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聽到的纏足故事,和五代南唐後主李煜有關。那個能寫出美妙文字的男子,和所有的帝王一樣,喜歡聲色犬馬、美女妖嬈。李煜和兩個皇後——大周後、小周後都是所謂的藝術家,詩詞歌舞,無不精通。南唐後宮女子頗多,又有大、小周後專寵於前,怎樣才能得到宮中唯一一名男子的寵愛,嬪妃們當然也如曆代後宮女子一樣,想盡各種奇招。
民間傳說,當時有一個叫窅娘的嬪妃,原是官宦人家女兒,後因家勢破敗,淪為金陵歌妓。因她生得苗條,善於歌舞,深受李煜寵愛。宮內築有金蓮台,高六尺,飾以珍寶、纓絡,置有各色瑞蓮,窅娘以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著素襪舞於蓮中,回旋有淩雲之態。為了保持和提高這種舞蹈的絕技,窅娘常用白綾緊裹雙足,久而久之,便把腳裹成了“紅菱型”,“新月型”,蓮間起舞,舞姿更媚,那萬千寵愛自然也久集一身。
宮中纏足之風於是大盛,世人也競相仿效,先是王公貴族之家風行,再後來普通百姓也緊追時尚,以至於後世,女子若不纏足,便沒人願意娶回家當老婆。
聽說,所謂“三寸金蓮”,最標準的是3厘米寬,10厘米長。女孩子一般四、五歲時就要開始纏足,纏足之前,先要準備纏腳布、針線、棉花、木盆、溫水、剪刀、明礬等用具。女孩子把腳洗幹淨後,修剪趾甲,塗上明礬,再把長長的纏腳布一層層地圍繞上去,用人為的強力,把除大腳趾外的四個腳趾都纏到妥帖地靠在腳底為止,要做到這一點很難,有時竟要兩腳的骨脫位或骨折才能折壓在腳掌底。纏足的女孩子,步履艱難且疼痛非常,更會引發殘疾甚至致死。因而老人常說:“裹小腳一雙,流眼淚一缸。”
見過清末留下的一些照片,纏足女子的腳麵弓起,畸形得嚇人,腳纏的小了,路卻走不成了,行動都要靠人攙扶。可那麼小的腳,憑她再怎麼有人扶,也隻能一拐一拐地走路,是個殘疾人罷了。有首古曲《步步嬌》,聽來婉轉淒愴,大約就是形容女人纏足後的娉婷步態和那倍受束縛的痛苦吧。
纏足,這不就等於宣告是個殘廢!!!
我怎麼這麼倒黴!!!
一大堆人聞聲衝進屋子時,我正在抱著腳丫子發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