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兩型社會” 建設的協調化管理模式(下)(2 / 3)

其次,非政府組織是政府治理的助手。非政府組織可協助政府對市場進行管理,及時向市場各要素傳達政府的政策措施,有效促進企業自律與自治。同時,政府可通過服務外包,將一部分職能交由非政府組織承擔,這不僅能節約和降低治理成本,更能使政府集中精力進行宏觀的市場調節,有利於區域內建立統一的市場和有序的競爭機製。

再次,非政府組織能促進企業、政府之間的握手。由於非政府組織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和中立性的特點,在政府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以及地方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非政府組織都能發揮良好的溝通和協調作用。地方政府和企業能通過非政府組織搭建的平台、共享信息、加強溝通、增進了解、合作共贏。如湘潭某養豬協會作為農戶與企業之間聯係的一個中介機構,聯合湘潭各個農戶,通過“統一配種、統一飼料、統一價格、統一收購”的“四個統一”為農戶提供優惠、便利的措施,促進農戶的發展,由此,湘潭也成為全國最大的生豬生產基地。湖南省青年企業家協會組織舉辦“青年企業家中部行”、“南方10省經貿洽談會”等經貿活動,促進企業、政府之間的握手,有效地推動“兩型社會”建設。

非政府組織有利於推動區域文化發展

長株潭城市群非政府組織發展對區域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體現在:一是推動文化交流,提升區域文化力。非政府組織通過水平聯係相互連接,將一個地方社區同另一個地方社區聯結起來的基層組織網絡和基層支持組織網絡,推動文化交流。而且,非政府組織通過基層創新和價值引導,提高區域內人民群眾從事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並增強區域凝聚力,從而為區域文化建設整合出一種強大的文化力。二是營造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生態,促進區域文化繁榮。一方麵,非政府組織和公民社會的興起,為區域文化建設提供良好的外環境。另一方麵,非政府組織也參加不同民族、宗教、學派的文化活動,促使文化活動主體呈現多元化,文化種類呈現多樣化,為文化融合與文化選擇創造了有利條件。

非政府組織有利於實現人的全麵發展

“人是萬物的尺度”,非政府組織的成熟和發展,是超越了私利而追求社會公益或是追求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的需要,是公民社會進步的標誌,也是人類走向文明的象征。在1994年開羅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上,179個國家共同確認的《行動綱領》提出了“人的全麵發展”新概念,確立了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2000年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通過的“千年發展目標”,確立了2015年前各國應該達到的8方麵目標:消滅極端貧窮和饑餓;普及小學教育;促進兩性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降低兒童死亡率;改善產婦保健;與艾滋病、瘧疾以及其他疾病對抗;確保環境的可持續能力;全球合作促進發展。長株潭非政府組織為人的全麵發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近幾年來,省慈善總會聯合湖南經視、中聯重科等單位,推出了“愛心改變命運”慈善助學活動,截至2010年10月,共籌集了8500萬元的愛心助學款,幫助了近10000名高考上榜的寒門學子邁入大學校門,在省內引起強烈反響,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被省政府授予“湖南慈善獎”的“慈善醫療卡”項目是湖南省慈善總會常設性品牌項目之一,為患病在身的困難對象發放價值一定數額的慈善醫療卡,受助對象憑卡到項目定點醫院接受免費治療或者購藥。可見,非政府組織在長株潭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越來越顯得重要和突出。特別是在扶貧、支教、支衛防艾、支農、環保以及婦女兒童、民工及流動人口權益保護等方麵和領域,都顯現出了非政府組織的優勢和能量。因此,長株潭非政府組織的發展不僅是政府職能轉移、企業共同發展的需要,而且是人的全麵發展的需要,是滿足人的不同層次需要的有效途徑。

3、營造非政府組織參與“兩型”建設氛圍

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積極營造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兩型社會”建設的良好氛圍。

鼓勵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兩型社會”建設

一是鼓勵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政策過程。一項公共政策隻有充分體現各方麵的正當利益要求,獲得廣泛的認同與支持,才會產生良好的政策效果,這就說明了公共政策過程不是政府一家把持的過程,是一個需要政府、非政府組織、公民等多元主體參與的複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非政府組織在政府與社會之間充當著緩衝器和調節器的角色,一方麵代表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通過有計劃地組織活動向政府反映公民的需求,保障公眾的意願有一個順暢的渠道向政府表達,並對政府的政策進行監督;另一方麵將政府的政策意圖直接傳達給公民,取得公民對該政策的認可與合作,使政策得以順利實施。因此,省委、省政府在長株潭城市群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特別重視非政府組織的政策參與作用,相關非政府組織自身也積極為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獻計獻策,促進政府政策的貫徹實施。如湖南省行政管理學會主動承擔的“長株潭城市群公共管理研究”課題,為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中的公共管理獻計獻策,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周強書記的高度評價。

