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瑉中(1923~)號南郭琴叟,祖籍四川華陽,幼讀“四書”、“五經”,1937年初學琴於山東王杏東,後隨李浴星、管平湖學琴,溥雪齋學畫。1940年秋隨管平湖彈琴之外,還涉及鑒別和修補,遇到問題管氏反複講解,並且告誡不能草率破腹修琴。之後鄭氏經管氏指點修“人籟”琴,管氏很滿意,稱他已經入門了。1948年夏,北京琴界名琴“幽澗泉”,兩側開裂,音散不能成聲,朋友請鄭瑉中修理,修後幾年聲音發越,雄宏鬆透,於遠處也能聽到琴聲。
(四)太原江東布衣孫淨塵和教育廳長虞和欽
民國7年(1918),廣東招學庵、丹陽孫淨塵、傅俠仙、李冠亭等琴人發起,聘請長沙顧卓群教琴於太原,成立元音琴社,當時山西高官教育廳廳長虞和欽、財政廳廳長朱子欽、警備司令榮鴻臚閑暇時也聚於琴社。次年,山西欲振興雅樂,在育才館設雅樂班,繼而聘請吉安彭祉卿、瀏陽楊友三、杭縣沈伯重、長沙顧梅羹來太原,1922年7月,閻錫山聘請琴家楊時百於雅樂班講琴。一時琴人名家彙集三晉,山西琴樂大盛。為解學員用琴之需,孫淨塵與虞和欽相繼做琴三百餘張,為琴人琴生所用。
孫森,生卒年無考,字淨塵,號江東布衣。江蘇丹陽人。清末即赴山西為官。好古文、喜詩書,亦能昆曲琴簫,皆為其父所傳,製琴之外,尚有瑟十餘床。民國9~12年(1920~1923)聘請琴工方近升,監製二百一十二張古琴。所用琴材得自龍門,經過十日夜煮泡,又烈日中暴曬一年之後,才用於製琴。琴腹刻八分書“江東布衣孫淨塵琴工方進升”十二字,樣式以仲尼、伏羲為主,另有蕉葉式、此君式各八張,萬壑鬆式一張。琴製成之後,即為師友弟子取去。琴人顧藩曾經藏其琴兩張。
虞和欽(1879~1944),名銘新,又字自勳,以和欽字行,號五隱先生。寧波鎮海鄔隘紮馬村(今屬北侖區大碶鎮)人。1917~1923年,任山西省教育廳廳長。1922年楊時百在晉受琴半年有餘,住在虞和欽的蒔薰精舍,虞和欽隨其學琴。其間受秦華影響,請雇琴工二名,親自監工,有創製新式之好,製琴一百餘張,琴背多刻名“虞韶”。其間常帶所製佳器參加雅集。《北京琴會嶽雲別業第四集紀事》中有記:“案上橫琴三十餘床,皆唐宋元明時佳品,或楊虞二君自製良材。”
二、南方地區——上海及浙江、江蘇兩地
江浙滬三地琴學悠久,北宋之後,相繼有南宋的浙派、明代的鬆江派、明末的虞山派、清代的廣陵派等琴派的出現。民國元年揚州成立裏廣陵琴社,民國8年(1919),蘇州琴人葉希明發起怡園琴會,到會三十三人。民國9年(1920)年秋,周夢坡在上海又發起晨風廬琴會,為期三天,來客有十五個地區,一百二十八餘人,規模空前。1936年蘇州成立今虞琴社,年底於上海成立分社,此後數年堅持月集、星集。其間今虞琴人張子謙、吳景略等擅長修琴。民國初四川琴人吳浸陽曾在上海做琴。杭州徐元白、徐文鏡兄弟和汪自新也有做琴之好。南通梅庵琴社師徒因學琴之需亦有古琴製作。
(一)上海吳浸陽製琴與今虞社友修琴
上海的琴人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鬆江府誌》記載有北宋普照寺文照大師以琴樂供養佛的記載,明代有“鬆江派”盛極一時,永樂年間朝廷征天下善琴者,鬆江派琴人劉鴻便是其中之一。清代玉清宮道人張鶴編撰了《琴學入門》兩卷。1918年江蘇江陰鄭覲文創立琴瑟學社,兩年後,周慶雲在上海舉辦晨風廬琴會,之後四川吳浸陽在上海製琴。1936年今虞琴社上海分社成立,琴家雲集,交流琴學之餘,廣陵琴家張子謙和常熟吳景略等經常自己修琴或幫琴友修琴。
