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榴城》中明顯地帶著對政治機製進行評價的知識力量建構的痕跡。該小說的理念是通過高屋建瓴的理論得以實現的。政治體製中的公平、正義、公開的知識理念,雖然在小說中以隱形的方式存在,卻也已經深入擴展到整個故事的流轉、情節的設置、人物的塑造中。小說整體結果各要素質與量的變革、轉化,新的政治理念的介入,必然引起文學理想、文學精神的變化。
《西榴城》中明顯存在“我奶奶”的政治理念與西方政治理念比較的趨向。我奶奶已經3000歲了,迷信皇權專製,匍匐於強權的威嚇下,愚昧僵滯盲從,對城隍廟裏城隍爺爺頂禮膜拜,對奸臣魏忠賢頂禮膜拜,從來不置疑、不反思,一有跳出來的機會,就拿著紅箍袖到處指指戳戳,對於甫家的冤枉,一味聽從權力的指令,袖手旁觀。缺乏正義感,沒有民主意識,她是政治權力的幫凶。在精心打造“我奶奶”的背麵,是作家潛在的民主觀念。甫和民、滿小玉、塌鼻兒等的奔走呼籲,要求伸張正義,實際上,就是作家民主、平等、正義的知識在起作用,作為參照物,表達著正義與非正義、真相與遮蔽、真理與強權的鬥爭。表麵上看是人物在為各自的命運奔波、操勞,實際上,是作者的思想在苦悶中探索、拷問、質疑、求證。
於是,《西榴城》表麵在寫甫家、滿家、陳家的恩怨情仇,實際上在寫一場政治理念的角逐,陳濟時、滿春虎、我奶奶等是專製的政治體製的執行者和擁躉者,滿小玉、甫和民、塌鼻兒、祁紅玉、李嬸、陳伯等,是支持真理昭告天下的一方。作者憑借“祭祀”、“樞密院”、“陪審團”等政治概念,建構出一種理想的、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政治機製,並且用潛在的思維,把公正公平公開作為對抗專製、推動謊言流波的武器,且堅定而執著,充滿了知識分子精英意識的教化意識。甫和澤在監獄中被囚禁,他強烈的渴望被釋放,於是,在陳濟時等五人團,秘密審訊他時,他渴望:
他聆耳細聽,一股聲浪,海嘯般的,由遠而近,轟鳴聲也愈來愈響。啊,聽清楚了!這回真的聽清楚了,甫和澤仔細分辨撞擊著他耳膜的各種聲音:桌椅的碰撞聲,進進出出的開門關門聲,哇哇哇哇蛙鳴般的喧嘩聲,還有咳嗽聲,吐痰聲,擤鼻涕的聲音和打噴嚏的聲音……親愛的人們啊,我想你們!他感覺自己的眼睛裏幾乎迸出了淚水。感覺中,他身後的座椅上坐滿了人,人聲漸漸靜了下去。
這是追求公平而渴望公眾知會的心聲。在細致的描繪中,作家的批判性也完全站在追求公平政治原則的甫和澤一邊。作家的道義職責、憂患意識以及公民原則在這種貌似控訴的傾吐中顯示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