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貼敷補氣血法(2 / 3)

敷臍的注意事項:①詢問病情,防止毒性反應。本法施藥治療之前,宜詳細了解病人全身情況,並詢問藥物過敏史、妥育及胎產史,避免藥物過敏反應,或引起墮胎流產等醫療事故發生。②注意體位,仰臥取穴。本法施治時,宜囑病人仰臥於床上,裸衣露臍,取藥物填納並敷貼於臍孔內,外以紗布覆蓋或膠布貼緊。如用側位,則使藥物流失或泄汙皮膚。③嚴格消毒,預防感染。治療之前,一般宜用75%乙醇按常規消毒法在臍部及四周皮膚上進行消毒,以免藥物刺激皮膚而導致細菌或病毒感染。④認真覆蓋,束緊固定。本法填納或敷貼藥物入臍之後,通常醫者宜用消毒紗布、蠟紙或寬布帶蓋於臍上,外以膠麵或橡皮膏貼緊固定,也可用繃布或寬布條束緊固定,以免藥物流失,或藥物脫落而影響療效。⑤注意保暖,預防受涼。本法一向在室內進行施藥,但在嚴寒季節施藥時,室內宜保持一定的溫度。醫者應快速操作,以免患者受涼感冒,這一點對體虛病人、老年人及小兒尤為重要。⑥間斷用藥,療程宜短。本法常用一些有刺激性或辛熱性藥物敷貼於臍上,貼藥之後可有局部皮膚發癢、灼熱,甚至發生水皰等現象。為盡可能避免上述情況發生,通常用藥劑量不宜過大,更不應連續長期使用刺激性的藥物。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提倡間歇使用,每個療程之間宜休息3~5天。如發生皮膚水皰者,可用消毒針挑破,外搽紫藥水。⑦小兒施藥,妥為護理。本法運用於小兒時,應護理好小兒,囑其不能用手抓搔或擦拭,以防止敷藥脫落。同時小兒肌膚嬌嫩,不宜使用劇性藥物,貼藥時間也不宜過久,一般控製在1~2小時為宜。

方1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等量。上藥共研細末,取適量和水,調成糊狀,敷臍。本方適用於久病氣虛者。

方2人參1支。上藥研細末,取少許蜜或水調成糊敷臍。本方適用於久病體虛、肺虛聲微、脾虛食少者。

方3大附子(去蒂)30克,鹿茸(酥炙)、茯苓(人乳拌蒸)、川椒、蓮肉各18克。將附子放童便內浸1晝夜,炙幹,再與全藥共研細末,用人乳調成餅狀,如銀元大小,將藥餅針刺30個孔,放臍內。補氣益血,保健強壯,祛病延年。

方4杜仲、熟地黃、附子、肉蓯蓉、牛膝、補骨脂、續斷、肉桂、甘草各120克,生地黃、大茴香,菟絲子、蛇床子、天麻子、紫梢花、鹿角各45克,羊腰子1對,赤石脂、龍骨各30克。用香油4 000毫升,熬枯去渣,入黃丹1 500克收膏,再入雄黃、丁香、沉香、木香、乳香、沒藥各30克,麝香09克,陽起石15克,研末拌勻備用。用時婦人貼臍上,男子貼臍中或左右腎俞及丹田穴,汗巾縛住,15天換1次。補養氣血,防病保健,強壯養生。

方5人參、附子、胡椒各21克,夜明砂、沒藥、龍骨、五靈脂、白附子、朱砂、麝香各15克,青鹽12克,小茴香12克,丁香、雄黃、乳香、木香各9克。上藥研末。用麵作條圈於臍上。將上藥末分3份,先取麝香015克入臍內,再取1份藥末入麵圈內,按藥令緊,中插數孔,外用槐皮1片蓋於藥上,以艾火灸之,待熱氣透身,病人必倦如醉。灸之5~10壯,遍身大汗。若不出汗則為病未除,可待3~5天後再灸之,令遍身出大汗為度。補氣溫陽,和中寧神。正氣充,氣血通,心神寧則可健身益壽,故可為長壽健身方。在治療時要慎風寒,戒生冷油膩。

方6乳香、沒藥、煆鼠糞、青鹽、兩頭尖、續斷各6克,麝香03克。上藥共研末備用。令病人食飽而臥,用蕎麥麵水和捏成條狀,再捏成麵圈放在臍上,直徑約6厘米,將藥末放臍內,用槐皮1片蓋藥末之上,以豆大的艾炷灸之,每次灸10~20個艾炷。總之,灸之汗出為度。無病者每天灸1次,有病者3天灸1次,灸之腹內作聲作痛,大便有涎沫等物出即可。若作為強身防病,每年中秋日重熏1次即可。本方以活血通絡、和理五髒為主,選用乳香、沒藥、煆鼠糞、續斷、麝香、兩頭尖、青鹽,通利血脈以達到強身健體、去病延年的目的。

方7刺五加30克,鼠糞40克。共研末備用。每次取藥末3克填臍中,上放艾炷,點燃灸之,連灸2~4個艾炷。方中刺五加為扶正良藥,有強身健體、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輔以鼠糞活血化瘀,則效力更強。故可治慢性虛弱性疾病。

方8五靈脂24克,青鹽15克,乳香3克,沒藥3克,夜明砂6克,地鼠糞9克(微炒),蔥頭(幹者)6克,木通9克,麝香01克。以上諸藥共研細末備用。水和大麥麵作成麵圓圈,置臍上,將前藥末6克放於臍內,用槐樹皮剪如錢大,蓋於藥上,以艾炷灸,每歲1壯,藥與槐樹皮不時添換。補益氣血,活血利竅,宣通陽氣。陽氣恢複,絡脈通暢,則體強身健。

方9當歸、熟地黃、川芎、白芍等量。上藥共研細末,和水調成糊狀,敷臍。四藥相伍,補而不滯,調補營血,故可治血虛萎黃、心悸健忘、舌淡、唇甲蒼白之症。

方10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當歸、熟地黃、川芎、白芍等份適量。共研細末,取適量和水調成糊狀,敷臍。益氣健脾,補血和營。可治氣血兩虧所致的唇甲蒼白、疲乏少氣、食欲不振、心悸健忘、苔薄、舌淡、脈細軟無力。

方11麝香、龍骨、蛇骨、附子、木香、丁香、當歸、黃芪、乳香、沒藥、雄黃、朱砂、靈脂、夜明砂、胡椒、小茴香、青鹽、兩頭尖各等量。上藥除麝香另研外,餘藥共研細末。以麝香填臍眼,蕎麵圈臍外,填藥蓋槐皮,艾灸之,汗出病已。慎風寒,戒油膩、生冷、酒色等。如畏灸者,可加艾和藥,裝袋鋪腹上,熨鬥熨之,逼藥氣入肚,但令溫暖即止,亦效。此方確能補諸虛百損,益壽延年,補益氣血,通治勞傷、失血及陰虛遺精、白濁、陽痿、精神倦怠、痰火、婦女赤白帶、子宮冷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