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的動力學理論對個體輔導員職業生涯的選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需求、動機的內容和行為過程對個體輔導員職業選擇是同樣重要的兩個方麵。一般而言,擇業者是否選擇輔導員職業,往往將其視野內的幾種目標職業進行職業效價評估和職業獲取概率評價,在此基礎上將輔導員職業與其他多種職業進行橫向擇業動機比較,並將職業動機分值高的職業作為自己的職業首選。因此,我們既要引導個體逐漸形成正確的輔導員職業價值觀,不斷增加其對輔導員職業的認同,同時要不斷創造良好的輔導員職業成長環境,不斷提高個體輔導員的知識、技能,不斷提高輔導員的就從業能力和就從業本領。
5.社會學習理論
職業生涯發展中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克魯姆波特在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克魯姆波特的社會學習理論通過研究四種基本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環境條件、學習經曆以及完成任務的技能來試圖回答個人作出職業選擇的根本原因。他認為,這四種因素在一個人作出職業選擇時一直都會發揮作用,選擇的最終作出是這四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該理論尤其強調學習經曆和任務完成技能的重要性。
社會學習理論對輔導員職業生涯決策與管理意義重大,用動態的視角來考察個體職業選擇和職業生涯發展的全過程,通過工具性和協作性的學習養成個體良好的學習技能、工作技能和職業管理技能,從而使個體理性而積極地駕馭個人的職業目標、價值觀,主動搜尋各種輔導員職業信息,有助於從自我實現的理想狀態選擇輔導員職業。而學校和有關社團組織應該積極地塑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有針對性的科學的輔導員學習能力培養方案,使個體逐漸具有職業目標定位、職業興趣和職業價值觀形成、職業選擇決策的本體能力,從根本上解決輔導員職業選擇和職業生涯發展難題。
三、高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的原則
在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中引進職業生涯管理的理念,需要結合輔導員群體特點及其工作性質,掌握職業生涯發展的原則,才能有效地建立一支穩定的輔導員隊伍,提高輔導員的專業化發展水平。
1.共贏原則
共贏是進行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的首要原則,即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既要有利於輔導員自身的發展,又要兼顧學校的利益。輔導員個人發展同學校的興旺發達是休戚與共、息息相關的,具有利益一致性。有效的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管理,要求輔導員(個人)與學校(組織)之間相互配合,高校組織要了解輔導員個人職業發展需要,為其營造良好的組織生存環境;輔導員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工作來回報高校。輔導員個人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也實現了高校組織的發展目標,最終實現共贏的局麵。因此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2.公平原則
公平性原則是人格價值與人人平等的體現,是維護從業人員整體積極性的重要保證。公平性原則是指高校公開、公平、公正地開展高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活動,每一位輔導員有均等的機會參加學校的職業生涯發展活動。高校在提供發展信息、教育培訓機會、任職機會時都應該公開其條件與標準,保持高度的透明度。公平性原則必須以製度建設為基礎,要不斷地健全和完善輔導員隊伍建設的製度,形成長效機製。製度的建立和完善必須發動輔導員積極參與,共同討論、修改,保障輔導員的知情權和參與權,而不能由個別領導或少數人來決定;同時要經過相關職能部門的審閱、修訂和同意。製度一旦形成,全體成員必須尊重,共同受到約束,體現人人平等。
3.共同原則
共同性原則是指在輔導員職業發展計劃的製訂和實施過程中,皆由黨委組織部、學生工作部(處)、人事處、院係黨總支和輔導員共同參與、共同製訂、共同實施與共同完成。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除了個人合理規劃、積極進取外,還離不開學校各個方麵提供的各種政策和製度保障,必須妥善處理個人發展和組織支持的關係。學校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製訂和落實有利於學校事業發展和輔導員個人發展的製度和政策,輔導員也要結合學校的現實條件和個人的發展訴求去製訂和實施職業發展計劃。
4.溝通原則
溝通對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非常必要,有利於實現個人和組織的共同利益。通過溝通,一方麵詳盡了解輔導員的實際情況,並根據學校的現實需要,設置可行的職業生涯通道,可以防止管理的盲目性。另一方麵,了解輔導員在職業發展中的心理變化、新的需要與目標以及未來的打算,才能提高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這樣,避免了輔導員和學校的“誤解”和“對抗”,雙方都能結合其發展的需要和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適時、合理的調整,使學校的學生工作朝著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
5.係統原則
係統性原則是指將職業生涯發展的整個曆程作全程考慮,同時將職業生涯計劃實施當成是一個係統的工程,並納入組織的發展戰略之中。一方麵,學校黨委組織部、學生工作部(處)、人事處、校團委、院(係)黨總支(分黨委)等部門要和輔導員保持經常的溝通,共同參與、共同製定、共同實施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計劃。另一方麵,輔導員職業生涯管理要貫穿組織的整個工作過程,貫穿輔導員的整個人生。
