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父誌紀通平亂
“楚漢戰爭”時期,楚霸王項羽率領重兵,將漢王劉邦圍困滎陽,眼看孤城難守,危在旦夕之際,紀信將軍挺身而出,假扮漢王去誑楚,被項羽活活燒死。這時,紀信將軍的夫人李玉蘭(豫州柳園人),不便留在軍中,便帶著長子紀通、次子紀亨,奔回紀信故鄉扶龍山(今西充紫岩鄉紀公廟村)居住。當時人們紛紛謠傳:“楚霸王憎恨紀信替死,放走劉邦,已派人來紀信故鄉明查暗訪,要將紀姓族人斬盡殺絕。”住在扶龍山一帶的紀姓族人聞訊,便四處逃生,大多逃至今木角鄉一帶居住,改為吉姓。李夫人更是惶恐不安,便收拾細軟,帶著紀通兄弟逃至龍華山(今西充青龍鄉青龍湖村)避難。直到楚霸王自刎烏江,紀姓族人方搬回故居,複姓紀氏。漢王五年(公元前202年)三月,劉邦建立漢朝,史稱高祖。次年(公元前201年)在紀信故裏賜建安漢縣,以彰紀信舍身救主,安定漢室的功勳。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高祖納留侯張良之諫,蔭封紀通為襄平侯,紀亨為襄城侯。李夫人感蒙皇恩,便跟著二子去封地居住。
高祖病逝後,由年僅十七歲的太子劉盈繼位,稱為惠帝。惠帝是個平庸無能的人,一切由他母親呂太後(名雉,字娥姁)主持朝政。呂雉是個心狠手辣的女人,曾助高祖殺韓信和彭越等異姓諸侯王。如今大權在握,又殺害高祖最寵愛的戚夫人及其子趙王如意。惠帝在位七年死,因無子嗣,呂雉連立二位少帝。初立後宮美人所生之子,詐言張皇後所生,不久將他殺害,改立恒山王劉弘為帝。呂後臨朝稱製,史稱高後。其時陳平為左丞相,周勃為太尉,領管宮廷南北二軍。高後對劉氏諸王又恨又怕,想盡一切辦法去籠絡他們,都不成功,隻好以呂氏為依托,擴大分封呂氏家族。她違背高祖“不是姓劉的不得為王”的“白馬盟約”,大封諸呂為王侯。封呂產為梁王、呂祿為趙王、呂通為燕王,三王權頃一時,專橫跋扈。盡管高後千方百計給諸呂封王,但其在京師的勢力很弱,當時的長安一帶居住著百餘家王侯,這些人多半是劉邦的功臣,對高後是一種重大威脅。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秋七月,高後病危,遺詔呂產為相國,統領南軍,駐紮皇宮,保衛宮廷;呂祿為上將軍,管領北軍,駐紮城內,保衛京城;以寵臣審食其為左丞相,掌握實權。陳平與周勃二人成為有職無權的人,眼見朝廷上下呂氏專權,橫行霸道,人多勢眾,力不能製,隻得忍氣吞聲,深居簡出,內心非常不滿,時常思慮如何製服諸呂。高後剛死,諸呂欲盡殺文武大臣和少帝,奪權篡位。幸好呂祿的女婿朱虛侯劉章探知其謀,恐被誅,暗中使人密告其兄齊王劉襄,望其發兵進京靖亂,並密告陳平。在這漢室垂危的緊急關頭,陳平和周勃當機立斷,冒險行事,密謀設法除掉諸呂。先密召襄平侯紀通和典官劉揭計議,首先奪取呂祿的將印。這時紀通方掌符節不久,陳平叫他持節隨周勃入北軍,詐傳少帝(劉弘)詔命,令呂祿立即交出將印,離開京城,去封地就國,仍由太尉周勃管領北軍。同時令呂祿好友酈寄勸說呂祿,交出將印,免生禍患。呂祿本無甚才識,見紀通持節宣詔,嚴詞厲色,信以為真,即將印取出,交給周勃。周勃忙命劉章堅守軍門,再遣故相曹參之子曹窋,往語殿中衛尉,不得助呂為逆。這時群情激怒,袒臂高呼,誓除諸呂。周勃和陳平率軍入宮,命劉章殺死呂產,繼又殺死呂祿、呂通,一舉消滅了諸呂,保住了漢室,使國家轉危為安。因為少帝劉弘不是惠帝的兒子,也被殺掉了,群臣共議,迎立代王劉恒入京為帝,史稱文帝。
助幼女上書文帝
