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兩型社會” 建設的協調化管理模式(上)(2 / 3)

協調關係,為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優化環境

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不是孤立、封閉的,必須有良好的內外發展環境。省委、省政府注重協調各方的關係,為“兩型社會”建設優化發展環境,促進“兩型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依托國家發改委,建立部省合作機製。2009年4月,國家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長沙表示,將從八個方麵支持湖南“兩型社會”建設:支持搞好環境評價,支持做好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支持湘江重金屬汙染治理,支持環保體製機製創新,支持開展農村環境保護探索,支持循環經濟試點,支持長株潭重金屬汙染土壤的環境修複。2009年4月29日,中國銀行與省政府在長沙簽署全麵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中國銀行將力爭在5年內為湖南提供3000億元融資,其中,3年內為支持長株潭地區總計提供不超過2100億元人民幣的意向融資安排。2010年10月12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發起組建的華融湘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融湘江銀行”)在長沙正式掛牌成立,注冊資本金40.8億元。新組建的華融湘江銀行今後將按照“小、精、專、新、特”的市場定位,始終堅持立足湖南、依靠湖南、服務湖南、支持湖南,為推進“四化兩型”建設、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滿足湖南人民不斷增長的金融服務需要,提供強大金融支撐。

截至2010年11月,已有34個部委、71戶中央企業在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試驗區實施區域規劃環評、排汙權交易、移動電子商務、節水型城市等50多項試點,成為試驗區改革的重要力量和有效途徑。

這些切實有力的支持,具體反映了“省統籌”協調作用的一個重大方麵:與中央、國家部委、金融機構、央企進行對接協調。

二是協調省內各方的關係,為“兩型社會”建設構築平台。2008年12月4日,湖南省產學研結合創新大會在長沙舉行。會議提出,到2012年,湖南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到10000億元。2009年4月28日,湖南省推進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工作會議在長沙召開。會議提出,到2013年,力爭軍民融合產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實現由軍工大省向軍工強省跨越。

這些根本性的舉措,具體反映了“省統籌”協調作用又一個重大方麵:調動省內各方的力量,協調省內各方的關係。

三是協調省外、境外各方關係,形成“兩型社會”建設良性合作機製。2009年3月16日,“中博會”、“港洽周”、“珠洽會”三大經貿活動的籌備工作會議在長沙召開。副省長甘霖提出:“珠洽會目標要力爭達到簽約100億元,港洽周目標要力爭超過去年‘滬洽周’簽約80億美元、500億人民幣的成績,中博會目標要力爭超過第二、三屆的簽約成績。”

這些意義深遠的活動,具體反映了“省統籌”協調作用的另一個重大方麵:統籌協調各種內外關係,充分利用省外、境外、國外的資本、技術和其他各種力量,為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增強合力。

2、各市自主發展各領風騷

所謂“市為主”,就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突出長株潭三市在“兩型社會”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各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自主創新,各顯英雄本色,為“兩型社會”建設開創新天地、積累新經驗。

《總體方案》規定:“長株潭三市作為改革試驗主體,相應製定具體的實施方案,負責組織實施。周邊地區要圍繞‘兩型社會’建設改革試驗的主要內容,結合本地實際,選擇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主動改革,大膽試驗,做好與長株潭的銜接互動。”

在落實上述規定的前提下,長株潭三市結合本地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取得了實效。

長沙來勢喜人

2008年以來,長沙市“兩型社會”建設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麵著力進行了探索。

從示範平台建設入手,率先破題“兩型社會”建設和改革。大河西先導區作為先行先試區,圍繞探索改革路徑、創新發展模式、發揮示範作用、形成帶動效應的思路,率先實踐“兩型”建設的新理念和改革試驗的新要求,著力建設“兩型社會”的示範區、高新產業集聚區、城鄉統籌樣板區、生態宜居新城區和支撐發展的增長極。

從湘江流域治理入手,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城市建設。為了加快治理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長沙市製定環保三年行動計劃,重點實施了湘江長沙段流域治理的五大工程,為打造“東方萊茵河”積極發揮龍頭示範作用。

從模式和製度創新入手,全麵加強資源節約利用。大力推進節地、節能、節水、節材,探索資源節約新模式新途徑,高標準建設節約型社會。一是創新節約集約用地模式和製度體係,通過嚴格的製度約束、考核辦法和獎懲製度,推動土地資源由粗放利用全麵轉向集約利用。二是實施節能綜合性管理和全覆蓋服務,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率先設立了能源、綜合管理和執法機構,設立了每年3000萬元的節能引導專項資金,在全國首創“節能120”服務中心,建立了全方位的節能服務體係。三是推進國家節水型試點城市建設,啟動了《長沙市水資源管理條例》和節約用水管理辦法的製定工作,組織編製了水功能區劃等相關規劃,研究製定節水型企業考核標準。四是推出節材管理新舉措,在全國省會城市率先實施賓館酒店禁止免費提供一次性日用品政策,既節約了資源,也減少了城市固體垃圾,降低了二度環境汙染,每年共節約資金上千萬元。

