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兩型社會” 建設的人本化綜合基礎設施建設模式(下)(2 / 3)

長株潭城市群當前正在努力建成各類信息網絡互聯互通的骨幹信息傳輸網。建立功能完善的電子業務網絡平台,實現三市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社會保障、交通信息管理、社區信息資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郵政網點覆蓋率。建立完善的教育科研、醫藥衛生、勞動與社會保障、網絡文化和社區信息等社會信息化服務體係。完善電子金融係統、現代物流、旅遊管理和電子商務係統。

努力打造“數字湖南”

為了打造“數字湖南”,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麵,當前湖南正在大力發展寬帶傳輸網,提高寬帶接入網的覆蓋率。加快推進村村通寬帶工程,努力提高鄉(鎮)村互聯網接入能力。積極發展下一代網絡技術。推進軟件產業基地國際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人口、法人單位、地理空間等國家基礎信息庫建設,拓展相關應用服務。加快推進“呼叫中心”、“數據中心”和“災備中心”等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完善服務平台。推進三網融合,加強網絡統籌規劃和共建共享。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加強涉農信息資源整合,以村綜合信息服務站建設為內容,打造服務“三農”的綜合信息平台,實施農村信息化管理“零公裏”基礎建設等10大農村農業信息化重點工程。加快建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體係,逐步實現政府網上辦公、無紙化會議和行政許可項目在線辦理。整合資源,形成全麵覆蓋、高效靈敏的社會管理信息網絡和社區信息化網絡服務平台。

隨著三網融合、“兩化融合”等國家戰略的展開和深入,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兩型”建設的深入,湖南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一體化信息體係建設將會取得越來越大的成就,“數字湖南”的內容將會越來越豐富多彩,作用將會越來越神奇。

三、加強生態化宜居城市建設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良好的自然生態是城市最好的名片,城市的宜居性,從根本上取決於自然生態。把長株潭城市群建設成“具有國際品質的現代化的生態型宜居城市”,首先要把“生態型宜居”的基礎設施建設好。

1、青山綠水與建設生態城市

建設生態型宜居城市,首先就要嚴格保護和優化現有的自然生態本底,大力增添和強健新的生態本底。

精心嗬護與強健“綠心”

過去的城市,中心區都是當地最為繁華的商業區。當前的潮流,是把中心區建成綠化區,人稱“綠心”。

長株潭三市交界處有大片綠色地帶,是維係長株潭生態健康的綠色“心髒”。但受利益驅動和城市就是房子挨著房子傳統理念的影響,這顆“綠心”受到嚴重威脅,有一個房地產項目整整挖掉了5個山頭。

“兩型”試驗讓“綠心”成了全省上下珍愛的地區。為了保護“綠心”,芙蓉大道修改原來的道路走向,繞過“綠心”核心地段,不惜提高工程造價,在趕鹿坡這個地方建了一座鐵路跨線橋。各市及所轄區鄉鎮也改變發展思路,紛紛放棄了在綠心地區建立“新城”之類的計劃。通過全球征集,湖南精心製定了《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總體規劃》。綠心地區規劃麵積522.87平方公裏,包括一批森林公園和水庫、9個自然保護區及風景名勝區。規劃區分為禁止開發區、限製開發區、建設協調區,進行分區管理。在產業發展上,以生態服務產業為主導,引導低能耗,高產出、無汙染的高端產業進入綠心地區。總的目標是在保護好生態基底、發揮生態屏障功能的前提下,將“綠心”地區建設成為長株潭公共生態服務客廳、城市群生活空間建設樣板、國家“兩型”社區建設示範區。

在三市共同“綠心”的示範下,各市、各區(片)都精心設計、精心嗬護、精心打造各自的綠心。

建設湘江風光帶,打造城市群的核心生態軸線

未來的湘江兩岸應該是層林盡染,田園如畫,洲島秀美,名勝薈萃,樓宇鱗次櫛比,別墅綠樹掩映,江水碧波蕩漾,沿岸青色如黛,有如湖湘大地上的一條景觀項鏈,是湘江上一幅最令人流連忘返的美麗畫卷。