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等平定諸呂叛亂後,派遣襄平侯紀通去代地,迎接代王劉恒進京為帝。代王命近臣議決此事,郎中令張武說:“朝中大臣都是高祖皇帝(劉邦)的大將和老臣,勇武多謀,剛誅殺當權的呂家,喋血京師,恐有詭詐,大王不宜前往,應坐觀其變,等待時機。”中尉宋昌說:“大王賢德仁慈,孝親美名,傳遍天下。諸大臣順應民心,迎立大王為帝,何須多疑。”劉恒聽後,猶豫不決。恰巧這時紀通來到代地,劉恒問及平亂和迎他為帝的事?紀通說:“高祖廢秦苛法,施行德政,國泰民安,人心歸順。諸呂密謀篡漢,丞相與太尉一舉而平,大快人心。群臣共議在高祖現存二子中,選出一人為帝,有人提過淮南王劉長,有人說呂氏以外戚謀亂,淮南王的母族有惡行。丞相和太尉則說,高帝二子中代王居長,且賢德仁愛,理應為帝,故遣我來恭迎代王,王請勿疑。”劉恒聽後,諸疑頓釋,遂入京繼位,史稱漢文帝。文帝大封平亂功臣,增加食邑,封太尉周勃為絳侯,食邑一萬戶;封丞相陳平為曲逆侯,與將軍灌嬰的封邑各增三千戶;襄平侯紀通、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的封邑各增二千戶;封典客劉揭為陽信侯,群臣盡皆喜悅。
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夏五月,淳於意(山東臨淄人)曾任太倉(今江蘇太倉縣)縣令,後辭官行醫,因遭人狀告獲刑,被押解至長安治罪。淳於意沒有兒子,隻有五個女兒,都站在身旁哭泣,他氣憤地說:“生孩沒生男孩,急難之時,一個有用的人都沒有!”他的小女兒淳於緹縈聽後,傷心得大哭,就跟隨父親一起來至長安,托人寫了一封奏章,到皇宮門口去告禦狀。恰巧這時襄平侯紀通從皇宮裏出來,看到一個幼兒跪在宮門口哭泣,十分憐憫,便上前問道:“小姑娘,你在這裏哭啥呀?”淳於緹縈說:“我的父親淳於意本是清官,辭官後行醫,如今被人誣告,解京治罪,我要稟告皇上,替父鳴冤。”紀通說:“你把狀紙給我,我給你呈遞給皇上吧。”淳於緹縈見紀通和藹可親,便把狀紙給他,並千恩萬謝。紀通回轉皇宮,將狀紙呈遞文帝,文帝折書觀看,見上麵寫著:“妾父為吏,齊中(山東為齊地)皆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乎死者不可複生,刑者不可複屬(斬斷肢體不能重新接上),雖複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無法改過自新)。妾願沒入為官婢,贖父刑罪,使得自新。”文帝深受感動,不忍判刑,便命紀通到齊地去察訪。紀通回京對文帝說:“淳於意是個清官,因好醫術,便辭官行醫,給人治病。有個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請淳於意醫治,病人吃了藥,沒幾天就死了。商人狀告,當地官吏判他肉刑,解來長安受刑。”文帝聽後,便下詔廢除肉刑。詔書上說:“蓋聞有虞氏之時(虞舜時期),畫衣冠異章服以為僇(使人感到恥辱),而民不犯。何則?至治也(政治美好)。今法有肉刑三(臉上刺字、割鼻、砍斷雙足),而奷不止,其咎安在(原因何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歟(教化不力)?吾甚自愧。故夫馴道不純而愚民陷焉(訓導無方,使民受苦)。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加焉(不教而加刑),或欲改行為善而道無由也。朕甚憐之。夫刑至斷肢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不能恢複),何其楚痛,而不德也(殘酷不仁),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哪裏配稱為民父母呢)!其除肉刑(立即廢除肉刑)。”此事載於《漢書》,千古流芳。
