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 劇
【有關川劇】
川劇,流行於四川全省及雲南、貴州部分地區。清乾隆年間,在本地車燈戲基礎上,吸收融彙蘇、贛、皖、鄂、陝、甘各地聲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燈戲、彈戲五種聲腔風格用四川方言表演的劇種。
川劇高腔是川劇的主要演唱形式,其曲牌豐富,唱腔美妙動人,最具地方特色;昆腔,源自江蘇,流入四川,演變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胡琴腔,源於徽調和漢調,與四川方言和川劇鑼鼓相結合,形成具有四川風味的胡琴腔;彈戲,即亂彈,源出於陝西的秦腔同州梆子,與川北的燈戲、高腔長期共處,互相融彙,又采用四川語言,便逐漸形成獨具風格的四川梆子——彈戲。川劇音樂另一大特色是幫腔,是由領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相結合。川劇表演生動活潑,充滿地方色彩和濃鬱的生活氣息,其中“變臉”、“噴火”、“水袖”等絕活更是美輪美奐。它的行當劃分極為嚴謹,分生、旦、淨、末、醜、雜等六類。主要流派有:旦行的浣(花仙)派、醜行傅(三乾)派、武行曹(俊臣)派等。同時,還有唱高腔、燈戲為主的川西派;以高腔為主的資陽河派;以唱彈戲為主的川北派;以唱胡琴為主的川東派等等。近年來,川劇推出了《金子》等一批精品劇目的同時,也湧現出以沈鐵梅為代表的一批表演藝術家。
冷清清潘郎今何在
(《玉簪記·秋江》陳妙常唱)
文國棟 記譜
有勞姨太把路帶
(《玉蜻蜓·下遊庵》徐元宰、王誌貞對唱)
文國棟 記譜
江山如畫就
(《別洞觀景》白鱔仙姑唱)
何國經
楊 為編曲
楊 為 記譜
秋光燦碧澄澄萬籟聲靜
(《長生殿》李隆基、楊玉環對唱)
李遠鬆 記譜
明亮亮燈光往前照
(《瑞霓羅帳·馬房放奎》陳容唱)
饒秉鈞 記譜
聽說是要題詩心如榨撞
(《意中緣·畫梅花》黃天監唱)
邱永和 記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