這不是某個作家的設想,而是省政府2003年12月批準的《湘江長沙株洲湘潭段生態經濟帶開發建設總體規劃》(2003—2020)中的一段文字。

湘江風光帶最初是長沙的一項與防洪相結合的城市建設,開始於1995年。2003年延伸至湘潭、株洲,規劃路段北起長沙月亮島,南至株洲空洲島,全長128公裏。“兩型”規劃保留這一重大項目,並將其明確定位為長株潭城市群的“核心生態軸線”。這條秀美並在規定範圍內禁止開發的風光帶,對保護湘江兩岸環境美麗的湘江風光帶

和湘江水質,構建城市森林體係,打造可以與國際接軌的“綠色生態名片”,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目前,長沙城區的湘江風光帶已經建成28公裏,並正在不斷完善。建成地段,成為長沙道路最為壯觀、風景最為亮麗的地方,市民經常前往休閑、遊客紛紛前往觀光的勝地。

株洲湘江風光帶大景觀已經於2010年9月30日正式開園。株洲湘江風光帶全長10.4公裏,總投資116.45億元,計劃建設“一江兩岸十景”和實施防洪、生態治理、沿江體質改造等工程。景點與景點之間由全長9.5公裏的休閑自行車道貫穿始終,給市民造就了親水、運動、旅遊、休閑的絕佳空間,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城市環境的舒適度。

總投資8.8億元的湘潭湘江風光帶河東段建設正在緊張進行。建成後的風光帶將集防洪保安、道路交通、觀光休閑於一體,對改善湘潭河東地區路網結構、優化環境、增強城市功能發揮重要作用。

打造生態走廊和“斑塊”,建設溫馨和諧的“綠色家園”

“兩型”建設另一項重大的基本建設就是生態走廊和生態“斑塊”的建設,主要包括:

——利用河流、山體和丘陵,串聯城鎮綠化隔離帶。如包括一湖四水和各支流在內的江河風光帶,由各山體、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組成的林業生態圈,等等。

——與現代農業和旅遊業相結合的生態廊道。如瀏陽河百裏花木走廊、各生態旅遊景觀、各生態旅遊路線,等等。

——與高技術產業相結合的經濟生態走廊,如湘江生態經濟帶、長潭經濟帶、天易經濟帶生態走廊,等等。

——生態“斑塊”是指各種綠地、林地、濕地、水麵和基本農田保護區。如位於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塊國際重要濕地之一、總麵積356.8平方公裏的西洞庭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地跨湘潭、婁底、占地218.7平方公裏的水府廟國家濕地公園,等等。

2009年6月12日至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湖南視察。看到湖南的青山綠水,溫家寶讚歎說:“湖南這個地方太美了!”並指示道,這麼優美的地方,一定要把它保護好。如果把環境破壞了,拿什麼都換不回來!

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省6900萬人民的共同嗬護和精心建設下,湖南將會成為更為優美的“綠色家園”,長株潭、“3+5”城市群及全省城鎮也會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城鎮“水泥叢林”的麵貌,成為溫馨和諧的“綠色城市”。

2、清潔衛生與建設文明城市

湖南的城市生活汙水處理起步晚、進展慢,到2007年底,全省僅建成汙水處理廠21座,日處理能力約120萬噸左右。其時,湖南的城市生活汙水年排放量已經達到15億噸,超過工業廢水排放量,其產生的化學需氧量占全省化學需氧量的72%。

強力減排和“兩型”建設正在大力改變這種局麵。

泰格林紙沅江造紙有限公司汙水處理係統

汙水處理能力的提高創造了“湖南速度”,被譽為“湖南模式”