二是鼓勵非政府組織積極提供公共服務。公共服務與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四項職能。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政府一直把工作重心放在發展經濟上,政府應有的公共服務職能一度被忽視。同時,一些不適宜由政府通過公權力來執行的公共服務職能和由政府提供不具有經濟性和效率性的公共產品,卻一直由政府壟斷。長株潭城市群建設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促進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更有利於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在建設過程中勢必涉及政府職能部門的合並調整,勢必會轉移出大量的公共服務提供職能。非政府組織由於具有規模小、運作靈活、密切聯係群眾、運營成本較低等優勢能夠彌補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中的失靈,成為承接政府轉移出的公共服務職能的接口,從而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供給的“一主多元”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進而實現轉移政府職能的最終目標和“小政府、大社會”的社會管理模式以及“公共服務型政府”的目標。近幾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對非政府組織提供公共服務的引導。出台專門文件支持非政府組織開展的“萬企聯村、共同發展”活動;省委統戰部、省工商聯牽頭,在全省14個市州開展民營企業“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以及上市工作情況調研,積極為非公有製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擴大融資渠道。深入開展“感恩行動”,組織3800多家非公有製企業投入資金12億元,對接“三區”2139個村,結對幫扶“三老”7268人;引入華潤集團捐資1億元,在革命老區韶山市建設華潤新農村示範點。在非公有製經濟組織創先爭優活動中,我省推動建立村企黨組織互幫互助機製,探索“村企人才共育、黨員共管、資源共享、一體化共生”的路子,受到中組部肯定。

三是鼓勵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調控社會矛盾。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和理論研究表明,非政府組織具有自治性、民間性、參與性等特點並在政府與市場、政府與普通民眾之間充任中介的角色,它能夠在慈善、扶貧、環保、科學發展等方麵發揮積極的作用,促進社會福利特別是弱勢群體的福利的提高,從而緩衝、調節、化解各種社會矛盾,與政府合作共同建立長治久安的社會穩定機製,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中國正處於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錯綜複雜,如經濟發展不平衡、多元思想衝擊、社會公平問題凸顯、社會利益不斷重組與分配、社會財富急速向少數人手中聚集等。在長株潭城市群建設過程中,以上現象勢必也會存在。除此之外,城市群的建設涉及政治、經濟、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麵的整合、協調。如果措施不當或人們認識存有偏差,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就難以避免。由於政府維係社會穩定的單一性和社會力量的無組織性,政府為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再加之公民在利益訴求機製不完善、渠道不暢通的情況下,很容易不理智地采取影響社會安定的利益表達方式,使得社會穩定麵臨著巨大的衝擊。省委、省政府在長株潭城市群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特別重視非政府組織參與調控社會矛盾的作用。長株潭城市群各級地方政府積極支持各類非政府組織參與城市改造、城市管理、城市穩定,為調控社會矛盾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是鼓勵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維護公共秩序。社會秩序關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是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有序性。目前,中國社會的轉型秩序其實質是從中央集權的國家全麵控製社會的“總體性社會”向公民組織、自治秩序轉型的過程。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講到:在現代社會,如果沒有諸多自我組織的活躍,所有的公共事務都需要上升到政府統一的管理範圍,不僅政府難以實現有限、有效的管理,而且人們的需求也得不到充分的滿足,這些將構成社會秩序的危機,非政府組織是現代社會秩序的基石。可見,非政府組織作為在政府——企業——社會三足鼎立的治理結構中的一個新型部門,體現了社會在公共秩序中的自治力。省委、省政府在長株潭城市群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特別重視非政府組織參與維護公共秩序的作用。如為了保護網絡文化的有序發展和網絡時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長株潭城市群各級地方政府積極支持各類青年協會和社區有關中介組織參與維護網絡公共秩序的管理,並取得了實效;2010年11月10日在長沙舉行的第六屆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會上,得到了共青團中央領導和有關專家學者的好評。

總之,新的治理型的社會秩序,需要政府指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在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非政府組織對秩序形成的重要性,充分發揮了非政府組織作為社會良性運轉的重要角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