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艾灸補氣血法(3 / 3)

方13足三裏。用艾炷無瘢痕灸或艾炷隔藥灸,連灸3~5壯。亦可采用艾條溫和灸,每次灸10~15分鍾,每天或隔天灸1次,每月灸10次。

說明:足三裏是陽明胃經的合穴,為五輸穴之一,為全身最重要的強壯穴,具有健脾胃、助運化、調氣血、扶正氣、壯元陽、祛風邪及強腎壯體益壽的作用。灸之能調整腸胃、心肺功能,使呼吸、代謝功能顯著增強,調節血壓、血糖,提高免疫功能,主治一切胃腸病證,虛損勞疾。無病灸之有防病健身,增強機體抵抗力,延緩衰老的作用,對防治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肺心病、冠心病、中風、慢性腸胃病都有較好的效果。俗話說:“若要安,(足)三裏不要幹。”故灸足三裏是古今最常選用的保健灸。

方14神闕。用艾炷隔鹽(或薑,或附子餅)灸、煉臍灸、艾條溫和灸,每次5~7壯(或10~15分鍾),灸至腹內有溫暖舒適感、局部皮膚紅潤、發熱為度,每天或隔天1次,每月灸10次。本穴不宜采用化膿灸。

說明:神闕屬任脈經穴,為保健灸要穴,一向受養生家重視,具有複蘇固脫、溫補元陽、健運脾胃、延年益壽及強壯作用,對防止慢性腸炎有較好的效果。

方15關元。多采用艾炷無瘢痕灸、艾炷隔藥灸、艾條溫和灸、溫盒灸、藥物敷灸等,每次灸3~5壯,灸至小腹有溫暖舒適感,局部皮膚紅潤、發熱為度,每天或隔天1次,每月灸10次。孕婦禁用。

說明:關元屬任脈經穴,為足三裏與任脈之會,手太陽小腸的募穴,具有溫腎固精、益氣回陽、培元固本、理氣和血、通調衝任及強壯的作用,灸之能調整膀胱的張力,促進垂體性腺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防病強身保健,主治諸虛百損,對防止遺尿、遺精、習慣性便秘有較好的效果。

方16氣海。可選用艾炷灸、艾炷隔薑(或附子)灸、艾條溫和灸、藥物敷灸等。灸法和注意事項同關元。

說明:氣海屬任脈經穴,為保健要穴,具有增補元氣、益腎固精、調理衝任及強壯的作用,灸之能調整腸及腎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對腹瀉、遺尿有防治作用。

方17腎俞。可選用艾炷無瘢痕灸、艾炷隔薑(或附子餅)灸、艾條溫和灸、藥物敷灸等。灸法同足三裏。

說明:腎俞為足太陽膀胱經背俞穴,具有補腎益精、保健腰脊、聰耳明目、壯骨健身、溫陽散寒等強壯作用,灸之能調整腎功能,促進腎上腺皮質功能,調整膀胱張力,興奮網狀內皮係統的吞噬能力,主治腎虛腰痛、精少早衰、諸虛百損等,對腎虛腰痛、遺精、陽痿、早泄、遺尿、哮喘有防治作用。

方18三陰交。用艾炷無瘢痕灸,每次3~5壯,3天1次,每月共灸5次;或艾條溫和灸,每次10~20分鍾,每天1次,每月共灸10次。

說明: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穴,為足三陰經之交會,具有健脾和胃、調補肝腎、調理經血、主生殖的作用,灸之能調整胃分泌功能、女性生殖功能,調整心律、心率,調節胰島素分泌,預防生殖係統疾病,主治肝、脾、腎三髒的疾病,防治高血壓、月經不調、子宮功能性出血。

方19湧泉。用艾炷無瘢痕灸或隔薑灸,每次灸5~10壯,灸至局部感覺灼痛時即用鑷子夾去未燃盡的艾炷,更換新炷再灸。

說明:湧泉穴屬足少陰腎經穴,為老年保健要穴,有補腎益精、寧神開竅、舒調肝氣的作用,灸之能降低血壓,防治高血壓,能糾正胎位,並有強壯保健益壽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