吳浸陽(1882~1958年),字觀月,又德華,號純白,四川灌縣人。少年時為青城山道士,20世紀初往來於蘇、滬、杭一帶。琴藝兼有川、熟兩派,擅《漁歌》《瀟湘水雲》。30年代初去香港。吳浸陽斫製了六十四張琴,分別以《易經》六十四卦命名,其中多數是1925年後,得到周慶雲和史量才的幫助,用在上海一帶縣城中收集到的大量明代老梁柱斫製的。這六十四卦琴至今尚有三張存世,其中一張為査阜西舊藏,琴為仲尼式,桐木紫漆。琴形扁圓修長,做工考究。琴背鐫“鑒空”,下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再下刻:“浸陽得良材於吾抗,按易卦次序斫六十四琴,此乃觀卦,舉以歸。予因悟鏡花水月之指,故名之曰‘鑒空’。辛醜仲春上丁,新州葉希明識於亦園。‘璋伯’印。”龍池內刻:“此明代屋梁也,庚申秋吳德華斫卦琴,葉希明題。”
今虞琴社上海琴社成立之後,上海琴人之間的活動比較頻繁,文人雅士亦常參加今虞雅集。上海為民國的經濟中心,琴人聚集,傳世古琴隨之聚集,如唐琴“九霄環佩”、宋官琴“虞庭清韻”、“鬆石間意”,都曾經先後流轉於上海。一時間滬上琴人藏琴數以百計。又今虞琴人常到古玩店中搜尋舊琴,時有上品,旋即購回,有刹音、掉漆、配件殘缺者多為張子謙、吳景略和吳鎮平三人修葺。
張子謙(1899~1991),名益昌,字子謙。祖籍江蘇儀征。廣陵派琴家,十三歲拜孫紹陶為師。1930年末赴上海,1934年結識査阜西和彭祉卿,琴壇稱之為“浦東三傑”。今虞琴社上海分社成立後,積極參與琴社事務,1938年之後幾年,全靠張氏維係琴社活動,功不可沒。在滬期間常為社友修琴,最初修琴並不得法,遇到問題或問詢工匠或與琴友商討,日積月累頗有心得。最初為吳景略修理在古玩市場購買的成化年落霞琴,“漆色灰暗,且略需小修”,先在木器店定做的軫子,之後揩漆,竟幾日不幹,問了漆工才知道,大漆需要在濕熱的地方才能快幹,改變方法一夜便全幹,之後又揩了三次漆。前後二十三天修好此琴。張子謙修琴遇到雁軫嶽齦等木工問題多找木器店修配,補漆修殺重髹全靠自己動手。有記載的還修過沈草農的“九霄丹鳳”琴,黃漁仙的唐琴、“驚濤”琴,自己所藏“蕉葉”和新得小琴等。
吳景略(1907~1987),名韜,字景略,別號縵叟。江蘇常熟人,二十歲時隨河南籍琴人王瑞璞學琴,後隨吳浸陽弟子李明德學琴。1937年從常熟移居上海,之後在上海、常熟兩地授琴修琴製琴。在上海期間曾兩次為張子謙修明代“蕉葉”琴,1940年為梅庵琴人鄧懷農修明琴“鬆雲”。査阜西舊藏“漱玉”被侵華日軍士兵刀劈,經吳氏修理,聲音依舊,且毫無痕跡。之外還有唐師曠式“太古遺音”、謝孝蘋的唐琴、李允中的唐琴、張彤霞的元琴等。1941年還斫有新琴多張,其中有兩張蕉葉即是仿製張子謙所藏的明代祝公望“蕉葉”。所製“八寶灰”琴時至今日已經發大蛇腹斷紋,實為可貴。
(二)蘇州吳蘭蓀修琴
吳建(1883~1960),字蘭蓀,生於湖南漢壽縣,民國初即任第二師軍需長之職,長達十餘年,閑暇時研習古琴。1921年曾偕次子吳兆基赴上海參加“晨風廬琴會”。1923年卸任後在蘇州盤門瑞光塔畔,購地建園,並親自提名“琴園吳”。吳氏先後購琴十餘張,有名琴“複古殿”、“衡陽曉鍾”、“玉玲瓏”等。所購琴中遇到缺少配件、漆麵損傷、刹音拍麵的問題皆由自己動手修整。如在市上初遇“玉玲瓏”時,多處損傷但木質優良,其憑著對古琴結構的了解和多年彈琴的根底認為此琴不同一般,購得後經過一番研究,用相應質地木料黏合拚補,經一年有餘修治完工,形音俱佳,至今還為其後人所用。之外還無償為琴友修整琴器,修琴水平之高為琴人稱讚,享譽蘇州、上海兩地。
