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養羊的成功,為鞠金謀劃多年的養豬場提供了資金保障,他決不允許自己養豬的獨門絕技閑置。當然,一個人開辦養豬場,精力不夠,更何況,錢是賺不完的,總要兼顧一下家人和寨鄰,要不然,即使個人富了,也沒有樂趣。他與弟弟鞠興福達成協議,資金、技術方麵鞠金負責解決,鞠興福負責日常管理。工人盡量兼顧寨鄰,讓他們到養殖場打工,學到技術後再獨立經營,由點到麵,整體發展。說幹就幹、時不我待。
村裏以前有一戶搞養豬的,後來沒搞了,場地空閑著,2016年夏秋之際,鞠金把場地租下來,經過一番改造,建成了新的養豬場。他先期購進28頭能繁母豬,利用掌握的養豬絕技,精心嗬護,隨即獲得了成功。第一批豬仔就有92頭,輪換一算,預計一年下來,精產豬仔有望突破600頭。鞠金有自己的打算,因為豬圈場地有限,隻能留下200頭喂成肥豬,剩下的400頭豬仔必須外賣,算下來,一年的收入接近一百萬,這是一個誘人的數字、也是一個成功的數字。
村裏不少人看到這個結果,總是不停地冒酸水,說他太自負、不知天高地厚,咱這窮山溝,就沒出過百萬富翁。可是鞠金很自信,因為他有自信的根據、他相信市場規律,麵對村民非議,他選擇沉默,他要用成功淹沒閑言碎語。他是村裏的黨員,在鎮上開會的時候,鎮裏的楊書記不止一次告訴他,“別理會,繼續幹!”“你現在成功了,在本地也算小有名氣,跟村民差距拉開,大家自然會有很多想法,這很正常。我們也在考慮,是不是可以支持你高調做事,讓鄉親們的思想發生更猛烈的碰撞,這樣興許能產生智慧的火花呢!”
鞠金本就是一個聰慧的人,要他說,娓娓道來、一氣嗬成;要他做,一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哪裏的天空都一樣明淨,哪裏的風光都一樣美麗。說打鑼錘是邊遠村寨,是窮山溝,這沒錯,但是,這裏也不可能永遠貧窮落後,這裏並非什麼都不能做,搞養殖,山地本來就是最好的場所。山裏人家,要想摘窮帽、拔窮根,靠的從來不是天意,而是人的努力。特別是當下,上級對於農民創業給予了很多資金、政策支持,這麼好的發展環境,不去努力奮鬥,那就是傻子!
鞠金又騎著他的兩輪“坐騎”出發了,他準備考察一片適宜的土地,重新規劃建設一個現代化的養殖場。因為搞養殖,他真的在行!因為要致富,他必須全心付出!
鐵漢柔情
2016年4月的一天,正在忙著梳理案件的黔西南州公安局網安支隊偵查大隊副大隊長李世輝,突然接到領導電話,當他狐疑不定地敲開局領導辦公室後,領導告訴他,局裏準備派他到義龍新區木咱鎮打鑼錘村掛任“第一書記”,問他有沒有什麼困難。李世輝當即表示:沒有困難,堅決完成任務。說罷,即刻收拾行裝,從車水馬龍的城市,一路顛簸,來到了冷火秋煙的木咱鎮打鑼錘村,成了一名村官。
還是剛來的時候,領導就已經言明,他的任務是帶領村裏的群眾脫貧致富,這是個政治任務,隻能成功、不能失敗。
站在村口,李世輝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四麵的環山,山間冒著零星煙火,用冷清、偏僻、一窮二白來形容,似乎一點不為過。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村裏脫貧攻堅任務之重,或許超出了他的想象。但是,性格倔強的李世輝,沒有退縮,他劍眉一挑、拳頭握緊:“沒有困難,領導派我來幹嘛!再難,也要頂住!”
