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感覺到她有一種強烈的求生欲望,我理解了隻有失去了站立、行走的能力的人,才有那麼強的要站起來的願望,為了這個目標,她什麼都能忍受。”
再也不能去上學,再也不能自由奔跑,連一般的生活自理都做不到,李玉川第一次聽到了夢想破碎的聲音。
“我的同學和老師那時經常來看我,他們告訴我,你很快就能回到學校和我們一起上課,班裏還保留著我的座位,我離開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現在仍然保持著原貌。”李玉川說她理解同學和老師的善意,他們用這樣的方式告訴她,他們在等她,美好的生活在等她,“到今天我都很感謝他們,他們所說的這些,在那段黑暗的日子裏,一直是我的夢想,是我的精神支柱。”
李玉川的夢也是她父母的夢。原本有機會獲得更好的工作的萬順慶在女兒受傷後辦理了下崗,靠著丈夫打零工掙的錢和自己的一點微薄收入維持清苦生活,專職照顧女兒。“那時我們一邊在等待賠償,一邊到處托關係打聽哪裏能給孩子治療。南昌的媒體也在幫助我們,有很多好心人在幫助我們尋覓醫療信息。我和她爸爸隻有一個念頭,隻要有醫院能幫助孩子站起來,無論怎樣也要去試試,這是孩子一生的希望,不能讓她從11歲開始就這樣躺下來,一輩子太長了,我都不敢往後想……”萬順慶說她從來不是一個關注媒體中的醫學報導的人,但從女兒受傷開始,她連報紙上、電視裏的一個小廣告都要仔細看。
李玉川在南昌接受手術後的第二年,萬順慶輾轉得到了山西一家專門針對癱瘓病人治療與康複的醫院的地址和電話,經過谘詢,一家人決定到那裏尋找希望。
在山西平陸治療的過程中,萬順慶夫婦第一次目睹了女兒的堅強。李玉川的治療方案是醫院專門設計的,那時孩子不到12歲。每次治療都很疼,每天都有大量的時間需要輸液,李玉川從沒掉過眼淚、從沒叫過苦。“這孩子像我,”每每提到李玉川的個性,萬順慶總是非常自豪,“我能感覺到她有一種強烈的求生欲望,我理解了隻有失去了站立、行走的能力的人,才有那麼強的要站起來的願望,為了這個目標,她什麼都能忍受。”
“這些都是因為在山西的時候遇見這位好老師。在英語學習上,我懂得了什麼叫授人以漁,老師給我的幫助讓我受益一生。”
也正是在山西治病期間,李玉川開始了注定要貫穿她一生的、艱難的自學。當時的萬順慶夫婦在經濟上相當困難,但即便如此,他們還是惦記著孩子的功課。離開南昌時,他們帶著李玉川的全部課本,鼓勵她在精神好的時候不要忘記學習。聰慧的李玉川自學其他功課不成問題,唯有英語,需要老師的指點和幫助。機緣巧合,萬順慶結識了一位在當地教英文的老師,她忐忑著說出了想請老師給孩子補習英文的願望。令萬順慶感動的是,老師不僅當場答應到病房裏為孩子補課,同時表示絕對不收一分錢。從此,病房成了教室,傳出了琅琅書聲。
“我至今感謝這位老師,他不僅教我課本上的內容,最重要的是他教會我使用音標,教會我一套以後自學英語的方法。”李玉川的英文一直很好,在高考中,她的英語成績在一般的藝術類考生中非常出色。“這些都是因為在山西的時候遇見這位好老師。在英語學習上,我懂得了什麼叫授人以漁,老師給我的幫助讓我受益一生。”不肯在媒體采訪中透露姓名的老師告訴萬順慶夫婦,李玉川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如果能堅持學習,在奇跡出現之前,她至少可以充分地學習知識為以後的生活做準備。這件事讓萬順慶在絕望之中堅定了一個信念,“女兒雖然殘疾了,但是她的頭腦非常健康,我們要創造條件讓她學習,有知識才能自食其力,而且,這是她在以後的人生中必須要麵對的。”
那一年,李玉川一家在山西治療的結果並不理想,他們不得不麵對現實,她傷得太重了,想重新站起來,幾乎不可能。也正是在這時,有好心人告訴他們,北京香山醫院有相關的治療,可以嚐試。“有一分光明我們都會撲上去的,就像飛蛾……”萬順慶夫婦又一次帶著孩子上路,來到了北京。
“我有時候說,玉川啊,你真是命好,會遇見這麼多心疼你的人,好像從這件事之後,好運氣就開始光顧我們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