從構建標準體係入手,加快城市建設模式的綠色轉型。積極探索城市建設中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負荷的途徑,努力轉變城市建設模式,建設綠色生態宜居城市。一是創新研究標準體係,在全國省會城市率先頒布實施了《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和《綠色建築設計導則》,為全麵探索出一條適應長沙發展水平和特色的綠色城市建設之路奠定了基礎。二是示範推廣綠色建築,建立了綠色建築試點示範項目庫,推進保利麓穀林語、太陽星城等試點示範項目建設,積極應用雨水回收利用、太陽能應用、中水處理、垃圾分類回收、地源熱泵等綠色示範技術,加大綠色建築推廣力度。三是實施綠色精細管理,堅持以人為本、環境優先、節約集約、精細管理的要求,堅持“不挖山、不填水、不砍樹”和生態組團式發展的建設方針,在城市建設項目的全過程貫徹全壽命周期成本最小理念,製定城市管理和建設質量管理的行動計劃,最大限度地節約物質資源和公共成本。四是加快城市群對接平台建設。

從健全要素市場入手,增強內生發展的體製機製活力。以土地、金融、技術等要素市場建設為重點,健全市場配置資源的體製機製,促進內生發展動力的增強和發展方式轉變。一是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交易,盤活土地要素資源。為了促進農業規模經營,提升集體建設用地的資產價值,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2009年6月掛牌成立了農村土地流轉交易中心,建立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三權合一”的交易平台。二是推進金融服務創新,改革投融資體製機製。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促進私募基金等各類基金業發展,穩步推進區域產權市場建設,成立了國內首家以中遠期現貨交易為主的生豬電子交易市場。三是推進技術創新和成果交易,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從2007年年底開始,連續舉辦了三屆全國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會,廣泛吸引全國科研機構和企業進行技術成果交易對接。三屆科交會共簽約項目585個,簽約資金564億元,履約率達81.8%,使長沙初步成為全國科技成果交易中心之一。

從調整優化結構入手,構建“兩型”產業體係。在產業發展中堅持“兩型”方向,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著力構築“兩型”產業體係。一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持續推進。支柱產業加大擴張提質步伐,工程機械產業加速技術創新,六大整車和零部件體係建設全線拉開,產業層次不斷提升。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編製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生物、新材料產業快速增長,信息產業醞釀新的突破。二是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逐步形成優勢。遠大成為上海世博會全球合作夥伴,係列綠色低碳產品大規模進駐世博園。三是園區經濟集約發展步伐加快。“兩區九園”加速產業集聚化、集群化和特色化,2009年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560.5億元,增長24.7%,高於全市規模工業增幅4.9個百分點。四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和落後產能退出。

從提升行政效能入手,創新行政管理體製機製。重點通過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提升公共資產管理和公共資源交易監管水平,積極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一是推進行政審批製度改革,大幅度精簡行政審批項目和年檢項目,2009年全市所有項目審批時限壓縮30%以上。二是創新公共資產管理,積極創新公共資產管理方式,樹立公共資產管理理念,明確公共資產邊界和管理分工。三是創新公共資源交易監管體製,2008年7月成立了長沙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實施各類公共資源的進場交易和集中監管。

株洲“保二爭一,科學跨越”

2008年以來,株洲市“兩型社會”建設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麵著力進行了探索。

注重夯實工作基礎,強化工作支撐。按照“有機構、有人員、有規劃(方案)、有機製”的要求,全麵夯實工作基礎。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機構和工作推進機製。成立了“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領導小組及辦公室,配備了工作人員。二是建立健全督促推動機製。實行“一月一述評、一季一碰頭、半年一調度、一年一考核”。在各縣市區政績考核總分100分中,“兩型”工作分值占到5分。三是編製、完善規劃和方案。共編製完成了《株洲市“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總體實施方案》、《株洲市綜合交通體係建設規劃》等37個規劃(方案)。

注重綜合交通體係建設,打造交通新格局。堅持適度超前、統籌協調、突出“兩型”的原則,著力構建陸域通道暢通無阻、航運網絡發達、各種交通方式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體係。一是加快鐵路建設,啟動了長株潭城際鐵路建設,開工建設了衡茶吉鐵路,實現了“縣縣通火車”的目標。二是加快高速公路圈建設,開工建設了長株高速、炎睦高速、嶽汝高速(株洲段)、泉南高速等6條高速公路,已初步形成了市域高速公路網,實現了“縣縣通高速”的目標。三是加快城際幹道建設,紅易(時代)大道建成通車;洞株路、銅霞路、迎賓大道、株洲大道延伸段等幹道建設正在全速推進,初步實現了長株潭交通同城。

