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老子的哲學智慧(3 / 3)

老子論天道

老子哲學的根本觀念是他的天道觀念。老子以前的天道觀念。都把天看作一個有意誌、有知識、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主宰。試看《詩經》中說“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大明》);又屢說“帝謂文王”(《皇矣》),是天有意誌。“天監在下”、“上帝臨汝”(《大明》),“皇矣上帝,監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皇矣》),是天有知識。“有皇上帝,伊誰雲憎?”(《正月》)“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板》),是天能喜怒。“昊天不傭,降此鞠凶;昊天不惠,降此大戾”(《節南山》);“天降喪亂,降此蟊賊”(《桑柔》);“天降喪亂,饑饉薦臻”(《雲漢》),是天能作威作福。老子生在那種紛爭大亂的時代,眼見殺人、破家、滅國等等慘禍,以為若有一個有意誌知覺的天帝,決不致有這種慘禍。萬物相爭相殺,人類相爭相殺,便是天道無知的證據。故老子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仁字有兩種說法:第一,仁是慈愛的意思。這是最明白的解說。王弼說:“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這是把不仁作無有恩意解。第二,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說:“仁者,人也。”《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劉熙《釋名》說:“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說不是人,不和人同類。古代把天看作有意誌、有知識、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類,這叫做天人同類說(Anthropomorphism)。老子的“天地不仁”說,似乎也含有天地不與人同性的意思。人性之中,以慈愛為最普遍,故說天地不與人同類,即是說天地無有恩意。老子這一個觀念,打破古代天人同類的謬說,立下後來自然哲學的基礎。

打破古代的天人同類說,是老子的天道觀念的消極一方麵。再看他的積極的天道論: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老子的最大功勞,在於超出天地萬物之外,別假設一個“道”。這個道的性質,是無聲、無形;有單獨不變的存在,又周行天地萬物之中;生於天地萬物之先,又卻是天地萬物的本源。這個道的作用,是: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道的作用,並不是有意誌的作用,隻是一個“自然”。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隻是自己如此(謝著《中國哲學史》雲,“自然者,究極之謂也”不成話)。老子說: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的作用,隻是萬物自己的作用,故說“道常無為”。但萬物所以能成萬物,又隻是一個道,故說“而無不為”。

(摘自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中國哲學史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