2008年4月2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決定,從2008年起到2010年,在全省設市城市和縣城實施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主要目標是:2008—2010年,全省共新建113個汙水處理廠及5500公裏配套管網(含已建成項目管網配套部分),新增汙水日集中處理能力397萬立方米。

2010年9月13日,在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上,省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報告了我省城鎮汙水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的情況。報告表明,截至2010年8月底,全省共建成城鎮汙水處理廠130座,除在建的永順縣外,基本實現縣城以上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全麵覆蓋。2009年是我省曆史上對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投入資金最多、工作力度最大、成效最為明顯的一年。全年完成投資98億元,為2008年的5倍,新建成投入運行或試運行汙水處理廠75座,新增日處理能力181.8萬噸,形成COD年削減能力13.3萬噸,新增建成運營城鎮汙水處理設施項目個數占全國13.5%,新增管網長度占全國18.8%,均排名第一,創造了“湖南速度”,被譽為“湖南模式”。

長沙將率先在全省實現主城區汙水“全截汙、全收集、全處理”

長沙的汙水處理起步相對較早,2004年城市汙水處理率達到了41.1%。在這種基礎上,長沙計劃從2005年開始,在五年內投資36億元建設5座城市汙水處理廠,使主城區的汙水處理率在2010年達到80%左右。在當時的湖南,這是一個很超前的計劃。

湖南國禎環保有限公司通過TOT模式特許經營的長沙市第二汙水處理廠全省的“三年行動計劃”促使長沙進一步加大力度。到2010年1月,長沙投入運行的汙水處理廠達到13座,其中有9座為2008年以後投入運行,主城區的汙水處理率在2009年達到85%左右。盡管進步顯著,長沙的汙水處理現狀並不盡如人意。長沙市公用事業局通過調查發現,到2010年初,長沙主城區仍有73個排汙口,這些排汙口每天向湘江直接排放汙水近20餘萬噸。根據這種狀況,長沙決定新增投資3.8億元,2010年內完成主城區7個汙水處理廠彙水區域內排入湘江、龍王港、瀏陽河、撈刀河、圭塘河流域的73個排汙口截汙改造,率先在全省實現主城區汙水“全截汙、全收集、全處理”。力爭2010年汙水處理率達到88.8%以上,並全麵取締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內所有排汙口。

像抓“三年行動計劃”一樣抓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2009年,湖南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投資10億元,同比增加5.9億元。到2009年底,全省共建成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20座,總處理能力超過1.15萬噸/日,縣城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40.3%。

這種速度雖然已經很快,但與“兩型”建設的要求仍相差很大。2010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將城市治汙工作重點轉移到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上來,並要求像抓“三年行動計劃”一樣抓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計劃以2009年為基點,投資75.6億元,用3年時間新建102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到2011年底,實現全省縣城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全覆蓋,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左右。

“兩型”試驗區在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方麵也走在前列。長沙早在2005年年底主城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就達到了100%,基本解決了長沙市垃圾圍城以及垃圾滲濾液汙染湘江等問題。近年來在鞏固這一成果的同時,正在將垃圾無害化處理推廣到農村地區。“3+5”城市群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2009年比2007年提高12.5%個百分點。到2020年,“兩型”試驗區各市的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都要達到100%。

城市汙水與垃圾處理看似小事,實際上是一個世界性的大難題,中國尤為突出。2010年估計我國城市生活垃圾量達到了3.52億噸,居世界第一,而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長。垃圾的曆年堆存量達到60多億噸,全國有200多座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圍之中。作為全國兩大“兩型”試驗區之一的長株潭城市群,應該率先突破垃圾、汙水的包圍,把風景最為優美的城市建設成最清潔的城市。

3、幸福和諧與建設宜居城市

“宜居”是一個國際概念,1996年聯合國人類住區大會給出的定義是:“宜居性是指空間、社會和環境的特點和質量。”

長期的粗放式增長方式與簡陋的生活方式使我們城市的宜居性普遍較差,“兩型”建設讓我們正式引進宜居理念,大踏步追趕世界城市發展的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