6.全麵評價與反饋原則
全麵評價與反饋原則是指高校對輔導員職業生涯的發展進行全過程、多角度評價,讓輔導員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通過學校對輔導員的職業化提供支持和幫助,從而使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成為可行、有效的創新機製,並將評價結果反饋給輔導員,以促成其改正缺點,更好地實現職業發展目標。
四、高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的階段
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認為,人在職業生活中的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需要,根據人在職業生涯中普遍遇到的典型問題和經曆不同,可以將職業生涯劃分為若幹個不同的階段。許多專家學者對職業生涯發展的過程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將人們生命周期中的職業生涯劃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假設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獨特的問題和任務,並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完成這些任務的方法和對策。
傑弗裏·格林豪斯(Jeffrey Greenhaus)從人生不同年齡段職業生涯發展所麵臨的主要任務的角度對職業生涯發展進行了研究,並以此為依據將職業生涯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一是職業準備階段(0~18歲),主要任務是建立職業方麵的自我形象,對可選擇的職業進行評價,初選職業,繼續接受必要的教育;二是進入組織階段(18~25歲),主要任務是在獲取足量信息的基礎上,選擇一種合適的、較為滿意的職業;三是職業生涯早期(25~40歲),主要任務是學會工作,學習組織規則和標準,適應所選職業和融入組織,提高能力,為未來職業成功做好準備,實現夢想;四是職業生涯中期(40~55歲),主要任務是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對早期職業生涯重新評估,強化或改變自己的職業理想,努力工作並力爭有所成就;五是職業生涯後期,年齡在55歲直至退休之間,主要任務是繼續保持已有的職業成就、維持自尊、準備隱退。
美國著名人力資源管理專家加裏·德斯勒在其代表作《人力資源管理》一書中,綜合其他專家的研究成果,將職業生涯分為五個階段:一是成長階段(出生~14歲)。個人通過家庭成員、老師、朋友等的認同和相互作用,逐漸建立起關於自我的概念,開始對各種可選擇的職業進行某種帶有現實性的思考。二是探索階段(15~24歲)。個人將認真地探索各種可能的職業選擇。他們試圖將自己的職業選擇與他們對職業的了解以及通過學校教育、休閑活動和業餘工作等途徑所獲得的興趣和能力匹配起來。個人將嚐試選擇初步的職業,並根據對選擇職業和自我的進一步了解重新定位。三是確立階段(25~44歲)。這是大多數人職業生涯的核心部分。人們通常希望在這一階段的早期能夠找到合適的職業,並隨之全力以赴地投入有助於自己在此職業中取得永久發展的各項活動中。四是維持階段(45~65歲)。這一階段人們都已經在自己的工作領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因而他們的大多數精力主要就投入在保有這一位置上了。五是下降階段。當臨近退休的時候就意味著到了職業生涯的下降階段。在這一階段,許多人不得不麵臨這一前景,接受權力和責任減少的現實,學會接受一種新角色,學會成為年輕人的良師益友。
依據專家們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理論,結合高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的特點,高校輔導員的職業生涯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探索階段、 發展階段、 穩定階段和衰退階段等四個階段。
1.探索階段
探索階段一般為輔導員任職後的1~ 5年( 25 ~30 歲)。這一時期的輔導員,要經曆由學習者身份向教育者身份的轉變,其突出的個人心理特征是進取心強,具有積極向上的心態,精力旺盛、充滿朝氣,做事踏實認真,具有做出一番轟轟烈烈事業的抱負,但同時內心又充滿著不安與擔憂。剛入職的輔導員擔心自己是否能把工作做好?是否能融合到工作環境之中?是否適合從事這份工作?是否能學到東西等問題?他們會有一種強烈的需要,渴望自己被學校所接納和認可,同時表現出良好的工作習慣及態度,並與領導、同事、學生保持有效的人際關係。這一階段輔導員的基本任務是完成由學習者身份向教育者身份的轉變,達到初步適應工作環境和業務要求, 能獨立地開展工作和承擔責任。
這一階段組織管理重點為:一是幫助輔導員認識自我、熟悉崗位、找準發展方向;二是幫助輔導員調整自己,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環境;三是結合輔導員的個性特點和能力特長,幫助輔導員確立長期的職業發展規劃;四是做好職業培訓,對輔導員進行培訓與從業資格認定。
2.發展階段
發展階段約為輔導員任職後的6~15年(31~40歲)。這期間輔導員已經基本經曆和熟悉輔導員工作相關內容,掌握了相關的工作技巧。此時,追求職業的進一步發展是他們的目標。他們具有強烈的成就動機和晉升願望,希望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樹立職業威信,實現自我價值。因此,輔導員需要捕捉學校組織提供的一切發展的機會,重新製定符合自己職業生涯誌向的長期和短期目標,並且製定出相應的戰略並付諸實施。
這一階段組織管理重點為:一是在輔導員確定職業發展方向後, 加強專項技能培訓和開發,幫助輔導員向職業化、專家化方向發展;二是根據輔導員的層次、水平以及在同一崗位上的任職年限, 通過政策上的引導,實行輔導員學校內部、學校之間、地區之間的流動;三是幫助輔導員執行、完善或修訂職業生涯發展目標,並針對不同人的具體情況,分類指導,為輔導員開通職業生涯發展的職業通道,明確達到職業生涯目標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