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行業時評:湖南傳媒的理性審視(4)(1 / 3)

走進受眾內心——長沙電視政法頻道《方圓之間》欄目賞析

《方圓之間》是全國首家政法類專業頻道長沙電視政法頻道的一個品牌欄目。從1999年5月開播至今,它已播出節目1500多期,涉及熱點新聞、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等,以關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而著稱。今年8月,《方圓之間》獲得了中國新聞名專欄獎。一個市級台的法製類電視專欄,能夠在強手如林的全國競爭中脫穎而出,個中原因值得分析和借鑒。它的成長和發展,映射了我國法製電視欄目的成功之路。

新聞是有情節的,感性的,逼真的,生動的。關鍵是要尋找獨家的角度,挖掘背後的故事,放大重要的細節,捕捉出奇製勝的“亮點”。

《方圓之間》是一檔注重深度調查的雜誌型新聞欄目,它強調抓住新聞的真實本質,放大新聞的重要細節,捕捉出奇製勝的“亮點”。它追求用細節刻畫人物,展現人物內心深處的情感,讓觀眾隨著人物命運的跌宕變化而感同身受。它選擇用故事來展現情節,或懸念迭出,層層剝筍,或娓娓道來,細膩生動。該欄目獲長沙廣播電視一等獎的節目《審判梅花K》,在記錄全國矚目大案時,將視角定格在幾名藥物中毒的受害者身上,已成植物人的沈智芳病床前咿呀唱歌的女兒,中毒者陳慧蘭幾近癡呆的表情和永遠空洞的眼神,都成了節目著力表現的細節。《王英和她的奶奶》一期節目中,癱瘓的16歲少女王英值得同情,但編導將更多的鏡頭對準了80歲的王奶奶,滄桑的臉龐、蹣跚的腳步、佝僂的背影,以及為孫女炒飯擦身的粗糙幹枯的大手等,使新聞細節在具體生動的電視畫麵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不少觀眾在節目播出後打來電話,正是被王奶奶用愛對抗命運的精神深深打動了。

消息類新聞以時效、動感、多樣等優勢,能快速吸引受眾的眼球。作為深度專題新聞欄目,《方圓之間》追求的是獲取受眾內心的認同。它在推敲每期節目選題的時候,首先都會思考幾個問題:第一,新聞事實有沒有關切度?公眾對所調查的問題會不會關心?《服刑犯人去結婚》、《少女器官捐獻遭遇腦死亡》、《變性人張克莎》等,都是社會非常關注的題材。《向電信索賠三塊一毛五》,案例被1999年全國律師資格考試選用。第二,事件有沒有真相?新聞背後是不是有值得挖掘的內容和需要反證澄清的事實?《女大學生被砍148刀》的深層原因,是家教市場缺乏監管,是大多數大學生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第三,有沒有獨家性?在異常激烈的新聞競爭中,《方圓之間》不僅十分珍視獨家的發現,而且特別提倡獨家的角度。今年7月製作的《清華學子和他的零點畫室》,報道了瀏陽考生柳裕德一舉考上清華大學後,因家庭貧困而開了一家零點畫室自籌學雜費的事件,立即有一名觀眾答應提供四年的勤工儉學機會。在這類節目中,《方圓之間》把目光更多地放在貧困學生自立自強這一層麵上,收到了比其他媒體更好的效果。

有了好的選題,還必須要有優秀的記者。《方圓之間》對記者有幾個基本要求:第一,質疑的精神。記者必須要有懷疑一切的介入態度和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工作作風,不能盲從於任何當事人的觀點。第二,批判的精神。具有批判精神的記者才會設身處地站在不同當事人的不同角度看問題,采訪中才能獲取有效的信息,才會讓事件中的衝突雙方有同等的發言機會。第三,平等的視角。采訪對象在記者麵前沒有貴賤之分,不允許記者有先入為主的觀點,更不允許充當法官和裁判員。節目《湘江驚現中華鱘之後》,在省市眾多媒體已經介入並充分肯定漁政部門救護行為的情況下,《方圓之間》記者在淩晨3時深入現場捕捉到一個重要細節,即中華鱘被捆住長達8小時之久,可能已經瀕臨死亡。於是獨家第一時間采訪了漁政部門,檢討救助措施的失當。結果放生的中華鱘兩天之後屍現湘江,其他媒體才開始大篇幅反思和質疑。

現實生活中,道德上的合情和法律上的合法之間往往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對電視法製節目來說,這種無法調和恰恰是最好的“賣點”,是受眾最喜聞樂見的內容。

