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行業時評:湖南傳媒的理性審視(3)(1 / 3)

小中見大弦外餘音——湖南日報《雙休漫筆》專欄賞析

湖南日報《雙休漫筆》專欄創辦3年多來,以評析社會熱點為己任,聯係了一大批知名作者,贏得了一大批熱心讀者,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今年8月23日,第二屆中國新聞名專欄獎揭曉,該欄目榜上有名。

準確的定位。1998年1月,湖南日報創辦《雙休刊》時,明確要求該刊堅持政治家辦報,堅持黨報的高格調、高品位,將可讀性與思想性結合起來,弘揚主旋律,謳歌真善美,同時也要求辦一個有“辣”味的言論欄目。《雙休漫筆》便作為一個輿論監督的窗口應運而生。它當時的定位是,針砭時弊,激濁揚清,關注熱點,及時發言。體裁形式為隨筆,要求既有時新性、針對性,又有文采有情感有雜文味,它不是“果子露”而是“五糧液”,易入口而有後勁;它注重抓社會熱點,及時發表自己的見解,力戒不痛不癢的閑談,絕不作無病呻吟;它最喜小中能見大,還求弦外有餘音。或娓娓而談,忠告善道;或綿裏藏針,點到為止,有辣味而不劍拔弩張。3年多的實踐證明,它的定位是正確的,也是準確的。

開放的園地。《雙休漫筆》責任編輯蔡棟是湖南日報高級編輯,湖南省雜文學會理事,並出版過雜文專著。他在全國雜文界有不少朋友,組稿有一定優勢。因而該專欄一方麵向省內外名家約稿,一方麵在眾多來稿中砂裏淘金,發現好稿與有潛力的作者。二者結合,稿源越來越豐富,挑選的餘地也越來越大。既有名家來稿,如北京的舒展、毛誌成,福建的宋誌堅,河南的陳魯民,河北的汪金友,深圳的劉克定,湖南本省的何立偉等寫的好稿,又有省內工人、幹部、教師來稿中發現的力作。作者麵廣,題材多樣,文風各異,欄目也就日見豐富多彩。為辦好《雙休漫筆》,該專欄編輯堅持稿件質量麵前人人平等,隻要是好文章,不管來自何方都發;文章若達不到要求,不管是教授的,還是作家的,一律“割愛”,不上關係稿、熟人稿。由於嚴格把關,精心選稿,《雙休漫筆》質量日臻上乘,每年都有不少稿件在湖南日報月度優稿評比中獲獎,是湖南日報眾多專欄中獲獎率較高的專欄之一。《跑官與跑焦點訪談》、《危險的心理不平衡》、《遠風水近科學》等稿件均在湖南省好新聞評比中獲獎,有的則在全國省黨報新聞評比中獲獎,該專欄還在湖南省好新聞評比中獲過一等獎。

深刻的剖析。《雙休漫筆》很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抓住社會熱點及時發言,注重時新性。有時甚至就是編輯出題,組織文章。有作者幽默地說:“《雙休漫筆》簡直是命題作文。”《湖南文學》改為《母語》後,很多作家為之惋惜,認為未守住陣地;也有人認為純文學刊物沒有出路,應該改刊。《雙休漫筆》及時編發了作家何立偉的《“一切”是什麼》,對胡亂改版提出批評,在湖南省會文藝界引起共鳴。又如社會上有的人一門心思拉關係,請客送禮,吹牛拍馬向上爬,被人稱為“會做人”;有的人堅持原則,一心幹事業,卻被人稱為“不會做人”。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呢?《雙休漫筆》組織編發了《“做事”與“做人”》等文章,批評了前一種現象。文壇上互相吹捧之風甚烈,令人感到肉麻,《雙休漫筆》及時發表了《武鬆打兔亦風流》進行剖析。末位淘汰製是不少企業準備進行的一項改革,讚成、反對的人都有,《雙休漫筆》選發了《末位如何淘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既不簡單肯定,也不簡單否定。有的媒體動輒批評別人作秀,湖南一家文化傳播公司與長沙某頻道甚至聯合舉辦“誰是中國文壇作秀高手”的“超級選秀會”,邀請一些評論家出任評委,排定中國文壇“作秀”十大高手。《雙休漫筆》及時選發《炒作“作秀”之風不可長》一文認為,文化界知名人士不是不可以批評,但批評必須客觀、公正,必須掌握分寸,富於理性;對於時下文壇的所謂“作秀”現象作一些適當評價也無可厚非,但不能一頓亂打,更沒有必要進行“口誅筆伐”;這樣的評選活動會中傷文化名人的感情,影響湖湘文化與外地文化的交流。該文2000年7月7日見報,10天後即受到中宣部新聞閱評小組的充分肯定。

