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 劇
【有關越劇】
越劇誕生於1906年,時稱“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藝術——落地唱書。20世紀20年代後,越劇從山間走出,進入寧波、杭州、上海等城市。其獨特的音樂及表演風格,被廣大觀眾所喜愛和接受,在當時的上海風靡一時。新中國成立後越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創作出一批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藝術精品,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祥林嫂》《西廂記》《紅樓夢》。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碧玉簪》《紅樓夢》等被搬上銀幕。百年以來,經過幾代越劇藝術家的努力開拓,越劇發展極為迅速,現已成為深受全國觀眾喜愛的大劇種之一。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其音樂優美動聽,極具江南地方色彩。唱腔有四個腔係:尺調腔、弦下腔、四工腔、落字腔。各腔係特點不同、所表達的人物情感也不相同。唱腔屬於“板腔變化體”,以散、慢、中、快的板速變化,來抒發劇中複雜的人物情感。越劇演員初由男班演出,後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女班。幾代表演藝術家們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不斷發展越劇表演藝術,形成獨特的寫意與寫實結合的風格,並且產生了許多色彩繽紛的唱腔流派。比較著名的有:質樸平易、委婉細膩的袁派(袁雪芬);深沉雋永、纏綿柔和的尹派(尹桂芳);華彩俊逸、灑脫流暢的徐派(徐玉蘭);樸素大方、陽剛醇厚的範派(範瑞娟)等等。
我家有個小九妹
(《梁山伯與祝英台》祝英台唱)
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紅樓夢》賈寶玉、林黛玉唱)
繞綠堤拂柳絲穿過花徑
(《紅樓夢》林黛玉唱)
手撫琴兒心悲慘
(《沙漠王子·算命》羅蘭唱)
西湖山水還依舊
(《白蛇傳·斷橋》白素貞唱)
惜別離
(《孔雀東南飛·別離》焦仲卿、劉蘭芝對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