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2章 我所經曆的餐宴之最(1 / 3)

我與他人比,可能無“最”可言,自己同自己比,尚有“最”可記。年屆花甲,懷舊思想特濃,依什麼切題呢,發表最早的作品、獲獎層次最高的作品、最有創意的行為、最愚蠢的行為、最困難的時候、最順利的時候、最滿意的事、最失意的事,這些似乎都難形成係列,亦不可表達我的意圖。民以食為天,就寫餐宴吧。

最誠樸的餐宴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全國農業學大寨運動正掀高潮,部隊亦不例外,是農業學大寨的突擊隊,我所在部隊被分到某一山區縣支農,我及部分戰友又被分到該縣的一個邊遠生產隊,與社員一起搬運石頭修水渠。一天,天上下著蒙蒙細雨,我脫下軍棉衣,放在一塊石頭上,又抬著石頭唷呀咿嗨地穿梭在工地上,突然我意外地看見一位老媽媽脫下她滿是補丁的外衣,將我的棉衣包住後,放到一處可避雨的崖坎下,是何意思?我沒從壞處想。收工了,我來到崖坎取衣服時,老媽媽已抱著衣服在等我了,還十分客氣地說:“孩子,天下雨,把衣服打濕了,沒換的。”一股暖流頓時傳遍全身。我含著熱淚連聲說:“謝謝,謝謝。”軍民魚水情深,表現得是這樣真誠實在,是這樣的平凡可敬。

數日後,我回部隊,為感謝老媽媽,為她買了二斤麵條,半斤白糖(麵條、白糖憑計劃供應),送給老媽媽時,她抖動著雙手說:“我活了六十多歲,還沒收過這麼重的禮。”一再推辭。在我的堅持下,老媽媽收下了。

支農時限到了,老媽媽找到我一定要我到她家吃中飯,在生產隊長的幫腔助力下,我答應了。

老媽媽家就三間就地取材砌起來的石屋(牆為石頭砌,房頂用片石蓋),進門是堂屋,左右是臥室,過堂屋出後門是廚房。堂屋正中貼有一張毛主席像,毛主席像下是二張獎狀,一張是老媽媽在農業學大寨中成績突出的獎狀,一張是老媽媽小兒子被評為三好學生的獎狀,獎狀下是一個直徑15公分的圓鏡子,鏡片斑剝,勉強可用於梳頭,反麵夾有二張照片,一張是老媽媽身著軍裝的大兒子的照片,很是英俊,一張是紮小翹辮的女孩的照片,是老媽媽的幺女兒已出嫁。在堂屋靠牆中間放一張裂痕道道的小方桌,三條板凳,二把靠背木椅,二間寢室內各有一張床,再見不到其它家什。

開飯了,我是主客,老媽媽請我坐在了麵朝大門的上席,生產隊長和民兵排長坐到了左右。桌上擺的是:一大土缽用茶油幹炕的土豆果,個個均是大拇指大小,黃亮晶瑩;一碗炒蘿卜絲,一碗泡酸菜,一大缽懶豆花,一簸箕大小一樣的蒸紅薯,一人一小碗金包銀(包穀與大米混合蒸)飯。這就是餐宴的全部食物,據生產隊長說,這是大媽精心準備的,懶豆花是大媽昨晚到她姑娘婆家要的。

因沒喝酒,亦就少了很多客套話,唯一互相推讓的是舀懶豆花,老媽媽連續向我碗裏舀了三勺,缽中就減少了一多半,剩下的分給了生產隊長和民兵排長。我知道在當時,這可是高級食物。十餘分鍾,餐飲結束了,桌上菜碗中除剩了半碗泡酸菜外,其它都被盡收腹中,這一餐我吃得特飽,心情也特別愉快。其時,我剛過十九歲。

那種真誠純樸,現在很少見了,我每每回憶起那段曆史,就十分留戀,也為當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軍民之間的關係感到迷惑和惆悵。

紅薯蘿卜顯真情,海味不抵金包銀。美酒佳釀是形式,推杯讓盞心非誠。

吾願常食粗茶飯,與民攜手甘苦行。

最悲壯的餐宴

軍情通報第n號:1978年12月以來,廣西雲南駐紮著從全軍調來的9個戰備值班軍,共計29個戰鬥師和2個炮兵師約35萬人,各種大小火炮上千門,各種工程車輛、坦克、裝甲車、汽車及地方支前運輸車上萬台,後勤保障一切就緒。中越邊境線上,大戰在即,各參戰部隊嚴陣以待。