《雙休漫筆》的成功在於:它的文章是可讀的,觀點是有分寸的,也是講理性的。

(原載《中國新聞出版報》2001年10月26日第二版,《湖南日報》同年11月9日C1版轉載)

可親 可信 更可用——湖南日報《再就業者說就業》專欄印象

湖南日報《再就業者說就業》專欄自去年9月在該報A1版推出以來,以“可親”、“可信”、“可用”的特點,引起各方的廣泛關注,尤其在下崗職工和勞動部門反映良好,對引導下崗職工再就業發揮了積極作用。

先說可親。從下崗到再就業,往往是一條不平坦的路,其間有失望,有挫折,有困惑,當然也有成功的喜悅。該專欄推出以來,已有短工、保姆、賣花郎、小店主等30多位再就業者現身說法,講述自己在再就業過程中的疑難與困惑、教訓與經驗。由於報道對象都是普通人,所述也是樸實無華的切身體會,因而在廣大讀者中產生了較強的親和力和較好的示範效應。如報道對象陳仕璜不嫌小本經營,創辦牛肉燒烤店的事跡在該專欄見報後,就有寧鄉等地下崗職工上門取經,加盟辦店。報道對象劉雁翎幾起幾落開辦影樓的事跡見報後,上門求教的下崗職工絡繹不絕,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劉雁翎來者不拒,免費培訓,傳授技術,受到廣泛好評。

再說可信。欄目編輯時常接到電話,有問計谘詢的,有希望欄目牽線搭橋、釋疑解惑的,有用人單位要求錄用員工的,不少人已將該欄目看成“聯絡站”,也有不少熱心人積極提供報道線索、踴躍建言獻策。欄目報道的廖和平,下崗後五易職業,每次都幹得有聲有色,其經曆讓瀟影集團影視藝術培訓中心羅先生佩服不已,專門致電湖南日報值班室獲得欄目記者電話後,索要老廖的聯係方式,並有意錄用他。而另一報道對象趙鵬在稿件見報的次日,一家效益蠻不錯的外資企業就聯係上他,希望他加盟該公司。報道對象黃菊雲下崗不落誌,研發空調機罩的事跡見諸報端後,一下子成了“名人”,許多人打電話找她,要求代銷她發明的空調罩。郴州市羅宵、益陽市田書群、寧遠縣蔣順先、醴陵市廖波、醴陵市鄒建龍等讀者紛紛致電或致信欄目,希望與黃菊雲取得聯係。有的還希望專欄記者出麵“美言”,幫其拿到產品代理經銷權。應接不暇的黃菊雲,也幾番找到專欄記者,就如何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創立品牌形象求計問策。報道對象黃向前開始還有點信不過專欄記者,好不容易才同意接受采訪,吐出心裏話:創業資金好難籌。專欄記者采訪時送給他《再就業優惠政策》一書。後又聯係銀信部門,幫他谘詢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的有關政策。稿件見報後,他將專欄記者當成了朋友,幾次打來電話,講述創業過程中碰到的酸甜苦辣。專欄記者也盡自己所能聯係方方麵麵的人士,給他答複與幫助。