襄平侯辭官還鄉
襄平侯紀通協助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平定了諸呂叛亂,群臣共議,迎立代王劉恒為帝,史稱漢文帝。文帝在漢高祖劉邦的八個兒子中排行第四,住於封地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北),他的生母薄氏,出身低微,常受呂後(劉邦的皇後呂雉)欺淩,薄氏便跟著兒子去到封地,做了代王太後,劉恒繼位後,方回到皇宮。文帝對陳平和周勃兩位老臣,非常尊敬和感激,要不是他二人共同策劃,鏟除諸呂,迎他為帝,他哪能繼承皇位呢?故任用陳平為右丞相,周勃為左丞相,大將軍灌嬰為太尉。陳平足智多謀,周勃英勇善戰,一封曲逆侯,一封絳侯,二人謙虛大度,赤膽忠心,將相和諧,盡心輔政。文帝很喜歡忠心耿耿的襄平侯紀通,常叫他持節宣詔。當時的列侯們大多數住在京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距離封地甚遠,諸侯們無法教化封地的百姓,運輸物資又十分勞苦。文帝為了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便叫紀通持節去詔告列侯們,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不準常住長安。如果列侯本人在朝廷任職,或經皇帝特許留下的,也要把兒子送去封地,教化百姓,各守其地,按時入貢。文帝逝世後,他的長子劉啟繼位,史稱景帝,繼續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減輕賦稅和刑獄,發展農業生產,政局穩定,黎民殷富,國富民強,天下太平,史稱“文景之治”。
紀通在朝為官多年,曆經文、景二帝,雖然國泰民安,但朝中出了兩件大事,使他深為反感。一是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陳平逝世,周勃任右丞相。一天,文帝對周勃說:“我曾經下詔叫列侯們離開京城,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但仍有很多人留在京城未走,你是丞相,帶個頭吧!”周勃為人厚重質樸,自請免去丞相職務,移居封地絳縣(今山西曲沃縣西南)。後來有人上書朝廷,妄說周勃想謀反,被廷尉逮捕入獄,遭到官吏們的侮辱和侵犯。全靠薄太後對文帝說:“絳侯周勃在誅滅諸呂時,手握兵權,他未謀反,如今無職無權,身居小縣,怎能謀反呢?”文帝才將周勃釋回絳縣。二是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發生的七王叛亂。當時禦史大夫晁錯,很受景帝信任,稱為智囊。晁錯主張重農抑商,納粟受爵和削弱藩鎮地方割據勢力,鞏固中央集權的實力,招致了諸侯們的仇視和嫉恨。於是吳王劉濞與楚王劉戊等七個諸侯國,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聯合西向。景帝十分恐懼,聽信了袁盎等人的主張,殺掉了晁錯,以討好劉濞,換取撤軍。但景帝殺了晁錯,七國並未撤軍,全靠太尉周亞夫(周勃之子)統兵平叛,晉升丞相,封條侯。後來,周亞夫因病免相,又被人誣告謀反,被捕入獄,絕食而死。襄平侯紀通親見這些情景,覺得伴君如伴虎,稍不留意,便會陷身獄中,遭受折磨和羞辱,致身敗名裂。特別是周勃和周亞夫父子的冤死,以及晁錯的慘死,使他深為同情和震驚,也使他連想到漢初謀士張良,被封為留侯後,感到心滿意足,辭官隱居學道。紀通遂於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秋,辭官還鄉,卒葬故土龍華山下(今西充青龍鄉境內),今古墓猶存。
