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我國流行音樂理論專業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川音通俗學院現代音樂文學係課程改革構想與經驗交流(1 / 3)

為我國流行音樂理論專業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川音通俗學院現代音樂文學係課程改革構想與經驗交流

四川音樂學院通俗音樂學院現代音樂文學係 施濤

引言

自各大藝術高校順應市場需求紛紛設立流行音樂專業、學院以來,報名人數應該說還是非常積極與踴躍。生源的充沛為我們培養高素質的流行音樂人才提供了保障。這充分反映了流行音樂學科建設的需要與社會現實的需要,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川音通俗學院基於藝術實踐先於理論的客觀規律,在2001年確立了以表演專業為主導學科,2003年設立了從事應用理論學習的現代音樂文學專業。在專業設置的合理性方麵,起到了對川音通俗學院流行音樂學科的完善、補足作用。確立了以培養具備高水準音樂文學專業素質和富含藝術修養的多層次文化知識結構人才的目標,針對流行音樂的歌詞創作、音樂欣賞、文案設計、音樂評論等相關專業知識教學,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音樂編輯、記者,唱片娛樂業策劃人、執行人,音樂研究、音樂評論、歌詞作者及各級院校師資等,而課程設置體係的合理化是我們實現及達到培養目標的直接途徑。2007年,現代文學係實現了對第一屆畢業生的培養,也到了應該回顧、審視、思考以及分析我們現有課程設置的合理性與否的時候。因此,本文針對川音現代音樂文學係的現狀、問題與解決辦法,拿出了現代音樂文學係新建的“應用學科”為主導兼顧流行音樂理論研究的可持續發展的課程構想,供各位專家交流、指正。

一、現代音樂文學係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教師知識結構的現狀、問題與解決辦法

現代音樂文學係共有教師九人,其中含聘任兼職教師兩人。從教學計劃設定的四個培養方向來看,兼職教師主要擔任歌詞寫作、戲劇劇本改編、音樂策劃與文案寫作的教學工作,例如聘請四川省戲劇家協會的陳洪源老師擔任戲劇劇本改編的教學工作,先後由四川省文聯詞作家協會的崔吉喜老師和四川歌舞劇院創作室的吳飛老師擔任歌詞寫作、音樂策劃與文案寫作教師,音樂評論課由音樂學“出身”的李興悟老師和施濤老師擔任教師。兼職老師都是有著從事多年創作實踐經驗的資深專家。而音樂評論方向的任課老師由音樂學方麵的老師授課也是我們大家的共識。這方麵體現了教師知識結構與培養應用學科人才的統一性。而其他課程均由擔當專職的教師擔任。其他專職教師也都是各地方院校音樂學係的畢業生。從各位老師的畢業論文選題來看,知識結構都脫胎於音樂學係傳統的四大教研室。由他們擔當曆史音樂學與民族音樂學的課程應該說是合理的,而且從教學實踐來看是可以勝任的。但是現代音樂文學係與音樂學係的培養目標有所不同。我們在製訂培養目標方向的時候是突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而傳統音樂學係的培養方向是“學者型”的研究型人才。因此教師在史論課和民族音樂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就會或多或少“職業病”式地把“研究型”人才培養方式的思路帶入課堂。拿筆者所教授的《西方音樂史》的專業基礎課為例,有時候就會在課堂上過多細劃地梳理曆史發展脈絡和詳細地講述作品,在給學生布置作業的時候也是指定去讀一些研究西方音樂史的經典文獻,如於潤洋先生的《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前奏曲與終曲的音樂學分析》。這樣做應該說是沒有錯的,但是與教學計劃不相符。根據教學計劃《西方音樂史》課程在現代音樂文學係的開設時間為一學年,不同於傳統音樂學係開設的一年半或兩學年時間。這就造成了我對20世紀現代音樂部分飛趕進度的局麵。學生也由於處在基礎知識學習的低年級基本無法完成作業。那麼怎麼薄古重今地利用一個學年的時間著重把要點放在曆史發展線索的梳理和知識要點的講述中,就成了我在幾年教學中所轉變的思考重點。從教研會的反映來看,其他老師也有時間不夠用的同感,可見這不是個別現象。而兼職老師由於多年從事創作,個別老師參與教學是平生第一次,因此也會產生教學經驗不足、怎麼把經驗式轉變為係統的學科知識授課上的問題。

我們目前所做的改革與解決的辦法是盡量鼓勵老師根據教學大綱選用自編教材,為學生提供參考書和經典文獻,但不統一以作業的形式要求學生做文獻研讀。讓對傳統史學及其他課程有興趣的學生,為深入這一領域做文獻基礎。這樣的做法也是我們兼顧繼續在這一領域當中有欲望攻讀研究生學位的學生,而兼職教師也在幾年教學實踐中把自己的經驗轉變為了教材科研成果,如陳洪源老師編寫的《戲劇劇本改編》教材,吳飛老師編寫的《歌詞寫作實用教程》(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另外我們要求所有老師主動把學習、研究重點向應用學科調整,尤其是流行音樂領域。如李興悟對《音樂編輯學》的專題研究,梅梅對《當代中國搖滾音樂研究》,蒲娟娟對《流行音樂的體裁與風格》的研究,施濤對《大眾音樂傳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