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相傳:海上有三座神仙居住的仙島,曰:蓬萊、瀛渺、方丈。那裏都是仙氣繚繞,鶴發童顏的神仙玉食瓊漿,完全沒有塵世的煩惱。據說,這些人都是修煉成功的。要修煉,自然得找仙山。
而文登的昆崳山,卻是“仙山之祖”。《太平寰宇記》中就有“海上諸山之祖曰昆崳”的記載,可見此說不廖。
昆崳山主峰日舔礴頂,磅礴頂的前懷有一座聖經山。此山不大,卻名震四海。海內外皆知這裏是道教全真派的發祥地,山頂有一塊狀如新月的巨石,上麵鐫刻著老子的《道德經》上下兩卷,山因此石而得名,石因此山而永存。
不就是一塊石頭嗎?有什麼了不起的?且慢!這石頭大有來頭。按說,山頂該是尖的,為何此山卻一平如砥?那月牙巨石突兀獨立,與周圍群山極不協調,隻能解釋為天外飛來。那麼,為什麼不落在巍峨屹立的駱駝峰?不落在直刺青天的姑餘頂?卻偏偏落在這不起眼的聖經山上呢?
還有,這塊巨石連結的道祖之事也頗有可怪之處:
據傳,這全中國罕見的道教摩崖石刻是元代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所製。這裏又有可怪。本來按《易經ラハ卦之說:一生二,二生四,王重陽該有八個弟子才是,緣何少了一個?
這月牙巨石之東側又有木魚石,“木魚”本是和尚念經作法事用的,道教聖地哪裏來佛家的法器?聖經山上似乎也無佛家的蹤跡,為何獨獨此石喚作木魚石?
看來,這塊月牙巨石少不了其中有些恩恩怨怨,恍恍惚惚,朦朦朧朧,神神道道的故事,甚至粘了點釋道之爭的往事——這海上諸山,終年累月在海上被排空濁浪搖撼動搖,它自巋然不動,那該有多大的內力底氣?而這昆崳山又是它們之祖,那在風浪之中的氣概又該是何等威風?
果然,這昆崳山氣勢萬千。仰望:山連著山,山接著山。鬱鬱蔥蔥,蒼蒼茫茫,林密仰麵不見天,草深俯首不見地。白雲繚繞其間,使人頓生羽化登仙之意;俯瞰:海連著海,山環著海,波浪滔滔,虎嘯龍嗷。濁浪排空動青山,搖撼青山浪峰高。海鷗繞翔其間,使人身臨其境會頓消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