再說可用。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是當前關係全局的大事,需要社會各界一齊出力,因而專欄配有“政策解答”、“行家建議”、“記者點評”等內容。湖南日報的初衷是希望這一多方參與的、互動式的專欄能給待業和再就業的朋友們一些啟發和幫助,在求職和再就業的路上走得更順暢。比如,專欄報道長沙市婦聯家政部負責人以李春香搞家政服務月收入過千元的事例,結合家政市場調查數據,鼓勵下崗姐妹從事家政服務。針對店主黃向前創業資金難籌的感歎,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的同誌在專欄介紹了下崗失業人員申請小額擔保貸款的有關政策。對這種多方參與、互動式的報道形式,勞動保障部門的同誌讚賞有加。株洲市勞動就業管理局負責人說,各方麵專家出謀劃策,專欄權威有用。湖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就業處不僅積極參與點評,還四處搜羅線索,一次就向專欄記者提供了30多個采訪對象的名單。

可親,可信,更可用。《再就業者說就業》專欄正是通過細致入微、真實感人的服務,貼近了實際,貼近了生活,貼近了群眾;正是通過“三貼近”,發揮了黨報的輿論引導作用,促進了人們就業觀念的轉變,推進了全省就業和再就業工作。

(原載《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11月23日第五版)

警惕“網絡裁判”

綜觀近期媒體對世界杯的報道,大多開辟了多個專版,渲染了一種健康向上、精誠團結的氣氛,也贏得了良好的廣告商機。但也有一些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在世界杯宣傳中出現了不少問題,或是導向偏差,或是言過其實,甚或有悖職業道德,自覺不自覺地在充當“裁判”的角色。

比如關於韓國隊的報道,不同的媒體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媒體叫好,認為韓國隊為亞洲爭得了榮譽,以致出現了少見的五大洲同進世界杯八強的良好局麵。另一種媒體叫歹,大肆宣揚裁判不公,韓國隊本無能,全靠黑哨包庇才勉強打入八強和四強,為歐洲球隊叫屈。媒體理應恪守客觀、公正的報道原則,及時、準確地報道比賽實況。如果過多地帶入感情色彩,充當“媒體裁判”,就違反了職業準則,可能引發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甚至國際爭端。

世界杯本是體育比賽,與政治不掛鉤的。韓國隊進入八強和四強,歐洲足聯緊張了,美洲足聯不滿了,導致亞洲足聯有意見了,國際足聯也不知道聽誰的好。加上一些媒體在報道中對有的比賽過多地、言過其實地配置評論,有的評論甚至超過了賽事報道本身。這樣,本與政治無關的世界杯,卻或多或少地戴上了“政治”的帽子。

還有更嚴重的是,有的網絡媒體對中國隊的報道引入了個別球迷的一些無稽之談,卻又沒有作出自己的評判。比如,他們拿中國隊比同韓國隊、日本隊作比較,得出的結論是高麗民族和大和民族是食肉動物,當然更加凶猛狠毒,在足球比賽中會表現突出;而漢族隻是食草動物,溫順慈善的性格決定了在足球比賽中隻能表現平平。這樣的報道,是要犯導向錯誤的。

(原載《中國新聞出版報》2002年10月16日《內參》)

中學生的心靈家園——《中學生百科》印象

翻開一本本《中學生百科》雜誌,感覺一股股青春氣息撲麵而來——

打開扉頁,“世紀留言板”別開生麵地采取了名人和中學生對話的形式,張五常、賈平凹、韓少功、池莉、楊瀾、崔乃元……各路名人紛至遝來。有意思的是,很多文章竟是普通中學生對鼎鼎大名者的“挑戰”和“反叛”。名人說學生時代應該有點淘氣,學生幽默地來了一句“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名人說學生時代應該學什麼做什麼有什麼理想時,學生卻調皮地回應“come       on,come       on,給我感覺”;名人說學生遭遇失敗並不是壞事、那將是成長的財富,學生卻對以“請不要把失敗說成詩情畫意,因為那是一種說不出的痛”。這裏的學生沒有虛偽的裝腔作勢,道出的是如鯁在喉、一吐為快的心聲,觀點也許過激,但恰恰表露了風發的少年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