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過程,也是遺傳、環境、社會、心理等因素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隨著我國社會逐漸步入老齡化,抗衰老美容護膚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天然動植物中,尤其一些中藥如人參、黃芪、茯苓、珍珠、白芷、紅花、靈芝、沙棘、月見草、絞股藍、當歸、花粉、鹿茸、蜂王漿等的提取物含有許多生物活性成分如各種氨基酸、脂類、多糖、維生素、微量元素、有機酸、生物堿、皂苷黃酮類、激素及類激素等,具有清除體內自由基、增強機體抗氧化能力、改善皮膚微循環、提高皮膚膠原纖維及膠原蛋白含量、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對皮膚具有防皺、恢複皮膚彈性、抗皮膚衰老的作用。要想從中篩選出有效成分,需要掌握多種抗衰老的功效評價技術。
一、皮膚老化的機製
皮膚衰老一般分為自然衰老和光老化兩種形式,前者主要指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機體內存在的不可抗拒因素,如遺傳、重力、內分泌及免疫功能等引起的老化;後者主要由於紫外線的作用,加重了自然衰老的進程。皮膚衰老是機體衰老的一部分,隨著年齡增長,皮膚會出現如下外在表現:皮膚鬆弛、變薄;皮膚的含水量下降,往往顯得幹燥,有鱗屑,失去光澤;彈性和堅實度也隨之下降;皺紋形成,並逐漸增多,加深。此外,皮膚的敏感性增加,色素也增多。色素增多主要見於陽光暴露部位,如顏麵、手背和前臂。皮膚衰老內在表現為皮膚細胞增殖能力下降,表皮更新速度減慢,表皮重建能力減弱,真皮膠原合成減慢,皮膚免疫力下降,色素分布不均等。
皮膚作為人體的一個組織器官,其衰老發生同機體整體的衰老發生的內、外因素有著很大的一致性。但由於它所處的特殊解剖位置,更易受到外部環境,包括物理、化學乃至機械等外部因素的影響,這是皮膚衰老發生的促進因素和特點所在。人體皮膚表麵所能觀察到的主要結構,大致可分為皮膚紋理、皺紋以及毛發等。皮膚紋理是人皮膚表麵微小的、呈多角形的皮丘皮溝,自出生時就存在於皮膚表麵,它使得皮膚變得柔韌、富有彈性,並使皮脂腺、汗腺中的分泌物能沿其紋路擴展到整個皮膚表麵。隨著年齡增加,皮膚衰老,其紋理的深度下降,各多角形之間融合,相對個數減少,表麵積增加。皮膚老化是由於年齡及光照射,皮膚明顯受損,特別在麵部經常受紫外線照射,造成角層細胞增長減慢,表皮脫水,且由於彈性纖維打亂及膠原的衰退,皮膚失去堅實性和柔軟性,就會出現皺紋。另外,皮膚皺紋也是衰老或過度暴露於太陽光等外界因素作用下,後天形成的皮膚老化標誌之一。
對於皮膚衰老的發生機製,科學工作者提出了遺傳控製學說、自由基學說、交聯學說、免疫紊亂學說、內分泌失衡學說、廢物堆積和自家中毒學說、DNA修複缺陷機體細胞突變學說等。其中,自由基學說、遺傳控製學說、內分泌失衡學說、免疫紊亂學說、交聯學說等五種“衰老學說”普遍得到認可和接受,被稱之為“五大主流學說”。當今世界多數的抗衰老產品均是基於這五種理論研製生產出來的。
1.自由基學說
該學說認為:在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中會不斷產生帶有不對稱電子的原子或分子,這種帶有不對稱電子的原子或分子被稱為自由基(化學粒子)。自由基急需從其他原子或分子中搶奪配對的電子,因而它的化學反應能力極強。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自由基是處於不斷產生與消除的動態平衡之中。如果自由基產生過多或清除過慢,它就會攻擊細胞膜、線粒體膜,與膜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反應,形成過氧化脂質,造成脂質過氧化增強。脂質過氧化產物可分解為更多的自由基,引起自由基的連鎖反應。這樣膜結構的完整性受到破壞,引起腦細胞、肌肉細胞、肝細胞及亞細胞結構、線粒體、DNA、RNA等的廣泛損傷,加速機體的衰老進程並誘發各種疾病。
2.遺傳控製學說
該學說認為:某種生物壽命的長短或衰老是由遺傳因子(即基因)決定的。人和不同種屬動物壽命有很大差別,而每種生物都有其相對穩定的壽命,這種差別完全取決於各種生物各自的遺傳特征,是生物進化的結果。
3.內分泌失衡學說
該學說認為:丘腦垂體軸的功能和形態逐漸退化導致性腺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多種腺體激素分泌減少,繼而出現腺體萎縮、性功能減退、生殖能力下降等內分泌衰退體征的發生。激素的分泌失常,可造成機體內穩定狀態嚴重破壞,導致衰老。
4.免疫紊亂學說
該學說認為:作為免疫係統中心器官的胸腺,在性成熟後便開始退化,體內抗體水平也不斷下降,誘發衰老和多種皮膚病。這種學說是從細胞間、髒器、個體水平解釋衰老原因的。
5.交聯學說
人體皮膚的老化是一種多環節的生物學過程,是機體成熟氣候皮膚結構和功能發生衰退的綜合表現。膠原交聯導致的皮膚老化,是交聯反應的重要特征之一。生物體內的交聯反應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發生在細胞核DNA的雙股結構的股間交聯;另一類是發生在細胞外蛋白膠原蛋白纖維間的交聯。這兩類交聯反應,都可嚴重損傷機體,引起機體的衰老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