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對第一屆畢業生畢業論文選題引發的思考
學士學位是當前流行音樂教育中的最高學位,根據1980年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對授予學士學位的規定中顯示:“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生,成績優良,達到下述學術水平者,授予學士學位。(1)較好地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2)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負擔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根據學位條例的要求,我們培養的流行音樂理論專業的本科畢業生,還應該肩負和達到從事學科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而學生的學位論文是最能反映研究能力與學習興趣的一個方麵。
川音通俗音樂學院現代音樂文學係於2007年培養了第一屆畢業生共35人。全部向答辯委員會提交了畢業論文,並全部通過了答辯。從論文的選題來看基本與我們指定的培養方向大致吻合(見附錄一)。從圖表中可以看出,選題與培養方向吻合的有24篇論文,占絕大多數。選擇傳統音樂學史學與民族音樂學的選題有八篇,選擇音樂教育類的有兩篇,選擇音樂製作的有一篇。畢業生的選題反映了幾個問題。第一,從學生角度來看,由於音樂類招生的時候普遍對文化課要求不高,所以我們學生的文化功底也相應較差。我們的四個培養方向當中,歌詞寫作、戲劇劇本改編、音樂策劃與文案寫作,都要求有相當的文學功底,因此學生大多選擇了關注當前音樂生活的音樂評論方向。第二,從老師的角度來看,兩名指導教師都是音樂學係出身,並沒有由聘任教師來擔任指導教師,所以從知識結構的層麵上來說也限製了學生的選題。第三,從學生實際完成論文的情況來看,並非都是以應用學科來選題的,比如選擇史論與民族音樂理論的同學,據筆者了解都是有考研意向的。因此從構建知識體係的長遠性來講,我們的學生這樣做是有道理的,而我們的指導教師也同意了其選題並做了認真指導。第四,選擇音樂教育類的學生是在實習期間已經找到了教育機構的工作單位,因此選擇了這一方向。
從以上四點分析來看,第一,音樂評論專業的培養比較適合我們的學生情況。第二,改變現行指定指導教師的情況,為學生提供導師的雙選製是比較合理的。第三,既然麵臨藝術類高校學生就業難的局麵,我們又有學生有考研欲望,而且個別學校又增設了流行音樂研究方向的碩士點,我們應該為學生提供考研平台,也可視為流行理論專業的可持續發展。第四,現有的三個培養方向的應用學科,現在看來並非實用了。另外,從論文的質量上來說基本達到了要求,但是有個別出現了不按照學術規範辦事, 例如引文不注、選題過大,乃至學術腐敗等等問題。在實際的解決中我們除了安排指導教師外,還設立了由係裏其他五名教師組成的評審小組,在學生完成初稿後審查,這樣部分地解決了指導教師研究方向與學生選題陌生之間的矛盾。從最後的答辯情況來看還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依舊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而解決這些遺留問題應該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二、優化、整合、改革現有課程設置
誘發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涉及生源素質、教學運行、管理方麵、建立教師知識結構更合理的教學梯隊、如何把教師科研與教學統一起來等等。因此筆者認為目前當務之急應該是針對目前這些既成事實的,且在短時期內無法改變的問題和現象,更快地、積極地在教學管理方麵采取相應的措施,才是確保和提高我院現有本科學生教學質量的關鍵。
(一)現有的課程設置
專業設置基礎課如下:樂理、和聲、曲式、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流行音樂概論、民族音樂、概論音樂賞析、藝術概論、古詩與現代漢語概論,這些課程的開設時間除視唱練耳、鋼琴為兩學年(每周兩學時)外,其他課程均為一學年(每周兩學時)。設專業課如下:音樂評論、歌詞寫作、音樂策劃與文案寫作、劇本改編與寫作,開設時間為一學年(每周四學時),畢業論文寫作(一對一)一學年(每周一學時)。
由於音樂學理論越來越注重跨學科交叉方式的研究,同時也從側麵推動了流行音樂理論應用學科的建設,比如曾遂今、宋祥瑞、孫凡、汪森等人對音樂傳播學的研究,曾隨金、曾力田對音樂社會學的研究,蔡際洲、李興悟老師對音樂編輯學的研究,金兆鈞對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史的研究,梁茂春、居其宏對音樂批評學的研究,加上係內各位老師的專題研究等等,都已經具備了將更多應用學科引入教學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