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神會不哭 08-24(3 / 3)

那麼,你的悲傷既然是自然而然的,流露一下當然是符合禪意的吧?——可是從傳統佛教的“四聖諦”來看,你的這種悲傷正是屬於苦諦當中的“愛別離苦”,也就是與所愛之人別離而帶來的痛苦,如果你連這個“愛別離苦”都沒有看破,顯然距離解脫還有十萬八千裏呢。

再來對比一下慧能的圓寂和那位滿懷喪女之痛的信徒,拋開“自然而然的感情流露是否符合禪意”這個問題不談,慧能是清楚知道自己死後的去處的(應該就是無餘涅槃),從此跳出輪回、脫離苦海;而那位信徒應該也同樣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女兒隻是像一個凡夫俗子那樣死了而已,她的去處仍然是輪回苦海。所以,同樣是死,去處不一,一喜一悲也算正常。那麼,這位信徒是否也沒有看破“愛別離苦”呢?

越往深裏想,就越不容易想清楚。也有學者猜測,說這一段明顯貶低法海一幫人,唯獨把神會抬高出來,想來是神會的弟子們特意加上去的。如果我們也有一點得道的風骨,多把人往好處想的話,這個意見就忽略不計好了。

慧能臨終傳下的《真假動靜偈》,說的還是以前那些意思,但有幾句值得提出來講講,就是: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見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這是說,有生命的東西都有“動”這個屬性,而無生命的東西是沒有這個屬性的。如果我們坐禪入定,也學那些無生命體一樣一動不動,這對修佛來講是南轅北轍的。無生命的東西是沒有佛性的,怎麼搞也不可能解脫成佛。

我前麵講“風動幡動”的時候,提到過這個“動”的理論依據,慧能正是基於這種認識反對坐禪的。

眾僧既聞,識大師意,更不敢諍,依法修行。一時禮拜,即知大師不久住世。上座法海向前言:大師!大師去後,衣法當付何人?大師言:法即付了,汝不須問。吾滅後二十餘年,邪法繚亂,惑吾宗旨。有人出來,不惜身命,定佛教是非,豎立宗旨,即是吾正法。衣不合傳。汝不信,吾與誦先代五祖傳衣付法頌。若據第一祖達摩頌意,即不合傳衣。聽吾與汝頌,第一祖達摩和尚頌曰:“吾來大唐國,傳教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第二祖慧可和尚頌曰:“本來緣有地,從地種花生,當本元無地,花從何處生?”

第三祖僧璨和尚頌曰:“花種雖因地,地上種花生,花種無生性,於地亦無生。”

第四祖道信和尚頌曰:“花種有生性,因地種花生,光緣不和合,一切盡無生。”

第五祖弘忍和尚頌曰:“有情來下種,無情花即生,無情又無種,心地亦無生。”

第六祖慧能和尚頌曰:“心地含情種,法雨即花生,自悟花情種,菩提果自成。”

能大師言:汝等聽吾作二偈,取達摩和尚頌意。汝迷人依此頌修行,必當見性。第一頌曰:“心地邪花放,五葉逐根隨,共造無明業,見被業風吹。”第二頌曰:“心地正花放,五葉逐根隨,共修般若慧,當來佛菩提。”

六祖說偈已了,放眾人散。門人出外思惟,即知大師不久住世。

預言身後事——

弟子們聽完了《真假動靜偈》,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也就不敢多說什麼了。法海突然問了個敏感問題:“老師,您老人家去世之後,衣缽傳給誰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