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生兒生理特點
胎兒離開母體後,從臍帶結紮到出生後28天,這個時期就是新生兒期。
(1)第一次呼吸很重要
胎兒剛剛娩出的時候,醫護人員會將其倒提並迅速清理其口腔及咽部,避免嬰兒誤吸羊水。之後就有種種刺激作用於小兒的呼吸中樞,促使其進行第一次呼吸,嬰兒的第一聲啼哭就證明了他的呼吸係統健全。
(2)腹式呼吸且淺快不勻
新生兒因為呼吸器官比較小,而且呼吸用的肌肉力量較弱,以腹式呼吸為主,而且是靠加快呼吸節奏來彌補每次吸入量的不足,這就導致呼吸間隔不大均勻,特別是臨睡的時候。另外,如果對孩子的腹部束腹過緊,就會妨礙他的呼吸。
(3)循環係統大變化
胎兒分娩之前,右心髒的血液經過卵圓孔和動脈導管進入左心或主動脈,剛分娩出來的胎兒仍未閉合這兩個孔道,不過兩側壓力的變化就會使其功能性關閉,血液不再從此流通。
但是,有一些病理情況就會使它們開放,引起血循環係統紊亂,使孩子出現青紫。有些小孩能聽到心髒雜音,但不一定是先天性心髒病,應該重複檢查後再確認。
(4)消化道功能弱
母乳喂養的新生兒能明顯改善免疫力,那是因為新生兒腸道有他身高的7~8倍長,不僅消化、吸收的麵積相對較大,而且腸壁的通透性較高,母乳中的蛋白質分子能被吸收。而牛奶中的蛋白質屬於異體蛋白質,新生兒吸收後會導致日後過敏性疾病較多。
新生兒的體內澱粉酶活性較低,不宜喂食奶糕、米糊等食物,因為會導致消化不良。
(5)吸吮吞咽協調差
新生兒的胃是橫位,且入口處(賁門)的括約肌不發達,但是出口處(幽門)括約肌非常發達,就導致了新生兒容易吐奶或嘔吐。
(6)胎糞按時排
胎兒期的腸道分泌物、膽汁以及胎兒咽下的羊水中所含的胎兒皮脂會形成胎糞,一般表現為糊狀,呈墨綠色。大多數新生兒在出生後不久就排第一次胎糞,在48小時內排清所有胎糞,如果排出延遲就會加重黃疸。假如出生後一段時間沒有排胎糞,就應該及時到醫院檢查。
(7)腎髒能力有限
新生兒的腎髒能力有限,需要較多的水分來排出過多的溶質。因此,除了哺乳外,還要喂些水,特別是喂牛奶的孩子更要補充水分。對新生兒用藥必須掌握劑量,他的腎髒對某些藥物的排泄會比較慢,容易發生毒性反應。
大多數新生兒會在出生後第1天排尿,少數在第2天就會排尿,如果48小時內未排尿,就應該立刻檢查原因。
(8)水分蒸發快
新生兒水分蒸發和排出較快,因此需要經常喂水。
(9)體溫下降快
外界的溫度通常比子宮低,新生兒的體溫下降就比較快,且體表麵積較大,皮下脂肪層薄,熱量失去就更快。低溫會導致小兒體內的生理狀態紊亂,所以要注意保暖。
2 新生兒健康標準
專家們經過研究得出判斷新生兒是否健康有以下十個方麵的標準,可供父母們參考。
新生兒降生後先啼哭幾聲再用肺呼吸,頭兩周呼吸頻率為40~50次/分鍾。
正常脈搏為120~140次/分鍾。
正常體重為3000~4000克,低於2500克則是未成熟兒。
頭兩天排出的是黑綠色黏稠狀無氣味的胎糞,喂奶後逐漸轉為金黃色或淺黃色。
出生後24小時內開始排尿,如果第一周甚至更長時間內每天排尿次數超過30次,則是異常。
新生兒正常體溫是37℃~37.5℃,如果不注意保暖,就容易降到36℃。
新生兒大多在出生2~3天後皮膚會輕微發黃,若黃疸不退或加深就是異常。
出生後有覓食、吸吮、伸舌、吞咽和擁抱等反射。
新生兒眼睛對光有反應,第二個月開始視線會追隨活動的玩具。
新生兒在出生的3~7天中聽覺會增強,響聲會令其眨眼。
產後,新媽媽將會體驗到狂喜、挫敗、傷心、鬱悶等種種情感變化。這些不僅僅是你的激素水平變化而引起的,還有可能是來自於你對所承擔的各種壓力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