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株洲,近年崛起了一個風電裝備研製群落。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株洲南車電機公司、廣緣科技、時代新材等多家企業,在發電機、變流器、齒輪、葉片等風電裝備關鍵部件研製上,已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2010年8月,由中國華電承建、中國南車株洲所提供全部風電裝備的湖南省首個風電場——郴州仰天湖36.3兆瓦風電項目22台風機進入調試和並網發電階段,這是湖南省能源供應中首次使用風電清潔能源。仰天湖風電場年發電量預計可達7744萬度,相當於每年能節省約27878噸標準煤,減少約77440噸二氧化碳、774.4噸二氧化硫、4646.4噸粉塵。
6、努力振興信息產業
長株潭“兩型”試驗區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抓住物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起步發展,信息產業升級換代和網絡經濟快速發展的重大機遇,統籌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和管理各個環節,推動信息產業跨越發展。
研發成功世界第一的超級計算機
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獲得了整體技術進步的優先權。
中國,在“北京時間”跳躍的數字中邁出奮進的腳步。
世界,在“中國速度”鏗鏘的足音中聆聽青春的東方。
超級計算機代表了當代信息技術的最高水平,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誌,也是服務於大係統、大工程、大科學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廣泛應用於科學研究、工業創新、商業金融、社會公共服務和國家安全等方麵。
2009年10月29日,我國國防科技大學自主研製的首台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係統“天河一號”問世。這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能夠研製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的國家。
2010年擴充升級後,憑借2507萬億次的實測性能,成為已公開計算數據的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顯示出中國在開發先進技術方經過技術升級的中國“天河一號”二期係統(天河-1A)計算機
麵日益活躍。在國際TOP500組織2010年11月網站上公布的最新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排行榜,經過技術升級的中國“天河一號”二期係統(天河-1A)雄居首位。
國家計算機中心落戶長沙
2010年11月28日上午,以“天河一號”為計算設備的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在湖南大學正式奠基。
“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經科技部批準建設,是我省信息化建設的重大項目。中心選址湖南大學校區內(原計專校區),依托國防科技大學“天河一號”高性能計算機,按每秒1000萬億次運算能力規劃建設,總投資7億多元。
超級計算中心既是國力和科技實力的象征,也是現代文明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新起點。隨著湖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超級計算機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建成後,將極大地提高我省的超級計算能力,顯著增強氣象預測、災害防治、環境保護等公共機構及高校、院所等科研部門的服務能力,為裝備製造、鋼鐵冶金、汽車工業、生物醫藥、動漫等產業提供公共超級計算平台。
周強、徐守盛、胡彪、張育林、王建偉等領導為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奠基
立足湖南、輻射全國的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是湖南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直接提升我省科技創新水平,加快全省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和信息化步伐,推進“兩型社會”建設。
株洲成為國家數字城管試點城市
2008年株洲市決定把數字城管列入“數字株洲”建設的重要內容,並於2009年10月1日正式開通數字城管係統,成為全省第一個市、區同步建成數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的非省會城市。株洲市的這套係統運用技術創新手段,在全國第一次將3G技術融入數字城管,在全國第一次將無線移動視頻實時監控技術融入GPS係統運用中,在全省頭一次實現傳統數據與實景數據的有機融合。
2010年12月3日,株洲市數字城管信息係統通過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專家驗收,被正式授予“國家數字化城市管理試點城市”牌匾,成為全國42個國家數字化城市管理試點城市之一。驗收專家組的專家認為,株洲的數字城管係統開創性地融入了多種新的功能,界麵友好、係統穩定、運行效果良好,其效能居於全國前列,一致同意通過驗收。
加快三網融合,成為全國首批試點中唯一城市群
2010年6月30日,長株潭城市群正式獲批為三網融合試點,是全國首批12個試點中唯一的城市群。
三網融合將實現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和廣電、電信業務的雙向進入。
推進三網融合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它既是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建設的先導性工程,也是湖南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兩型社會”、提升湖南競爭力的重大機遇。加快推進三網融合,將促進長株潭城市群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的升級換代和更廣覆蓋,將帶動相關產品的升級製造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為物聯網發展提供可靠支撐,眾多行業、產業、企業將從中受益,成為長株潭城市群乃至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湖南還將積極推動體製機製創新,加強三網融合試點的製度保障,高效組織推進試點工作,力爭在全國三網融合試點中率先取得經驗,率先達到預定目標。
7、重點發展節能環保產業
節能環保產業是指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環境提供技術基礎和裝備保障的產業,其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市場需求大、發展前景廣闊。
長株潭“兩型”試驗區把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是一個非常具有戰略和前瞻眼光的重大舉措。在“長株潭城市群綜改方案”中擬定了16項量化改革指標,設想到2015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在2006年基礎上降低40%;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19.5%、24.5%;湘江流域水質保持在三類以上。
依托重點工程,重視“城市礦產”示範基地建設
