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著名指書家薑祚正老先生寫過一篇《陋廁銘》:“廁不在大,積屎則臭。斯是陋廁,地濕屋漏。蛆爬四方,糞堵數竇。佳人掩鼻,老嫗怒詬。男女老少,來去急驟。防氣入鼻,掩袖掩袖;人多坑少,等候等候;離它不行,將就將就;臨別贈言,難受難受”。廖廖數語把個山鄉廁所寫得微妙微肖。
“雷轟轟,雨淋淋,一條黃龍出洞門。”要新陳代謝,男女老少人人每天都少不了有這麼一到二次,屎尿來了,總得找個地方去減負,那就是廁所。人類使用廁所始於何時,無從考證,世界上有多少種廁所,可能無人統計。“相距十裏,鄉俗不同”,廁所入鄉隨俗,是自然的。本文隻是將本人所見廁所及發生在廁所的趣事以記之。
江浙的廁所人尷尬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江浙農村,甚至大上海的裏弄小巷,很少有固定的廁所。那時在路邊(街邊),放上一對高約60公分,直徑50餘公分的木桶,兩桶之間用高1米許的木板或紙板做成的E字型隔板一放,入口麵或朝牆或朝隱蔽處,便是廁所,男左女右,進出自守規矩。若是男或女先行完事,倒無什麼。尷尬的是男女特別是熟人同進,這邊那邊,誰也不願在先釋放,憋了好長一會後“火山爆發”,這邊“滋啦啦”水管開閘,那邊“噓沙沙”水袋裂炸。拉尿,最後一滴都聽得清楚。左邊“嗤,咚咚”,如青蛙跳水。右邊“噗,嘩嘩”,似手撕花布,拉屎,知對方是幹是稀。方便完畢,出得廁所,男女臉上飛紅霞,遇此情景,尷尬尷尬。
中原的農廁難蹲下
中原的農廁,較普遍的有兩種。一是將一口大缸埋地下半截,露出地麵約50公分,拉大小便時可以坐在缸沿上行事,缸沿是否幹淨衛生不得而知。拉小便無妨,問題是拉大便時,可得用心眼:半缸糞水,你拉出一砣,掉下去,必濺你一屁股糞水,此時你得拉一下,撅一下屁股,或拉一下,屁股離開缸沿蹲一會兒馬步,方可避免,如此反複,直至排盡。一遭下來,你會覺得雙腿發顫大汗流。
二是茅坑無遮蓋,四周隻用樹柯禾杆夾一圈,冬天,呼嘯寒風刺屁股,肛門收縮收縮再收縮,黃龍臨洞就不出,好不容易排泄淨,屁股涼冰冰,雞皮疙瘩瘤;夏天,蒼蠅嗡嗡叫,鼻子嘴巴都光臨,蚊子叮屁股,吸血不留情,此時,你得一手護臉,一手護屁股,不然,一泡屎尿後,臉上泛紅筋,屁股癢又疼,難受難受。
苗家的廁所便後用竹片刮
湘西苗族農家廁所一般設在屋簷邊或豬圈旁,多為茅坑上橫二根扁木,上廁所時一腳踏一根扁木,蹲下即行。廁所裏沒有象漢人在牆洞或在吊籃裏放有紙張,他們卻是將竹削成長約25公分,寬約1.5公分左右的竹片,置於竹簍內,吊掛在蹲位前,便畢,就用篾片刮。我初次蹲苗家廁所,因有自備,沒有為找手紙著急。離廁時,吊籃裏幾十根竹片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是幹什麼的?我拿兩片,邊走邊敲,走到會場,引起了哄堂大笑,我正莫名其妙,一位當地幹部奪下我手中的竹片,扔掉後對我說:“這不是吃飯的筷子,是刮屁股的片子。”我不好意思地直擺手。會後我問當地幹部:“用竹片刮,不把屁股割破了?”對方答:“隻能橫著刮,不能直著拉。”我頓釋然。我隻知道,沒有手紙可揀石頭擦,確實第一次見到用竹片刮,新鮮新鮮。
布達拉宮的廁所建懸崖
參觀景點,沒有那個導遊會介紹遊客參觀廁所的。但到西藏布達拉官參觀,導遊會主動告知遊客到廁所去看看。好奇心強的我,迅速離開團隊,首先進入位於白宮德望廈北側的廁所,掀開門簾,左腳跨進了門檻,右腳卻挪不動了。這哪裏是廁所呀,完全是懸崖探險,但見相距30公分的二塊厚厚寬大的木板,伸出懸崖二米多遠,算構成了蹲位,陡峭的崖壁似萬丈深淵,使人目眩。如此享受,可是要膽量的。若沒有恐高症或克服了心理障礙,在此一蹲,倒也別有一番趣味,向上,可見湛藍天空飄著朵朵白雲,向下,能觀拉薩市如畫美景,聞不到臭氣,見不到蚊蠅,卻可以聽到喇嘛呤誦經文。既來之,則留之,扶著拉杆,我顫顫兢兢地挪步踩到兩塊木板上,站穩後,來了一個“飛流直下三千尺”。未等我出來,後麵參觀者一個接一個往裏進,出來者皆說,奇觀奇觀。
草原無廁所可以隨便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