軍情通報第n號:1979年2月17日淩晨,在中央軍委指令下,對越反擊作戰打響了。

當時本人任師一級機關戰勤參謀,工作特別多,國防資源調查、戰時動員方案、各種保障方案、軍情通報彙總呈送、抽調補充前線官兵的運輸、裝備、生活保障方案等,真正感受到了戰爭的氛圍。

戰前一個月,奉中央軍委及軍區之命,從我所在部隊抽調了一個加強連的官兵補充到X軍直接開赴前線。

勇士出征,送別宴得擺,壯行酒應喝。當時是在一個上檔次的賓館擺了25桌,宴席將軍隊首長和地方領導分別安排坐在出征官兵中間。菜肴豐盛,冷盤熱菜20餘道,酒水飲料五、六種。開席前,軍地首長作送別致辭,出征官兵代表發言表態,餐廳氣氛莊重肅靜,少有進出走動之人,聽不到交頭接耳之聲,這種情景,是餐宴上少有的。舉杯開宴,一陣碰杯聲後,宴會廳歸於一片沉寂,稍後,各席相繼傳出軍地首長和領導,請吃菜的客氣聲,話語顯得幹巴硬澀。我觀察到受請官兵多數隻是點點頭,並沒動筷勺,有少數戰士用筷夾一點菜放入碗碟,並沒吃,且顯得十分局促和拘謹。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以前我多次隨首長下連隊,平時與基層官兵同桌進餐,節日與官兵同席共宴,年青力壯的戰士們,顯得十分地虎氣。按規定,節日宴戰士人平一兩白酒,入席前,那些會喝酒的戰士總是主動找不會喝酒的戰士爭取“指標”。開宴後,基本上是上一道菜,空一個盤,碰杯聲,嘻笑聲不斷,氣氛熱烈溫馨。久坐機關的我,很喜歡常下基層,與官兵們摸爬滾打在一起,更喜歡與官兵們同桌進餐,那種“搶吃”的吃飯環境使我吃得多,吃的開心。今天是怎麼啦,佳肴滿桌,酒水任喝,卻都斯文起來了,咽了歡聲笑語,慎動碗筷杯盤,個個正襟危坐似在聽報告。漸漸地,我從首長和領導的話語中品出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味道。是這種心情參加宴會,送者和離者那種別時容易見時難的複雜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宴會進行一小時後,桌上菜肴動的不多。一桌二瓶酒,開的一瓶隻用一半,倒入杯中的酒亦隻喝少許。宴會即將結束,有首長站起來說:“請把酒斟滿,我們共同舉杯,為開赴前線的勇士們送行,祝他們旗開得勝,凱旋而歸,幹杯。”這時,隻聽到一陣喝酒的噝噝聲,“請首長放心,請祖國和人民放心,在戰場上,我們一定會發揚我軍英勇頑強、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為了祖國安寧,我們寧願前進一步死,決不後退半步生”。旋即就傳來了幾聲摔酒杯的聲音。何等撼動人心的表態,何等瀟灑無畏的氣魄!此情此景,使我視線模糊了,我的大腦在放電影:即將上前線衝鋒陷陣的勇士們並無多少豪言壯語,一大碗酒下肚後就摔碗,拔槍就衝鋒。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李玉和:“臨行喝媽一碗酒,渾身是膽雄糾糾”的雄渾歌聲及其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在我耳際縈繞,在我的眼前閃現,久久不能消逝。

這一夜,我輾轉反複難以入眠,直到雞叫二遍,才進夢幻,不一會兒,又被金戈鐵馬之聲驚醒了。

最愜意的餐宴

中國是禮儀之邦,美食之鄉,逢年過節,紅白喜事,談生意、交朋友、上級領導來檢查工作,友鄰單位來拜訪,都要設宴款待,無酒不成席,視客人身份拿酒,菜不少十碗、火鍋、冷盤、熱盤要成套。餐宴本是友誼和睦的象征,但在現今,這種餐宴開始變味了,一是請吃必有事,二是吃請過後要辦事,徜若不是如此,純友誼的吃請,過後也必請吃作答,此類事多了,人們開始厭煩,既浪費錢財,又浪費時間。主客雙方都受累,即是躲避不了,也總想在餐宴上越自由越好,越簡單越好。怎樣才能淡化它,我就親身經曆了一次雖是減肥的餐宴,但也卻是有一定推廣價值的餐宴。

