理活動的不同狀態。例如:五髒為陰;當中的每一個髒器,其活動狀態又可細分為陰陽,如肝陰、肝陽;腎陰、腎陽等。

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所有事物皆有陰陽兩個屬性,且兩者蘊含著相互依靠、相互製約、相互轉化的關係。《淮南子·天文訓》講天地的起源和演化問題,認為天地未分以前,混沌既分之後,輕清者上升為天,重濁者凝結為地;天為陽氣,地為陰氣,二氣相互作用,產生萬物。可見,陰陽是兩種基礎粒子,是宏觀物質形成的基礎。中國的傳統學術中,有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及“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的觀念。

說到陰陽,大家就會想到太極。大約在北宋年間,出現了道教的太極圖。太極圖以一條曲線將圓形分為兩半,形成一半白一半黑,白者像陽,黑者像陰,白中又有一個黑點,黑中又有一個白點,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分開的兩半,酷似兩條魚,所以俗稱陰陽魚。“陽”的代表:天、父、雄性、熱、晝、表麵、過去、破壞力、單數。“陰”的代表:地、母、雌性、寒、夜、裏麵、未來、包容力、複數。

二、四時之法成

所謂“四時之法成”,是說人類還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春、夏、秋、冬,四時自然氣候的變化,與人的生命活動也是對立著的兩方,人體必須適應四時氣候變化來維持生命活動。否則,人體生理節律就會受到幹擾,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就會降低。即使不會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會導致內髒功能失調而發生病變。《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裏明確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這段經文清楚地說明了人們在養生中要順從四時陰陽這個根本。圍繞著“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的基本觀點,討論了養生的原則,提出了平調陰陽、以合四時的理論,即主動調節內髒與外部環境的協調,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三、一年四季是一個循環過程

《黃帝內經》中講的春天,不是單純的春天的概念。春天隻是一個比喻,比喻人生命的初始,比喻萬事萬物的開端,所有事物的開端都可以從春三月開始。

在冬天陽氣閉藏的時候,其實已經孕育了生機,在春天,這個生機開始表現,所以在春天的時候,表現了萬物生發、生機勃勃的表現這就是陽氣的生發季節,這個時候,對應了五行中的木所以有說:“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我們對春天的感受,是可以理解這樣的狀態的。在春這樣的季節裏,肝木在主事,它讓生命維持生機勃勃。到了夏天,是萬物茂盛的時候了,經過了春的生發,生命到了長的過程,所以說,“夏三月,此謂蕃秀,萬物華實”。陽氣“長大成人”,風風火火的,用脈來說就是洪了。

從春到夏,也就是一個木生火的過程。所以,從春天到夏天,就是陽升的過程。對應我們的人體,如果一個人很頹廢、沒有精神、我們就可以考慮這個過程是不是出現了問題剛才講完陽升的過程,現在講陽收的過程。

到了秋天,金秋主事,肅殺之秋,主陽氣回收,大地將春夏生發的能量回收起來,也是果實壘壘的季節,陽氣到哪裏了呢?收回來了,這就是陰陽轉化的奧妙。那麼,到了冬天,陰成了主事,陽氣潛藏,所以水冰地坼那麼在冬天,這個陽要是收不好呢,就會出現了問題。所以,書中就有說了:“冬天不藏陽、春必病溫”等之類的話。

(二)護好我們人身的“三寶”——精、氣、神

生命起源於精;生命能量有賴於氣;生命活力表現為神。古人認為,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精氣神”這三個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被用到,由此也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

中醫有“精脫者死”、“氣脫者死”、“失神者亦死”的說法,可見“精氣神”三者,是人體生命存亡的關鍵所在。隻要人能保持精足、氣充、神全,自然會祛病延年。因此說,中醫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養生。

《黃帝內經·靈樞·本藏篇》中說:“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養生而周於性命者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人體血氣精神的相互為用,是奉養形體,維護生命的根本。可見古人對這三方麵的調護、攝養極為重視。

一、精

《黃帝內經·素聞·金匱真言論》上說,精是身體的根本。沒有這種基本的精微物質,就不可能有人的身體。

《靈樞·本藏篇》說:“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者失守而陰虛;陰虛者無氣,無氣者死矣。“從這一段經文也可以看出精氣神三者之間的關係。五藏藏精,精為神之舍,有精才能有神,所以“聚精”,才可以“會神”。精傷了,神就無所舍,是為失守,這是精與神的關係,也就是說精為體,神為用。

精不但為神之舍,又為氣之母,精虛則無氣,人無氣則死。精氣神,精是基礎,是地;神是主宰,是天。氣遊離溝通其間,催發乃化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