女都尉死葬鳳埡
果國南充自從紀信捐生救主,劉邦建立漢朝,賜建安漢縣後,百姓們都尊敬紀姓族人。紀信後裔們深感榮幸,因是將門之後,族人遵循祖訓,無論男女都愛練習武藝,自強不息。到了漢獻帝(劉協)時期,紀信族中出了一個巾幗英雄、奇烈女傑,這人名叫紀蘭英(西充國縣人),隨父母遷居安漢縣(今南充市)城郊。她自幼酷好練武,騎馬射箭,樣樣皆精。她家祖傳一對雌雄寶劍,削鐵如泥,紀蘭英躍馬舞劍,寒氣逼人,刀箭不入,英勇無敵。紀蘭英性格剛強,知書達理,赤膽忠心,疾惡如仇。靈帝(劉宏)中平元年(184年),歲在甲子,河北巨鹿郡張角,建立太平道,率眾起義,四方百姓,裹黃巾從張角反者四五十萬人。朝廷花了數年時間,才將黃巾起義平息下去,從此漢朝一蹶不振。這時,皇室家族劉焉(江夏竟陵人,漢景帝的兒子魯恭王劉餘的後裔),被任為益州(成都)牧。益州人馬相自號“黃巾”,聚眾起義,旬月之間,連破廣漢、蜀郡與犍為三郡。馬相自稱天子,兵眾發展到一萬餘人,殺死綿竹縣令李升,接著又攻破巴郡(今重慶市)。益州從事賈龍領兵打敗了馬相,派人把劉焉迎接到了綿竹。劉焉委任賈龍為校尉,又在綿竹召募義兵,量才擢用,以擴大兵力。這時,紀蘭英便女扮男裝,更名紀猛,辭別雙親和哥嫂,騎著駿馬去綿竹投奔劉焉。劉焉見紀猛是個英俊少年,勇氣勃勃,十分高興,用其所長,叫他帶領數百名騎兵,和龐羲將軍一道去追擊馬相餘部。龐羲將軍亦很器重紀猛勇敢善戰,數月之間,將馬相殺死,餘眾盡散,蜀地升平,劉焉晉升紀猛為騎兵校尉。紀猛治軍嚴密,謹言慎行,無人懷疑她是個女子。賈龍心術不正,他見劉焉兵少將寡,表麵上盡心竭力替劉焉辦事,內心卻暗藏殺機,要殺掉劉焉,奪取益州政權。
漢獻帝(劉協)初平二年(191年),賈龍聯合犍為太守任峻舉兵反叛,劉焉賴龐羲和紀猛之力,將賈龍與任峻打敗,擒殺賈龍與任峻,平息了叛亂,晉升紀猛為騎都尉。從此,劉焉便開始驕橫起來,割據益州,又派張魯領兵去襲擊漢中,殺了漢中太守蘇固,斷絕穀閣,殺害漢使,劉焉上書假言:“米賊(張魯)斷道,不得複通。”遂占據蜀川和陝西、雲南、貴州部分地方。劉焉有四個兒子,隻有別部司馬劉瑁在他身邊,其餘三人,劉範是中郎將,劉誕是治書禦史,劉璋為奉車都尉,都在朝做官。朝廷得知劉焉有越軌行為,遂派劉璋回川勸其改正,劉焉把劉璋留下來,不要他回長安。興平元年(194年),大將李催欲殺獻帝以圖天下。劉範聯合征西將軍馬騰舉義,入京靖難,被李催打敗,殺了劉範與劉誕。劉焉在成都聞聽二子被殺,過度悲傷,猝然死去,劉璋繼為益州牧。這時,紀猛辭官回家,衣錦榮歸,全家大小都很高興,紀姓族人齊來祝賀,熱鬧非常。紀猛當窗理發,對鏡貼花,依然女子裝束,複名紀蘭英。一日,嫂嫂戲嘲她說:“小妹如此花容月貌,在外四五年,竟沒一個相好的人嗎?”紀蘭英是個剛烈女傑,經嫂嘲笑,憤然拔刀破腹,現出肝腎而死。全家人頓時大哭,都責備嫂嫂多疑,氣死蘭英,將她安葬在鳳埡山(今嘉陵區都尉壩境內)。朝廷嘉獎紀蘭英平賊靖亂之功,在鳳埡山修建了一座壯麗的都尉墓,直至明末,墓前翁仲與豐碑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