注重發展“兩型”產業,構建“兩型”產業體係。近年來,株洲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促使產業從“高碳”向“低碳”、從“製造”向“創造”、從“黑色”向“綠色”轉變,促進“兩型”產業化,產業“兩型”化。一是發展循環經濟。抓住清水塘工業區獲批全國發展循環經濟試點園區機遇,先後投入70億元實施環境整治,投入50億元實施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區域範圍內“三廢”排放量減少1/2,全區95%以上企業的二次能源得到優化利用,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危險廢物處置率達100%。株冶近年來投資40多億元,全麵更新鉛、鋅冶煉工藝和裝備,資源綜合回收率達73%,居國內同行業之首。二是提升傳統產業。一手抓實施“5115”工程。即采取特殊政策、特殊獎勵、特殊服務,培育5個銷售收入過百億、10個過50億的旗艦企業。2009年“5115”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35億,電力機車公司達130個億,株冶集團突破100億,時代集團、株硬集團、唐人神、中鐵軌道集團等4個企業過50億。2010年上半年,“5115”工程企業產值幅長39.6%,電力機車、株冶的增幅達到71.3%和48.1%,引領帶動作用更加明顯。一手抓打造“五大千億產業集群”。即軌道交通、汽車、航空航天、服飾、陶瓷5個千億產業集群。2010年軌道交通企業總產值可超過350億,其中電力機車公司可實現170億,時代集團可過100億。三是培育新興產業。重點發展壯大風電裝備、電動汽車、新能源、新材料等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煤電一體化、風力發電、電動汽車、光伏產業等行業取得了較大突破。四是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建設“物流園區—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三個層次的節點體係,促進物流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和信息化發展,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注重治理汙染,改善生態環境。牢固樹立“新賬不欠,舊賬要還,寧可犧牲GDP,也要青山綠水”的環境治理理念,做好環保工作的“加減法”,致力打造生態宜居城市。繼2009年成功創建了“國家衛生城市”後,2010年又一舉創建了“國家交通管理模範城市”;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已達標19項,隻差7項;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正在深入推進。一是突出湘江株洲段汙染治理,大力開展“藍天碧水淨土”行動。二是突出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牢固樹立“抓城市就是抓轉變發展方式,就是從戰略上抓發展”的理念,堅持“以綠為美、以水為源、以人為本”。三是突出環境汙染綜合整治,著力嚴管,把環境治理作為硬指標,成為硬任務。從2008年以來,依法關停和搬遷210多家汙染企業和落後生產線;將城區459根煙囪全部拆除,目前已拆除284根,剩下的175根煙囪將在明年全部拆除。煙囪拆除後,每年可減少3.2萬噸二氧化硫排放。僅2008年爆破拆除華銀火力發電公司180米煙囪,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硫8194噸。大力實施“城市清潔工程”,對200餘家企事業單位實施了鍋爐、窯爐煤改氣,市區餐飲單位基本完成煤改清潔能源,共關閉大小燃煤灶2800餘個,居民天然氣用戶達15.6萬戶。

注重綜合配套改革,創新體製機製。長株潭試驗區不同於一般的經濟開發區,它的核心和靈魂是綜合配套改革。株洲推進了十大改革試驗,重點抓了統籌城鄉、土地管理體製、金融體製、行政審批體製、城區建設體製、資源節約體製等改革,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統籌城鄉發展改革,率先在全省開展了試點,在戶籍製度、集中安置、土地增減掛鉤、村級治理機製等方麵進行了探索。土地管理體製改革,開展了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流轉比重達3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被譽為“株洲經驗”,並在全省推廣。城市建設管理體製改革,將園林綠化、市政建設等事權和財權同步下放,設立市容環衛考評委員會,對城市四區和職能部門的城市管理工作進行檢查考核。金融體製改革,組建了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改組改造了農村信用合作社,探索了農村土地使用權、收益權、林權和商標權質押貸款。行政管理體製改革,推行項目審批代理製、限時辦結製,減少行政許可項目68項。資源節約體製改革,建築節能實施率達到92.3%,獲批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城市;實行節能減排在線管理試點,已與聯合國工發組織國際環境資源監督管理機構合作,在株冶、株化等10家企業進行試點;在華天賓館等部分單位推行了合同能源管理。

注重示範區建設,發揮典型示範作用。我省五大“兩型社會”建設示範區,株洲占有兩個,即雲龍示範區和天易示範區。株洲堅持示範帶動,推動雲龍示範區和天易示範區實現率先突破。一是以國際化的視野規劃示範區。二是以“兩型”的理念發展產業,堅持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兩型”產業,作為示範區建設的重點。三是以生態的理念建設友好環境。在規劃建設城市過程中,“以綠為美、以水為源、以人為本”,一直貫穿著“不填水、不挖山、不砍樹”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