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略傳
老子的事跡,已不可考。據《史記》所說,老子是楚國人(《禮記·曾子問》正義引《史記》作陳國人),名耳,字聃,姓李氏(今本《史記》作“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乃是後人據《列仙傳》妄改的。《索隱》雲:“許慎雲,聃,耳曼也。故名耳,字聃。有本字伯陽,非正也。老子號伯陽父,此傳不稱也。”王念孫《讀書雜誌》三之四引,《索隱》此節,又《經典釋文·序錄》《文選注》《後漢書·桓帝紀》注,並引《史記》雲老子字聃。可證今本《史記》所說是後人偽造的。後人所以要說老子字伯陽父者,因為周幽王時有個太史伯陽,後人要合兩人為一人,說老子曾做幽王的官,當孔子生時,他已活了二百五十歲了)。他曾做周室“守藏室之史”。《史記·孔子世家》和《老子列傳》,孔子曾見過老子。這事不知在於何年,但據《史記》,孔子與南宮敬叔同適周。又據《左傳》孟僖子將死,命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從孔子學禮(昭七年)。孟僖子死於昭公二十四年二月。清人閻若璩因《禮記·曾子問》孔子曰:“昔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日有食之。”遂推算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巳時,日食,恰入食限。閻氏因斷定孔子適周見老子在昭公二十四年,當孔子三十四歲(《四書·釋地續》)。這話很像可信,但還有可疑之處:一則《曾子問》是否可信;二則南宮敬叔死了父親,不到三個月,是否可同孔子適周;三則《曾子問》所說日食,即便可信,難保不是昭公三十一年的日食。但無論如何,孔子適周,總在他三十四歲以後,當西曆紀元前518年以後。太概孔子見老子在三十四歲(西曆前518年,日食)與四十一歲(定五年,西曆前511年,日食)之間。老子比孔子至多不過大二十歲,老子當生於周靈王初年,當西曆前570年左右。
老子死時,不知在於何時。《莊子·養生主》篇明記老聃之死。《莊子》這一段文字決非後人所能假造的,可見古人並無老子“入關仙去”、“莫知所終”的神話。《史記》中老子活了“百有六十餘歲”、“二百餘歲”的話,大概也是後人加入的。老子即享高壽,至多不過活了九十多歲罷了。
上文說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何以又稱老子呢?依我看來,那些“生而皓首,故稱老子”的話,固不足信(此出《神仙傳》,謝無量《中國哲學史》用之);“以其年老,故號其書為《老子》”(《高士傳》)也不足信。我以為“老子”之稱,大概不出兩種解說:
(一)“老”或是字。《春秋》時人往往把“字”用在“名”的前麵,例如叔梁(字)紇(名),孔父(字)嘉(名),正(字)考父(名),孟明(字)視(名),孟施(字)舍(名),皆是。《左傳》文十一年、襄十年,《正義》都說:“古人連言名字者,皆先字後名。”或者老子本名聃,字耳,一字老(《老訓壽考》,古多用為名字者,如《檀弓》晉有張老,《楚語》楚有史老)。古人名字同舉,先說字而後說名,故戰國時的書皆稱老聘(王念孫《春秋名字解詁》及《讀書雜誌》俱依《索隱》說,據《說文》“聃,耳曼也”。《釋名》耳字聃之意。今按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聃字下引漢《老子銘》雲“聃然,老旄之貌也”。又《禮記·曾子問》注,“老聃古壽考者之號也”。是聃亦有壽考之意,故名聃,字老。非必因其壽考而後稱之也)。此與人稱叔梁紇、正考父,都不舉其姓氏,正同一例。又古人的“字”下可加“子”字、“父”字等字,例如孔子弟子冉求字有,可稱“有子”(哀十一年《左傳》),故後人又稱“老子”。這是一種說法。
(二)“老”或是姓。古代有氏姓的區別。尋常的小百姓,各依所從來為姓,故稱“百姓”、“萬姓”。貴族於姓之外,還有氏,如以國為氏、以官為氏之類。老子雖不曾做大官,或者源出於大族,故姓老而氏李,後人不懂古代氏族製度,把氏姓兩事混作一事,故說“姓某氏”,其實這三字是錯的。老子姓老,故人稱老聃,也稱老子。這也可備一說。這兩種解說都可通,但我們現今沒有憑據,不能必定那一說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