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好奇:你和婆婆的關係怎麼就這麼融洽?!性格合得來,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這卻並不是全部。
2011年以前,與所有前半生曆盡苦難的老人一樣,脾氣溫和、心地善良的婆婆也愛絮叨,愛流眼淚。每次回婆婆家,與她相對,我除了做一個孝順的傾聽者,就再也不知該如何與她相處。盡管永林早已習慣了這種絮叨,但也常常為婆婆反複回憶同一件往事而感到心痛,他不忍讓母親的後半生為悲傷的往事所掩埋。有時,我真的害怕與婆婆單獨相處,因為麵對善良的她,我找不到我們之間的任何共同話語,害怕自己無意間流露出的厭倦會刺痛她的心。
2011年,婆婆從內蒙古來上海小住,因為我和永林白天都要上班,擔心婆婆一人在家憋悶得慌,於是我們打算教她做“自然筆記”。沒想到,和我一樣熱愛自然生靈的婆婆很快就愛上了這種記錄大自然的方式,從此以後,我和婆婆有了許多的共同話題。下班回家,婆婆立刻把她在公園裏的“新見聞”講給我聽:杜英開花了,像個毛刷刷,白色的小花挺好看;桂花樹上結了個馬蜂窩,上麵密密麻麻爬了一層馬蜂;河邊有隻大蜘蛛,牽出來的絲線足有兩米長……現在,我們也很愛聽她講述記憶中的那些美好的故事:開著藍色花朵的胡麻地,屋簷下勤勞的家燕,還有土炕上的貓咪。原來,婆婆的記憶裏並不隻有憂傷和苦楚,從她的講述裏,我看到了苦難背後的一抹陽光。
婆婆做自然筆記是緩慢的,正是由於細致的勾描和上色,她的自然筆記讓人讀起來能夠感受到一種特別的沉靜和安詳。婆婆在家鄉為毛白楊做了一篇自然筆記,裏麵畫了白楊樹的花,花序上的每一根長柔毛,婆婆都用細筆精心地進行描繪,於是那些毛茸茸的花兒,便有了生命的體溫,裏麵包裹著一顆柔軟而溫暖的心。有時,我和永林下班回家的心情是迫切的,因為知道婆婆一篇新的自然筆記就要誕生,我們都想趕回去先睹為快。每次看到婆婆為我展示新作,我都覺得這是她送給我的一份最美的禮物。
然而婆婆送我的禮物遠不止於此。暑假回婆婆家,剛進門不久,婆婆就把為我收藏了幾個月的“禮物”取了出來,是兩隻漂亮的小甲蟲!婆婆知道我喜歡撿拾大自然裏的一些寶貝,尤其是愛那些死去的漂亮小昆蟲,於是無論是在上海,還是回到家鄉,婆婆隻要是看到地上有這類寶貝,都會幫我收藏起來。婆婆說,這兩隻蟲撿回來越放越臭,但就是舍不得丟,因為她覺得我一定會喜歡。聽紅梅姐說,婆婆把它們曬了又曬,吹了又吹,真的像對待寶貝一樣。聽罷,我的心裏湧起無限的暖意,那不是兩隻普通的小甲蟲,而是一份包含著愛的珍貴禮物。
見證著婆婆的一步步成長,我深深感謝大自然的奇妙與美麗,正是它們的美好讓我擁有了一個重獲快樂的婆婆。然而,我更要感謝的是婆婆的堅韌、頑強、勇敢和超乎尋常的努力,正是這些可貴的品質,讓我們今天能夠讀到手中的這本《胡麻的天空》。
2014年10月11日 上海
多雲有小雨 21~26℃ 懸鈴木和楊樹開始落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