(三)杭州汪自新與徐氏兄弟製琴
浙派古琴始於南宋郭楚望。民國時期約有二三十位琴人,以大休法師、張味真及大休弟子徐元白、徐文鏡較有名。20世紀20年代汪自新在杭州製琴頗多,之後徐元白、徐文鏡兩兄弟也曾製琴,三人之琴各有特色,名傳至今。
汪自新(1869~1941),原名誌學,字惕予,號蜷翁,安徽績溪縣人。著名商人、醫生、慈善家,上海規模最大的茶葉店汪裕泰的掌櫃,創建中國自新醫科學校和中國自新醫院。杭州西湖名園汪莊的主人。雅好搜集古董,珍藏文物,吟詩作畫,製琴撫琴。與當時政界、商界、醫界、文藝界等一大批社會名流如榮宗敬、周慶雲、史良才等名士為好友,與琴家徐元白交好。晚年先在靜安寺建餘村花園,占地十畝,署名“蜷廬”。1924年又斥資買下雷峰塔旁夕照山北麓西湖湖濱的一片土地,建成“汪莊”。 在汪莊建有琴堂一室,建枋題名“千今百古琴巢”,室內珍藏了古今名琴百餘張。其屋名“今蜷還琴樓”。可惜,這些古琴在抗戰時期杭州淪陷後全部被日寇掠去,不知去向。 汪惕予雅愛古琴,廣收古材,自製監製古琴繁多,且方法新穎。 1921年揚州重修唐廟得楠木舊材,製成了二十種不同樣式的琴,其中有“消慮散”,八寶灰胎,古琴正麵有大花紋數個,精美絕倫。反麵刻有汪自新所畫(刻)石泉山水圖,自古製琴,琴背多題刻琴名或詩文於其上,刻畫的做法,絕無僅有,隻此一例。另外,1922年親手製作的“雲裏疏鍾”琴,擬雲紋為琴形,琴身又繪以雲紋,飄逸流動,構思巧妙,製作新穎而不失傳統。汪氏除自製琴外,還有監製,如史量才夫人沈秋水舊藏“海濤”琴,龍池右邊刻“甲子正月千今百古琴巢造”上海崇源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2009年春季大型藝術品拍賣會(第三場)。,與“雲裏疏鍾”腹款所刻“中華民國十一年三月新安汪自新製於千今百古琴巢”蘇州市吳門拍賣有限公司十周年慶藝術品拍賣會。比較,可知道1924年製作的“海濤”琴為其監製。汪氏還請江都工人用從虞山得到的明代梧桐製作了三十張琴。曾在護臨寺外荒煙蔓草之中尋到十幾株梧桐,做了一批琴,當時稱其所做的琴為汪琴。
徐元白(1893~1957),字吉初,號原泊,別屬原白,浙江臨海人。1912年拜清末浙派琴家大休上士為師,1913年赴廣州追隨孫中山,之後於江、浙、豫、蜀等地為官,1934年棄官研習古琴。1936年在南京組織“青溪琴社”,不久又在開封創建“中州琴社”,抗戰時期遷往重慶,1943年又與張大千等組織“天風琴社”,抗戰勝利後回到杭州,1947年,與馬一浮、張宗祥、徐映璞等組織“西湖月會”研討琴棋書畫。創作琴曲《西泠話雨》《海水天風操》,著有《天風琴譜》。30年代與兄弟徐文鏡開始做琴,1935年徐文鏡覓得上好古桐與徐元白合製了兩張琴“瓶笙”、“鬆風寒”,文鏡斫木,元白髹漆,琴體長大寬厚,有金石韻。1936年在開封時尋得良桐,精製了十二張琴,為中州琴社琴友及學生所用。徐氏一生“曾自製徐氏式、仿唐式、仲尼式五十餘床,流傳各地”。徐氏製琴過程中總結出“左一紙,右一指”的規律,解決了琴麵與弦路高低不當而引起的損音礙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