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的地位
世界上的哲學大概可分為東西兩支。東支又分印度、中國兩係。西支也分希臘、猶太兩係。初起的時候,這四係都可算作獨立發生的。到了漢以後,猶太係加入希臘係,成了歐洲中古的哲學。印度係加入中國係,成了中國中古的哲學。到了近代,印度係的勢力漸衰,儒家複起,遂產生了中國近世的哲學,曆宋元明清直到於今。歐洲的思想,漸漸脫離了猶太係的勢力,遂產生歐洲的近世哲學。到了今日,這兩大支的哲學互相接觸,互相影響。五十年後,一百年後,或竟能發生一種世界的哲學,也未可知。
中國哲學史的區分
中國哲學史可分為三個時代:
一、古代哲學。自老子至韓非,為古代哲學。這個時代,又名“諸子哲學”。
二、中世哲學。自漢至北宋,為中世哲學。這個時代,大略又可分作兩個時期:
(甲)中世第一時期。自漢至晉,為中世第一時期。這一時期的學派,無論如何不同,都還是以古代諸子的哲學作起點的。例如《淮南子》是折中古代各家的;董仲舒是儒家的一支;王充的《天論》得力於道家,《性論》折中於各家;魏晉的老莊之學,更不用說了。
(乙)中世第二時期。自東晉以後,直到北宋,這幾百年中間,是印度哲學在中國最盛的時代。印度的經典,次第輸入中國。印度的宇宙論、人生觀、知識論、名學、宗教哲學,都能於諸子哲學之外,別開生麵,別放光彩。此時凡是第一流的中國思想家,如、玄奘、宗密、窺基,多用全副精力,發揮印度哲學。那時的中國係的學者,如王通、韓愈、李翱諸人,全是第二流以下的人物。他們所有的學說,浮泛淺陋,全無精辟獨到的見解。故這個時期的哲學,完全以印度係為主體。
三、近世哲學。唐以後,印度哲學已漸漸成為中國思想文明的一部分。譬如吃美味,中古第二時期是仔細咀嚼的時候,唐以後便是胃裏消化的時候了。吃的東西消化時,與人身本有的種種質料結合,別成一些新質料。印度哲學在中國,到了消化的時代,與中國固有的思想結合,所發生的新質料,便是中國近世的哲學。我這話初聽了好像近於武斷。平心而論,宋明的哲學,或是程朱,或是陸王,表麵上雖都不承認和佛家、禪宗有何關係,其實沒有一派不曾受印度學說的影響的。這種影響,約有兩個方麵:一麵是直接的。如由佛家的觀心,回到孔子的“操心”,到孟子的“盡心”、“養心”,到《大學》的“正心”:是直接的影響。一麵是反動的。佛家見解盡管玄妙,終究是出世的,是“非倫理的”。宋明的儒家,攻擊佛家的出世主義,故極力提倡“倫理的”入世主義。明心見性,以成佛果,終是自私自利;正心誠意,以至於齊家、治國、平天下,便是倫理的人生哲學了。這是反動的影響。
明代以後,中國近世哲學完全成立。佛家已衰,儒家成為一尊。於是又生反動力,遂有漢學、宋學之分。清初的漢學家,嫌宋儒用主觀的見解,來解古代經典,有“望文生義”,“增字解經”種種流弊。故漢學的方法,隻是用古訓、古音、古本等等客觀的根據,來求經典的原意。故嘉慶以前的漢學、宋學之爭,還隻是儒家的內哄。但是漢學家既重古訓古義,不得不研究與古代儒家同時的子書,用來做參考互證的材料。故清初的諸子學,不過是經學的一種附屬品,一種參考書。不料後來的學者,越研究子書,越覺得子書有價值。故孫星衍、王念孫、王引之、顧廣圻、俞樾諸人,對於經書與子書,簡直沒有上下輕重和正道異端的分別了。到了最近世,如孫詒讓、章炳麟諸君,竟都用全副精力,發明諸子學。於是從前做經學附屬品的諸子學,到此時代,竟成專門學。一般普通學者崇拜子書,也往往過於儒書。豈但是“附庸蔚為大國”,簡直是“婢作夫人”了。
綜觀清代學術變遷的大勢,可稱為古學昌明的時代。自從有了那些漢學家考據、校勘、訓詁的工夫,那些經書子書,方才勉強可以讀得。這個時代,有點像歐洲的“再生時代”(再生時代,西名Renaissance,舊譯文藝複興時代)。歐洲到了“再生時代”昌明古希臘的文學哲學,故能推翻中古“經院哲學”(舊譯煩瑣哲學,極不通。原文為Scholasticism,今譯原義)的勢力,產出近世的歐洲文化。我們中國到了這個古學昌明的時代,不但有古書可讀,又恰當西洋學術思想輸入的時代,有西洋的新舊學說可供我們的參考研究。我們今日的學術思想,有這兩大源頭:一方麵是漢學家傳給我們的古書;一方麵是西洋的新舊學說。這兩大潮流彙合以後,中國若不能產生一種中國的新哲學,那就真是辜負了這個好機會了。
(摘自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中國哲學史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