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針刺與耳穴補氣血法(1 / 2)

第16章針刺與耳穴補氣血法

針刺療法指的是運用不同的針具,刺激肌體的一些特定部位(即穴位),通過經絡的維係作用,調整全身的氣血運行,調節人體陰陽的平衡,扶助人體的正氣,驅除致病的邪氣,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針刺療法已有數千年的曆史,早在石器時代,即以砭石為針,以後又逐漸演化成九針。發展至今,還出現了電針、磁針、水針、針刀等。治療方法上也不斷地改進創新,產生了割治療法、挑治療法、埋線療法等。隨著研究的深入,從針刺部位的不同又可分為頭針療法、口針療法、耳針療法、腹針療法等。

因為人體的生理功能狀態、居住環境各不相同,還有四季節氣的不同,所以一定要因人、因地、因時製宜。不論是病人還是醫生,都應注意下述幾個方麵:①病人過度饑餓、過度飽食、過度疲勞以及精神過度緊張情況下,不進行針刺。身體壯實的病人可以進行一定量的強刺激,而身體比較虛弱的病人,針刺手法不能過強,最好讓病人處於臥位。還有,對金屬物質過敏的病人不宜進行針刺。②婦女如在行經期,除非是為了調節月經,一般不主張針刺。對於懷孕的婦女,其小腹部的穴位一般不進行針刺,而一些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穴位則在禁刺之列。③皮膚出現破潰、瘢痕,或長有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④胸部、脅部、背部等處穴位,不宜深刺、直刺。這幾處針刺過深,都有傷及肺髒的可能,使空氣進入胸腔,導致氣胸,輕者出現胸悶、心慌、氣短、呼吸不暢,重者出現呼吸困難、心跳加快、血壓下降,甚至於休克。腰部的穴位也應以斜刺為主,不宜過深過直,以防傷及腎髒。下腹部的穴位最好也斜刺,不宜直刺過深,以防刺傷膀胱等器官。⑤眼部和頸項部的穴位特別要注意定位的準確,而且盡量不要做手法和長時間的留針,以免傷及眼睛或大腦,進而危及生命。

一、針刺補氣血法

方1

【取穴】心俞、厥陰俞、膻中、內關、足三裏。

【方法】進針得氣後,留針15~20分鍾。留針期間,間斷撚轉提插,加強針感。或取05厘米長的皮內針,刺入厥陰俞、心俞穴位後,用小塊膠布固定,持續留針5~7天再取出;亦可取圖釘或耳撳針,用血管鉗將針夾緊刺入穴位,然後用膠布固定,留針5~7天(適用於不能每天就診或需要鞏固療效者)。

方2

【取穴】膈俞、脾俞、通裏、神堂、足三裏。

【方法】均用補法行針。得氣後留針15分鍾。每天1次。

方3

【取穴】厥陰俞、心俞、膻中、內關。

【方法】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後,留針15~20分鍾,撚轉3~5次。

方4

【取穴】主穴:內關、神門、心俞、厥陰俞。配穴:大椎、關元、足三裏。

【方法】主穴每次取2穴,交替使用,配穴每次取1穴或2穴。手法以撚轉結合提插,用補法為主或平補平瀉。得氣後留針5~20分鍾。

方5

【取穴】①心俞、巨闕、心平(少海穴下3寸)。②厥陰俞、膻中、內關。陰虛,加三陰交或太溪;陽虛,加關元或大椎;氣虛,加氣海或關元;痰阻,加豐隆或肺俞;血瘀,加膈俞或血海。

【方法】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5天。背部穴位針尖斜向脊椎,切忌氣胸發生,刮針2分鍾;四肢胸腹得氣後留針20分鍾。

方6

【取穴】主穴:心俞、巨闕、膈俞、神堂。配穴:脾俞、足三裏。

【方法】均用取補法。留針10~15分鍾。留針期間撚針2次。每天1次。

方7

【取穴】主穴:心俞、巨闕、膈俞、神堂。配穴:脾俞、足三裏。

【方法】均用取補法。留針10~15分鍾。留針期間撚針2次。每天1次。

方8

【取穴】肝俞、腎俞、足三裏、關元、血海、期門、氣海、百會。