一
卸下行裝,卸下鍋碗瓢盆,李世輝走出村委會大門,他要到村裏走走看看。他做事一向謹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了解情況,就是瞎指揮。”。貧困戶、低保戶、留守兒童、征地拆遷戶是走訪重點;種養殖大戶、創業帶富能手和老黨員、老幹部是“智囊”,這些人,不可不訪。在公安係統工作這麼多年,“策略”、“細節”可以決定成敗,這個,他懂。
作為村裏的“第一書記”、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及“五人小組”組長,李世輝自感肩上的擔子沉甸甸。雖然以前也有一定的基層工作經驗,但是,很顯然,這次的任務不比以前,畢竟,留給他的時間不多。
打鑼錘村距離鎮上3公裏,是典型的少數民族村寨,山多地少、沒有產業。他要做的,就是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否則,村民致富奔小康就是一句空話,脫貧攻堅任務就無法完成。經過數天的走訪,他對村裏情況已經有了相當的了解,在與村民“共商”發展大計時,他果斷提出,先從改善村裏的基礎設施入手,具體來說就是打通村裏的“致富高速”。他一鼓作氣,搞規劃、打報告,多次跑新區、跑州局單位,曆經一番努力,終於爭取到上級部門100餘萬元的項目資金。對於這筆來之不易的資金,李世輝想了又想、算了又算,力圖用有限的資金做出更多、更大的事。在他的細心籌劃之下,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打通了坡外、田灣、蘇家壩、冗力壩四個組近4公裏的通組路,實現了村民的“互聯互通”。
“飯要一口口吃,事要一件件做。”在完成通組路建設之後,李世輝發現,村裏開群眾大會,沒有合適的場所,村委會是一樓一底的小平房,坐不了幾個人;村委會門前是一處斜坡,站立都成問題;旁邊的村小學,學生要上課,時間上總有衝突。他召集村“兩委”人員,反複研究,希望建一塊文化小廣場,既可以解決開群眾大會問題,又可以滿足村民日常文體活動需要。但客觀現實是,村裏山多地少,沒有符合要求的場地,他帶領村幹部選了好幾個點,反複測量,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這使他很惱火。入夜了,李世輝書記無法入眠,在村委會二樓上,他獨自徘徊,仰麵長空,這大山深處的村寨,國土麵積近7個平方公裏,人口不過千餘人,找一塊幾百平方米的地方,修個文化小廣場,有這麼難嗎?“一切為了村民、為了村民的一切、為了一切村民”,再難,這文化小廣場也必須建起來。他攥緊拳頭,這塊“硬骨頭”,一定要啃下來!決心一下,心裏反而豁然開朗,“向山要地”,對,就這麼幹!隻要把村委會門前的石旮旯填平,修個廣場不成問題。第二天,他找來村支書簡祈榮,把自己的想法說了,簡支書睜大眼睛,半天才發出聲音:“這個工程量有多大,你想過沒有?修小廣場的資金都沒有著落,這運砂填土的費用,怕是無底洞!”“天無絕人之路嘛,隻要想幹,辦法總是有的。”簡支書沉默了,接觸時間雖然不長,但他知道,這位“第一書記”要幹的事,九頭牛也拉不回來。
說幹就幹!當時恰值村裏的安置區在平整場地,多餘的砂石直接拉來石旮旯作填方,精明的工頭在肚裏一輪,既可以節約運輸成本,又能獲得老百姓的掌聲,何樂而不為。安置區多餘的山石,無法滿足巨量的填方需要,李世輝的目光,又瞄準了東峰林大道建設場地上的碎石。通過數次協調,胖工頭想到村民在大道征地拆遷方麵也曾經給予過支持,作為回報,便勉強答應幫一把!此後,村委會門前一直轟鳴陣陣,工程車往來穿梭,一大塊碎石鋪就的廣場隨即呈現眼前。村“兩委”的幹部,看到這種戰天鬥地的精神,嘖嘖稱奇之餘,情不自禁地對著李世輝豎起了大拇指。場地平整出來了,接下來就是解決資金問題,他把情況向鎮領導反映,已明就裏的鎮領導當即拍板,支持!大力支持!村裏的文化小廣場,就這樣奇跡般地建了起來。
趙益是村小學的老師,也是村民,看到這種壯舉,也不禁歎服,“聽村裏的老人講,那兒曾經是亂墳崗,裏麵常年陰沉沉的,看著就讓人心裏發毛。我以前每天都要從那片石旮旯經過,從沒想過那兒能建文化小廣場。這個‘第一書記’,厲害了!”
啃下了硬骨頭的李世輝書記,並沒有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搞好了村裏的基礎設施,隻是脫貧攻堅路上邁出的第一步,村裏沒有產業,一切都白搭。為了讓村民早一點富裕起來,他上網查閱資料,又親自下到田間地頭開展實地調研,有了發展目標之後,就組織村民外出參觀學習,征求村民意見,最後為村裏引進了三葉青中草藥育苗項目。他親自組織實施,前後在村裏種植了20餘畝三葉青,估算下來,此項目可為村民增收三四十萬元。村裏破天荒有了自己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