上世紀末,省人民檢察院的一位主要領導來我院檢查工作,有市政法委、市檢察院主要領導迎接作陪,晚宴安排在市內一高級酒店。聽彙報、看材料、作指示忙乎了半天。要吃晚飯了,還未等我開口,省院主要領導說話了:“今天晚餐,不到什麼酒店賓館,就找小餐館。煮一個臘肉火鍋,弄二簸箕紅薯藤尖、嫩南瓜葉、一盤酸蘿卜、一盤虎皮青椒便可,多一個菜就不要”。市政法委領導說:“再加幾個下飯的菜吧。”省院領導說:“多一個菜,我就罷宴。”無奈,隻得及時調整就餐地點,按要求準備。

吃飯了。入席時,我說:“您第一次到我院檢查工作就吃粗茶淡飯,我實在過意不去。”他說:“這不是很好嗎?”怎叫好,桌上左邊一盤酸蘿卜,右邊一盤炒廣椒,前麵一簸箕紅薯藤,後麵一簸箕南瓜葉,我實在是感到無臉麵。他舉起茶杯說:“我不會喝酒,以茶代酒,你們辛苦了。”並說:“此後敬酒不碰,吃菜自己挑,吃飯隨量。”晚宴就這麼開始了。酸蘿卜吃了兩盤,紅薯藤、南瓜葉吃了一簸箕又一簸箕,時而談工作,時而講笑話,一頓飯竟吃了二個多小時,氣氛融洽,笑聲不斷,大家覺得吃得好,很放鬆,十分愜意。餐宴結束付費82元,人平不足10元。

送走領導,我在想,是領導在為我們做節約的表率呢,還是認為我們的工作未做好,他不滿意,以此行為批評我的呢,弄不明白,我感到有些誠惶誠恐的。

不久,我到省檢察院開會,晚上,那位主要領導打電話到我寢室告之:你們工作出色,白手起家,成績斐然,獎給你院6萬元以資鼓勵。隨後,我院被評為省文明單位。

為記載此次十分愜意的餐宴,我寫了以下幾句感歎語:豪華餐宴無奈舉,主客並非都滿意。

主人請吃為求你,客人吃請有壓力。佳肴滿桌浪費多,主客均累不好說。中國餐宴應改革,主隨客便要突破。問客殺雞怎不可?摒棄排場實惠多。

最自由的餐宴

德國人,不,整個西歐人,都無時無刻不把生活中的自由浪漫放在第一位,他們人權意識特強,當親身經曆幾件事後你會折服。我就因此領受過教訓和享受過自由。

在荷蘭國家鬱金香種植園,我拍完外景,徒生想法,到花農住宅中看一看,拍個照,收集些資料,以便回國寫文章。當時也沒想那多,拿著照相機就走,當我上到第二台階時,導遊從十多米遠跑來,一把將我從第三台階上拉了下來,十分生氣地說:“你找死呀。”我頓悟其意,忙作檢討“忘了忘了,實在對不起。”這是因為,西歐諸國家家有槍支,戶戶養有寵物或猛獸看家,不經主人允許,擅自進入住宅,開槍打死或被猛獸咬傷,主人概不負責,這是法律規定的。想到此,我背心一陣清涼,好險啦。

法國的盧浮宮,是世界最大、藏品最多的藝術博物館,我向往多年,這次終於如願以償。導遊規定:上午八時入館,下午五時出館後在玻璃金字塔側門集合。我入場時帶了二個蘋果、二塊麵包。盧浮宮真無愧是世界級藝術宮殿,油畫壁畫,雕刻等頂尖級的藝術作品陳列在地下三層,地上五層的近千個展廳。或掛或擺,讓你目不暇接。怎麼看,我決定走馬觀花為主,重點“摸魚”為輔,力爭在規定時間內看完。誰知參觀至維納斯真品雕塑前,我正舉照相機欲拍照,一高近二米的英國佬也執相機拍照,他向右一移,擋住了我的相機,我向右移兩步,他又擋住了我的視線,我再移兩步,他也右移兩步。使我幾次沒能按快門,情急中我用左手背將英國佬右臂拍了二下,不想這個英國佬不依了,嘰哩呱啦與我吵。我未示弱,也與他吵,反正說的什麼誰也聽不懂,走出多遠的導遊聽到了我的聲音,返回問我什麼事,我說:“他幾次擋我拍照,我隻用手背拍了他二下。”導遊說:“你怎麼侵犯別人的人權呢。”我說:“這在中國不是一個很平常的動作嗎?有多了不起。”導遊說:“我的領導,這不是在中國唦。”不耽誤我的時間了,我又馬不停蹄地看,到下午五時出館,二個蘋果,我隻吃了一口,二塊麵包一點沒動。導遊問我:“什麼感受。”我答:“又累又餓,隻想吃飽了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