一檔成功的電視法製節目,必須存在尖銳的矛盾衝突。這種矛盾和衝突不單指事件本身的、人與人的、正義與邪惡的具體矛盾,更包含一種道德與法製、情理與法理的衝突。但凡道德總是內省的、自律的、人情化的,法律則是外在的、他律的、製度化的。現實生活中,道德和法律在形式上看來好像總有矛盾,合情的似不合法,合法的似不合情,道德上的合情和法律上的合法有時甚至無法調和。這種無法調和,恰恰就是電視法製節目最好的“賣點”,就是受眾最喜聞樂見的內容。情理是法製節目的載體,法理是法製節目的歸宿。法製節目應有一種情懷,即在敘述故事情節的過程中,不僅不要回避情理,而且還要凸現情理,要包含有衝突、有張力的東西,以吸引受眾的眼球和內心,但最終的結論應都是合乎法理的,應是指向一致的法律結論。換言之,節目情節中的矛盾應該“悅目”,而道德與法製、情理與法理的衝突則應“賞心”,能夠帶給受眾以思考和啟迪。前者指向觀眾的可看性,而後者則指向法律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即所謂“其情可免,其罪可誅”。

《方圓之間》報道過一期《事故背後的故事》,講述一個80多歲的老中醫,因60多歲的鄰居晚上不方便去醫院,便出於道德給她看病。一切醫療過程都是合乎程序的,可老鄰居因特殊醫療情況而死,兩家最終不得不對簿公堂。老中醫本來隻是出於做好事的初衷,卻因為沒有執業證照,被法院宣判敗訴,不但要賠償下葬費4萬多元,還將入獄10年。節目播出後,長沙各大媒體相繼予以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我國自古一貫崇尚“以禮治國”,人們情感因素相對較多,為人處世多以人情為標準,法製觀念相對較為淡薄。經過電視節目對情與法的對照、比較,自然地、無形中使法製觀念深入人心,更好完成了宣法普法任務。

電視法製節目的起點是人,終點還是人。人文關懷要延伸到節目起點之前、終點之後,自始至終貫穿以人為本的思想。

一個成熟的、健康的法治社會,不是簡單地在法律所提供的若幹規律中去追逐利益,它還有著對人的尊重,有著恪守道德準則、維係價值理念等要求。而我國現實社會中,權大於法的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一個電視法製頻道或法製欄目所給予的關注,往往為弱勢群體打開了一扇有怨可訴、尋求公正的大門。《方圓之間》正是在這樣的法製理念下催生、成長。它認為,電視法製節目不僅應該打上人文關懷的烙印,而且應該延伸到節目起點之前、終點之後,自始至終都必須貫徹人文關懷,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因此,它在選題取舍上,多從人文角度考慮,考慮的是對人性的弘揚有益還是有害,考慮的是報道可能帶來的正麵和負麵效應。在人物形象上,對那些暴露當事人的真實形象不利於其子女成長的,對那些暴露出庭證人真實形象不利於其今後生活的,即使法律允許,也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以馬賽克等方式進行處理。在節目內容上,欄目在報道凶殺案的時候,總是盡量剪輯掉素材中觸目驚心的刺激、暴力等鏡頭,對那些血腥的現場、惡心的情節以及作案細節、作案工具等作技術處理,而多了一些罪犯心理的分析、周圍環境的直擊、相關人物的采訪、犯罪根源的探索等。比如《罪證》一期節目,講述一名12歲女孩被繼父強暴,女孩的母親為使家醜不外揚,起先選擇私了;待半年後報案時,卻因關鍵證據已經滅失,繼父被釋放。《方圓之間》在對當事人進行化名處理和圖像處理之後,深入采訪雙方,並請來法學專家分析這種案子涉嫌私了的普遍性,就同類案件如何維權開展深入探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電視法製節目的起點是人、終點還是人。在節目中體現濃濃的人文關懷,是《方圓之間》的基本要求;密切關注人物命運,是《方圓之間》的基本宗旨。於是,它將鏡頭更多地對準了弱勢群體,呼籲社會給予其更多的關愛,也將鏡頭對準高牆內犯過罪錯的特殊群體,使其人性善良的一麵、掙紮的一麵也會在節目中得到彰顯。曾獲湖南省廣播電視二等獎的《無法兌現的承諾》,報道戒毒人員何雲一年前曾在記者麵前許下痛改前非的承諾,一年後記者再赴戒毒所回訪時,發現何雲已經因複吸再次被抓而自殺了。記者抓住這一事件,深入調查何雲一年來的生活狀況,折射其內心深處的掙紮和妥協,插入他的白發雙親至今不知他已不在人世的細節,並多次回放他一年前的承諾以作為對比。通過何雲這個小人物的命運悲劇,生動展現了毒品對生命個體的摧殘,從而起到發人深省的作用。

(原載《中國新聞出版報》2003年10月16日第三版頭條)

城市靚了,不能沒有書店

近年來,許多城市在市政建設中,通過拓寬街道、改造舊城、建設新城等一係列重要舉措,改善了市民居住環境,提高了市民生活質量。但也有一些城市,有的甚至是曆史文化名城,在市政建設中拆除的文化設施往往得不到本應有的重建,文化品位的提高在市政建設中往往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長沙市就是一個例證。該市在前年4月至去年10月一年半的時間內,因市政建設被相繼拆除了6個新華書店門市部和1個教材發行倉庫,拆除麵積近6000平方米,而沒有一個原地重建或擇地重建。這在全國恐怕也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