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薛祥順隻是一個普通廚師,每天所從事的工作也顯得平凡,但那時他就很受人尊敬,這還不光是飲食行業裏的人敬重他,連當時社會上的文藝界、書畫界名人,也都跟他交上了朋友。
1958年3月,黨中央在金牛壩招待所(現在的金牛賓館)召開了著名的成都會議,不僅毛主席來了,還來了許多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省、市有關部門為做好會議的後勤接待工作,專門從東、西城區的兩個飲食公司臨時抽調來幾十位有本事的廚師入駐支援。
在一天晚飯後,陳毅副總理忽然來到廚房門口問:“哪位是陳麻婆豆腐的薛師傅?”當薛祥順誠惶誠恐地走過去時,老帥陳毅迎上前握著他的手說:“你做的菜好吃,尤其是那道麻婆豆腐……”1959年初,中央有關部門經研究後決定,要在北京開一家高規格的四川飯店,並且要求廚師和部分服務員都要從四川的飲食行業選拔。那時,能被選中進入北京工作就是一種榮耀,一種幸福,而薛祥順第一批就入選了。不過到最後,薛師傅卻因被檢查出患有嚴重的風濕性心髒病而未能成行。薛師傅身體不好,可他每天都在堅持上班,隻要進了廚房,就不管有多麼辛苦多麼累。他的長外孫朱明林到現在還記得,爺爺對工作有一股認真勁。朱明林在回憶時說:“記得我上小學時,中午經常去給爺爺送熬好的中藥,那時陳麻婆豆腐店已搬到了西玉龍街。我每次進到廚房後,總是能看到炭火爐前的小鐵鍋正燈督著熱氣騰騰的豆腐,而我那位看上去身材瘦削的爺爺,則一定是站在爐前專注地操作……‘文革’初期,整個社會基本上是處於無政府狀態,再加上兩派搞武鬥,大家都不敢出去上班了,可是我爺爺還是堅持每天步行去店裏,不僅路上會停下來休息幾次,有時候,他甚至需要扶著牆才能走完那並不太長的上班路……
“傳授廚藝、扶持新人方麵,我爺爺也做得很不錯。在上世紀60年代,成都市飲食公司先後安排過幾批年青人到爺爺所在的中心店參加培訓。當時的情況是,新職工想拜哪位師傅為師自己是沒有選擇權的,一般都是由領導先把年青人叫到一起,然後再讓各位師傅去選。被選中了的,那從此就有師傅關照並指點,如果沒被選中,那以後就困難了。我爺爺有一個徒弟,名叫崔光豹,可能是因為那時他人長得瘦弱吧,再加上之前他給人的印象比較調皮,所以在選徒會上竟然沒有一個師傅看中他。我爺爺當時覺得他可憐,並且才十幾歲,於是就出來把這個‘沒人要’的學員收成了自己的徒弟。”
三、在薛祥順後人眼裏的父親、爺爺
在隨後的采訪中,我分別向薛祥順的兩個女兒及孫子輩的朱明林和謝玲詢問:父親(爺爺)給你留下的是怎樣一個印象。
當然,他們都各自作了回答。
大女兒薛金玉(78歲)講述了自己從記事起,就多次隨母親去過萬福橋老“陳麻婆”店,因為從當時住家所在的金花街走過去並不遠。“那時我就覺得,個子高高的父親是店裏‘管火’的大廚。我的母親以前也提到過——‘陳麻婆’在民國時期,是由父親掌管後把影響做大的。”
小女兒薛明華(68歲)在回憶父親時說:“我認為他的一生很平凡,不過對於工作他從來都非常認真,並且特別有責任心,這也包括對我們子女的教育和生活上的關心。我的父親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他總是會主動去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我以前也去過父親工作的地方,並且還親眼見過他燈督豆腐。隻見他拿起一塊店裏自製的豆腐攤在手上,另一隻手持刀直接在手心上劃小塊下鍋,而此時鍋裏已經炒好了滋汁……我還記得父親說過,燈督豆腐除了前麵說的那些以外,還要加放紅油才香才好看。從那以後,我在家裏燒豆腐時,都是按他當年說的在做。”
長外孫朱明林(61歲)在回憶爺爺時顯得相當動情,他說:“我是跟著爺爺婆婆長大的,因此和他很親近。在我幾歲時,他會經常帶我上街坐茶鋪。坐下來後,他不僅跟我講自己的一些人生經曆,還經常買那時十分稀罕的夾心餅幹、酥心糖之類的給我吃……‘文革’武鬥期間,因為我參加了某派的紅衛兵,所以爺爺對我在外麵‘鬧革命’很不放心。有一段時間,他天天晚上都會坐在我們院門外的一個石墩上守著,直到我平安回家他才進屋休息……那時受條件的限製,一到暑夏季節屋子裏就熱得像蒸籠,我有好幾次從睡夢中醒來時,都發現爺爺正守在我床前為我搖扇子生涼,這讓我心裏一次次地感動……總之,爺爺在我眼裏永遠都是一個充滿愛心的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