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四川評書(附:故事)(2 / 2)

上世紀60年代,以改編講說《紅岩》為標誌的說新書活動達到高潮。各曲藝團隊紛紛成立了有專業作者、藝人參加的《紅岩》改編小組,依靠集體力量改編《紅岩》進行講說,同時還改編了《保衛延安》《紅日》《烈火金剛》《野火春風鬥古城》等一大批反映革命鬥爭曆史的長篇小說。講說的範圍已不局限於茶館書場,而深入到工廠、農村、學校,甚至居民院落。

“文革”中,四川評書亦被列為“四舊”之一遭到禁說,被“革命故事”所代替而停止活動。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各地逐漸恢複了評書講說活動。此時講說的書目除以傳統書目為主外,一些藝人嚐試改編講說新派武俠小說及翻譯小說。如《書劍恩仇錄》《萍蹤俠影》《天龍八部》《福爾摩斯偵探案》《基督山恩仇記》等。

上世紀80年代後,由於各地茶館播放錄像或改營他業,評書藝人的活動場所大為減少,四川評書漸成衰勢。現僅有極少數藝人仍在各地活動。90年代,在成都出現了所謂“散打評書”,雖也紅極一時,然而,就“四川評書”的曆史與現實而言,似有“曇花一現”之感。同時,也有人提出“散打不是評書,評書絕不散打”,雖是一家之言,亦可供人思考。

四川評書是用四川方言敘述故事,以說為主、表演為輔的曲種,按其書路與表現手法有“清棚”、“雷棚”、“黃派”之分。

清棚:注重文采,講述時細語輕言,娓娓道來。不鋪飾刀光劍影之戰鬥場麵,而注重原書中詩詞歌賦的講解,細致入微。

雷棚:注重表演,講述時語言節奏較快,且火爆,擅說鐵馬金戈、征戰殺伐一類題材。上肢動作大而多,注重書中人態物狀之模擬。

黃派:其特點是說書人時時進入角色代言。其語氣動作均模仿川劇舞台人物之表演。注重講口。

新中國成立前,評書主要在茶館講說,以長篇大書、坐式講說為主,一般表演幅度不大。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舞台演說,多為短篇或長篇中之片斷,以站式為主,表演幅度較大,多熔各種流派於一爐。

評書的道具僅醒木一方,折扇一把。開講前以醒木拍擊桌麵提醒聽眾。講述中輕重疾徐拍擊各種音響以烘托氣氛,折扇則可作各種物件之模擬,如刀、槍、筆、紙等。

附:故事

故事原非演說藝術,係群眾性自娛活動。夏夜納涼,冬夜圍爐,以生活化的語言講述短小精悍的故事。其內容十分廣泛,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俗稱擺龍門陣。“文革”中評書被禁,故事應運而生。加上當時文化主管部門的提倡,曾多次舉行全省性調講活動,遂成高潮。因其“文革”路線之左右,故前期之內容題材均較狹窄,主要為階級鬥爭、批林批孔、評法批儒等內容,故當時冠以“革命故事”,後期稍有擴展。

故事雖與評書同屬以情節見長之口頭文學,但故事是隻直敘其事,不夾評說議。其特點為樸實明快、中心突出、線條單一等。後期由於一部分中青年評書藝人加入說故事的行列,自然將一些評書的創作、表現手法引入故事講說之中,兩者界線便漸趨模糊。

“文革”後大規模的故事講說活動雖沒有了,但在群眾文化活動中這一形式卻被保留下來,一些專業曲藝團、隊亦有說故事的演員。說故事這一群眾性自娛性的形式逐漸衍變為曲藝藝術的一個尚不夠成熟的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