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的時代呼應(1 / 3)

第三節 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的時代呼應

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在全麵培養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麵負有十分重要的責任,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維護高校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依靠力量。加強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建設,努力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學術水平和職業素養,增強隊伍的戰鬥力和凝聚力,是高校學生管理的時代訴求。

一、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的必要性

20世紀末,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轉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而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對學生工作、輔導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和管理當前的大學生不僅需要增加工作力量,更需要更新原有的工作內容和方法,轉變觀念,提高水平,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這就迫切需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建設,提高輔導員的專業性。

1.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是社會多元發展的現實呼喚

第一,現代社會職業發展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勢必要求社會大分工的細化,高校輔導員專業化也是符合社會分工細化的客觀要求的。按照高校的分工,輔導員隊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中心工作的教師,他們的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線,寓教育於學生黨建和團建、日常教育管理與服務以及指導課外活動中,工作內容涉及了多項學科、專業的知識體係,輔導員隊伍在學生教育管理中發揮的作用和效果日益明顯。教育、管理、服務等分工的進一步細化,使輔導員隊伍不再是一項“萬金油”的職業,學者型輔導員隊伍已經走向這一職業領域。輔導員職業要具備專業素養,具備專業的培養製度和管理製度,形成鮮明的專業標準,擁有穩定的專業地位。專業化的教師職業要求其從業人員隊伍必須專業化,作為教師隊伍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輔導員必須走專業化發展道路。

第二,社會形勢發展變化的要求。從國際環境看,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的趨勢繼續發展,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多元化思潮正在形成,傳統的兩大陣營的對峙和意識形態的衝突正在被以各個國家為代表的多元文化的衝突所取代,加之因特網的飛速發展和快速普及,使得全球成為一個開放的係統。另外,西方敵對勢力利用人權、民主等問題,采用政治、經濟、文化等手段,通過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傳媒渠道,千方百計地對我國實施“西化”和“分化”戰略。意識形態的差異、文化的衝突、政治經濟發展的不一致等,既給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又對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從國內環境看,現階段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狀況和以前相比發生了複雜而深刻的變化。經濟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形式多樣化同趨明顯,由此導致青年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呈現多樣化的特點。輔導員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直接工作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線,對大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影響極大。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必須要加強輔導員隊伍的建設,使其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2.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是高校迅猛發展的客觀要求

第一,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要求。從高等教育發展來看,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不斷深入,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伴隨著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學生生源結構日益多樣化、複雜化,學生思想素質參差不齊,學生層次、個體差異、心理問題等愈加複雜,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就業方式等均發生了新的變化,大學生在學業、心理、生活、就業等方麵的服務需求越來越多樣和獨特,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也逐漸獨立、規範,越來越需要專門組織和專業人員進行統一管理。這種現狀要求學生工作必須轉變觀念、提高水平,構建教育、管理、服務相統一的專業體係,從而產生了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的需要。

第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要求。當今世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促使下,加強國際的人員流動、實現課程國際化、培養國際型人才,進而提高國際競爭力等,逐漸主導了各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鄧小平同誌提出的“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標誌著我國高等教育開始自覺地向國際化邁步。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對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水平、政治素質、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輔導員的言行都是大學生關注的焦點,“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因此,在高等教育國際化中,為了更好地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輔導員必須要加強自身的學習,積累經驗,摸索規律,適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變化,走專業化發展之路。

第三,高教管理科學化的要求。隨著當前高校教育體製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管理機製、培養模式等都發生了深刻變革。高考製度的改革使得高校招生力度逐年加強,學生人數激增,學生數量突發性膨脹、新生素質下降、大學教育資源緊缺、取消婚姻狀況的限製等使生源也愈加複雜。高校實行彈性學分製,放寬入學的年齡限製,允許分階段完成學業,使教育對象具有不穩定性和複雜性。實行選課製、選修製等,使過去固定的班級管理模式發生變化,班級概念逐步淡化,學生對個性發展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使包括學生公寓在內的生活服務逐步從原先的由學校統包統管向由社會化的學校後勤企業或社會企業提供過渡,其工作性質也從高校的後勤保障向社會化的消費服務轉變。高校實行收費製度,使學生成為高等教育的“用戶”和“消費者”,改變了學生對原有大學教育和學生工作的態度和評價,學生具有強烈的平等意識、公民意識和法律意識,他們更關注自身合法權益。就業製度的改革,使學生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的就業壓力進一步增大。高等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這些新情況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戰,給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難度。由此可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使輔導員工作麵臨嚴峻的現實和巨大挑戰,但同時也成為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的契機。加強高校輔導員的專業化發展,是適應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要求的必然選擇。

3.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是自身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第一,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是輔導員角色轉變的要求。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逐步轉向大眾教育,高校輔導員逐漸從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逐步轉變為“事務型”輔導員,輔導員的事務性、應急性工作大量增加,這一轉型可以稱為輔導員角色的第一次轉型。由於承擔大量的事務性工作,輔導員思想教育職能發揮不夠,甚至成為“消防員”、“辦事員”、“勤雜工”、“保姆”。然而,在當今社會轉型期,“政治輔導員”已不再像過去那樣過分強調“政治”,而是被賦予更多“政治外”職能。如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校園文化建設等,事務性的工作更不應成為輔導員的工作重點。輔導員角色需要經曆第二次轉型。即由事務型轉向知識型、專業化,在更高的層次上推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輔導員要轉變角色,最重要的是加強專業知識學習,用係統化、理論化的知識武裝自己,具有與其工作職責與內容相應的專業背景,使自己擔當得起“人生導師”的神聖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