“城市礦產”是指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產生並蘊藏在廢舊機電設備、電線電纜、通訊工具、汽車、家電、電子產品、金屬和塑料包裝物以及廢料中,可循環利用的鋼鐵、有色金屬、稀貴金屬、塑料、橡膠等資源,其利用量相當於原生礦產資源。“城市礦產”是對廢棄資源再生利用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形象比喻。
2005年,汨羅再生資源產業園區再生資源集散市場被列為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後,園區按照“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準管理、高效益經營”的方針,先行先試,放手發展循環經濟,培育了市域經濟科學跨越的核心增長極。園區初步形成了再生銅、鋁、不鏽鋼、塑料為主的四大加工板塊。再生金屬加工集群成為我省有色金屬行業重點發展的八大集群之一,園區的湘北銅礦等6家企業進入全省有色金屬行業50強。2009年,園區再生資源產業實現稅收6.72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84億元,成為全國再生資源行業重要的回收利用與加工基地、發展低碳經濟的示範性園區。
汨羅再生資源產業園區平麵圖
2010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根據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現狀及循環經濟試點成效,聯合發文,在全國組織開展“城市礦產”示範基地建設。湖南汨羅循環經濟工業園為7家區域性資源循環利用園區開展“城市礦產”示範基地之一。
突破核心技術,建築與生活節能成效凸顯
我省現有節能環保企業產值過10億元的3家,過5億元的8家,過億元的18家。在研發上,擁有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工業大學、湖南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等一批從事節能環保技術研究單位,還擁有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5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創新平台。
遠大的可持續建築。傳統的住房建設,需要現場澆鑄、砌牆、裝修等,每平方米約產生200公斤垃圾,一幢5萬平方米的建築就要排放一萬噸垃圾。而遠大的可持續建築,將建築進行工廠化流水線生產,現場模塊化安裝,既無土建,也沒有裝修,建房就像搭積木一樣。上海世博會的遠大建築館就是代表性建築之一。與傳統的建築相比,遠大的可持續建築具有9度抗震、6倍節材、5倍節能、20倍淨水、1%建築垃圾、100%工廠化製造的優點……
全國首條“綠色地鐵”。長沙提出的綠色地鐵概念為全國首創,主要目標是實現長沙市軌道交通係統的能耗比全國現有軌道交通係統的平均能耗減少20%,並為全國建設綠色軌道交通係統提供探索和樣板。
力爭將湖南建築能耗降低65%。2010年11月12日,由湖南大學、中建(長沙)不二幕牆裝飾有限公司、長沙北極熊節能環保技術有限公司、長沙燕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日本九州大學、加拿大PolarBear地熱係統有限公司等共同承擔的2010年湖南省重大專項“綠色建築節能關鍵技術國際合作研究與應用示範”啟動儀式在湖南大學舉行。該專項的實施及示範,旨在為湖南或類湖南地區建築能耗下降65%提供技術支持。該重大專項科研項目由財政投入500萬元,承擔企業投入700萬元,總計投入1200萬元啟動。
培育龍頭企業,提高產品國內國際市場占有率
培育龍頭企業,節能環保產業才能搶占先機。
憑借先進的技術和貼心的服務等多項優勢,中聯重科係列環衛機械產品銷售規模連續10年穩居全國同行第一,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50%。中聯重科環衛機械公司已發展成為擁有9大類、近100個品種的“環衛機械製造專家”,產品遠銷中東、東南亞、非洲、歐洲30多個國家,累積出口銷售額達3億元人民幣,正在發展成為世界知名的環衛機械品牌。2010年10月20日,110輛嶄新環衛車輛組成的車隊,緩緩駛出中聯科技園,踏上遠赴沙特的航程。這批由中聯重科環衛機械公司生產、總價值近3000萬元的環衛機械,成為我國環衛機械出口的第一大單。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造環衛機械,在國際市場開拓上進入一個新階段。
三、以節能減排促進循環產業發展
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為原則(稱為3R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它最大限度地利用進入生產和消費係統的物質和能量,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使經濟係統和自然生態係統的物質和諧循環,維護生態平衡。發展循環經濟對長株潭城市群生態化發展有重要作用。
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以節能減排為突破口,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下優化資源配置、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
1、加強循環經濟規劃編製
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主要是規定資源產出率、廢物再利用和資源化率等指標的規劃,包括規劃目標、適用範圍、主要內容、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內容。
2007年12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為貫徹落實國家關於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方針和戰略部署,製定了《湖南省“十一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2009年7月30日,時任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周強在嶽陽汨羅市考察循環經濟試點工作時提出了八點要求:要完善好規劃,全省要加快出台《加強循環經濟試點工作的實施綱要》,明確園區、企業的共性和定位。要完善財稅政策,積極向國家爭取有利於發展的財稅政策。要加強技改,依靠技術進步,推動企業轉型升級。要搭建綜合服務平台,即科技、信息、融資等平台。要破解發展的瓶頸,通過風險投資、私募基金、銀行貸款、擔保公司、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等途徑解決融資難問題。要完善市場體係,健全資源回收和銷售網絡。要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做大做強品牌。要爭取國家更多支持,探索成功經驗和模式,為大力推進全省“一化三基”戰略,加快“兩型社會”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2010年7月,省兩型辦組織編製《長株潭城市群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並將循環經濟作為湖南省“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研究和編製的重要內容。規劃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依據,以技術創新和製度創新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抓手,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技術路徑,把節約放首位,突出重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棄物排放,節約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全省經濟發展走上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道路,提高經濟社會的發展質量,促進經濟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